李振江
摘 要:為了滿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結構必須以與常規方式相反進行布置,上部小空間,布置剛度大的剪力墻,下部大空間,布置剛度小的框架柱。為此,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稱結構轉換層。
關鍵詞:建筑;厚板;轉換層;混凝土;施工
隨著我國高層新型建筑的不斷發展,厚板轉換層工程越來越多。目前,帶厚板轉換層的高層建筑在國內應用還不太多,主要是因為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現代預應力技術作為建筑行業的一項新技術,很適合厚板轉換層這類跨度和受力大、撓度控制及抗沖切問題突出的特殊結構。
1 高層建筑轉換層的作用及類型
1.1 高層建筑轉換層的作用。現代高層建筑正向多功能、綜合用途發展,通常上部樓層布置住宅、旅館,中部樓層作為辦公用房,下部樓層作為商店、餐館、文化娛樂設施等,有的頂層還設有旋轉餐廳或直升飛機停機坪。不同用途的樓層,不同大小的開間,需要不同的結構形式。為滿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的結構形式不同,其施工方法也各有特點。
1.2 轉換層的類型及其應用。按轉換層所實現的結構轉換可分為三類:上、下層結構類型的轉換;上、下層柱網軸線改變;同時轉換結構形式和結構軸線位置。轉換層的結構形式主要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析架式、箱式和板式。目前梁式轉換層用得較為廣泛。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對建筑功能造型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要求轉換結構形式和結構軸線位置會越來越多,所以板式轉換形式也會發展較快。
2 高層建筑厚板轉換層混凝土施工技術
2.1 混凝土配合比的施工設計。假設轉換板厚1.70m,根據要求可分兩層澆筑,第一層澆筑600mm,第二層澆筑1l00mm。對C45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特別是第二層,水化熱較高,因此在原材料的選擇和配合比上做了研究,在摻加了粉煤灰和高效減水劑,以降低水化熱。每立方混凝土中摻加73kgⅡ級粉煤灰,使水化熱能降低5C左右,另在水泥中摻加UEA多功能外加劑。
2.2 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筑必須滿足每層整體連續性的要求,澆筑時采用由轉換板中心開始向兩側分的對稱澆筑路線,一個施工段由現場攪拌配合泵送完成,另一個施工段由商品混凝上完成,考慮到兩部分的施工速度,在總量上按1:1比例進行劃分,商品混凝土供應與現場攪拌施工速度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使腳手架對稱受力,不致產生偏壓現象而發生側向位移趨勢。
采用斜面分層,薄層澆筑,自然流淌,連續澆筑到頂的方法。分層厚度500mm,自然流淌坡度控制在1:3~1:5,經測算,建筑斷面最大,澆筑厚度500mm時,約需混凝土80m,按混凝土初凝時間12h計,滿足要求。
采用50或其他類型插入式振搗器振搗,鋼筋密集區即墻、柱、梁相交處采用30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時做到快插、慢拔。每點振搗時間約需20~30s,振搗間距不大于500mm振搗棒插入下一層50mm深,對梁、柱、墻相交部位振搗時注意振搗密實。振搗以表面水平不再顯著下降,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
泌水處理。泵送混凝土流動性大,泌水多,影響混凝土密實性和結構的整體性,在板四周側模的底部、上口開設排水孔,使多余的水從孔中自然排出。縱縫處理。本路段為路網改造工程,只有半幅施工保持半幅通車。在前一幅放樣時,向中線外側已放寬30cm,以便縱縫的處理。本項目應業主與監理的要求,即在鋪第二幅時,將第一幅中線超寬部分用切縫機垂直切深8~10cm,寬15~20cm,然后用機械或人工鑿除放寬部分,垂直面用人工鑿毛,以防止產生縱向裂縫。這與規范雖有相異,但也是一種處理方法。
2.3 混凝土分層澆筑界面及表面處理。混凝土澆筑結束后靜停1h,待混凝土面泌水滲出后,在模板面上鉆孔排水泌水,用30~60mm碎石作為石筍鋪放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漿中;大小粒徑碎石,應一半埋入水泥漿中,一半露在外面,作石筍的碎石要經過篩選水洗。600mm厚混凝土澆筑前按設計要求綁扎好16@500的錨筋。另有縱橫每隔700mm布置馬凳中25鋼筋支架。支架及錨拉筋將上、下層混凝土拉結在一起,增強了抗剪能力。
3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質量控制要點
3.1 原材料控制。第一,水泥作為穩定劑,其質量至關重要。在進場過程中每批次或每500t檢測一個樣品,進行水泥標號初、終凝時間、安定性和細度指標的檢驗。第二,砂、碎石每天使用前取2個樣品測其含水量,以便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碎石在使用過程中,每2000m3取2個樣品進行顆粒分析、相對密度,吸水率、壓碎值試驗,杜絕不合格材料進場。
3.2 含水量控制。當實際含水量W接近最佳含水量(W0)時,壓實度才能保證,當W>W0時,水分過大碾壓時容易“彈簧”,且在振動碾壓時,容易將水泥漿集聚在表面。這樣在取芯檢查時。試件下部易出現松散或強度不夠。當W 3.3 平整度控制。攤鋪機攤鋪后,自檢員及時用三米直尺或沒有變形的鋁合金尺條檢查其平整度。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即時用人工整平,并對已形成的基層需及時檢測。 3.4 壓實度控制。若發現壓實度不足的現象,及時補壓(碾壓取樣必須在初凝前結束)避免留下隱患。 3.5 做好管理養護。在轉換層混凝土發生初凝后,應該在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和保溫毯,并根據測溫情況隨時調整保溫措施,使混凝土中心與表面、表面與環境的溫差均不大于25℃。混凝土內部溫度低于峰值后,采用澆水養護的措施。為能及時有效地了解混凝土的溫度變化情況,轉換層共設16個測溫單元,共48個溫度傳感器,用電子測溫儀測量讀數,對混凝土溫差實施跟蹤和監測。 3.6 加強混合料拌和質量的控制。檢查生產的實際配合比是否在容許的偏差范圍內。尤其是級配和水泥劑量的控制。拌和場需配置一名試驗工程師和一名試驗員。隨時抽查水泥劑量和級配情況。水泥劑量檢測EDTA標準曲線,一旦發現混合料的質置有異常,及時通知拌和機手查找機械和配料系統,待排除故障后再繼續生產。 4 結語 不同用途的樓層,不同大小的開間,需要不同的結構形式。為滿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必須在結構轉換的樓層設置轉換層。轉換層的結構形式不同,其施工方法也各有特點。 第一,石料應分級備料,采用分級的石料進行拌和的混合料均勻且級配容易控制。建議基層石料采用2—3擋石料進行配料,尤其是臨時拌和廠,占地面積小,各級粒料一定要隔離開; 第二,水泥穩定碎石施工應盡量避免高溫天氣下施工,關鍵是最佳含水量難以控制,水份蒸發快,基層面難以成型。 參考文獻 [1] 葉琳昌,沈義.大體積混凝上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 李霖.2.8m厚混凝土整板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1996 (10). [3] 羅國強,羅剛.建筑施工中的結構問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