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論 壇
“一帶一路”收獲油氣合作成果
○ 文/本刊評論員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中緬原油管道啟輸。位于緬甸馬德島港的罐區原油,在緬境內流經771公里后,預計20天左右,將進入國內瑞麗首站。作為“一帶一路”早期收獲的項目,中緬油氣管道已經給中緬兩國帶來了合作共贏的豐碩成果。
中國油氣勘探開發的大門打開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首先獲益。截至目前,我國西北、東北、西南、東部已分別建成中亞、中俄、中緬及海上等四大油氣運輸通道,初步形成了聯通中外、貫穿惠及多國的油氣供應和市場網絡。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數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共有47家央企參與、參股、投資或者和沿線國家的企業合作共建了1676個項目。其中,中國石油與“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進行了50個合作項目,促進了相關國家的油氣供應和經濟社會發展。
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領域。這些合作既有利于項目所在國的能源開發和建設,也有利于中國的能源安全、能源供給的多元化。
能源安全越來越成為中國發展的薄弱環節。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3月我國進口原油389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我國原油進口量達1.05億噸,同比增長15%。原油進口依存度已經突破65%。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信號。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和擴大能源合作,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保障中國油氣供給的重要方向。因此,“三桶油”與“一帶一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和廣闊的合作前景。
不論是“走出去”還是“一帶一路”,首先我們要有實力,要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東西。大慶油田能夠實現5000萬噸連續穩產27年,4000萬噸繼續穩產12年,靠的是技術上的不斷創新,管理上的嚴格精細。
繼大慶之后,長慶油田也站上了年產5000萬噸的臺階,并連續保持穩產。長慶油田的增產穩產,同樣離不開技術上的創新,管理上的創新。以長慶油田自主研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特低滲透油田開采技術為標志,多年堅持不懈的創新驅動戰略,給油田的發展壯大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中國的油氣供給、能源安全,需要更多的大慶油田、長慶油田。油價再低,地質條件再復雜,我們都能夠靠實力實現穩產增產,并取得效益,這才是“走出去”的金剛鉆,閃耀“一帶一路”的中國品牌。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