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秀娟
民企集中投乙烯行業格局即將生變
□ 張秀娟
2014年原油暴跌,低油價常態化,100萬噸/年大乙烯項目再次回歸諸多煉油企業的視野。一方面,低油價帶來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使乙烯和化工板塊效益顯著回升,成為低油價下的受益者。以聚乙烯產品為例,1800~2500元/噸甚至更高的盈利能力,遠遠領先其他諸多能化產品。另一方面,地煉獲得了原油進口權和成品油出口權,煉油能力和產量大幅提升,延伸產業鏈,進入下游化工領域,投入100萬噸/年大乙烯項目,就成為其繼續做強做大,提高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而目前國內乙烯需求高達1500萬噸/年的巨大缺口,國有石化企業已經掌握了建設大乙烯的核心技術,為民企大舉進入乙烯領域提供了有利條件。國內乙烯行業正在崛起一股民企新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2017~2021年,國內計劃新投乙烯項目超過40個,新增產能至少2400萬噸/年,其中山東地方企業計劃新投乙烯產能超過600萬噸/年,浙江石化、古雷石化及中化泉州等多個100萬噸/年大乙烯項目也處于在建狀態。與前幾年相比,后期新投裝置中,更多民營企業進入乙烯行業,在彌補國內巨大的乙烯缺口的同時,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兩大央企的乙烯市場份額繼被煤化工侵占之后,將再受到民營企業的襲擊。民營企業集中進入乙烯行業,將給生產技術變革及下游相關市場帶來不小影響。
民企原料開放式調研,煤油之爭變多元混戰。對乙烯項目而言,原料的便捷穩定性及可操作性將是制約整個項目順暢運行的關鍵。 目前我國乙烯生產技術以油制和煤(甲醇)制乙烯為主,近兩年少數西北地區企業采用乙炔加氫制乙烯。伴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同時美國乙烷公司計劃投資50億美元布局中國乙烷相關配套,乙烷或輕烴制乙烯低成本高產出且低污染的特點會成為諸多計劃新投企業的調研焦點。例如煙臺萬華,其乙烯原料主要為一期項目送來的C2及外購的丙烷或正丁烷。天津渤化、山東部分地煉企業都曾做過乙烷制乙烯調研,但考慮到原料來源的穩定性及運輸壁壘等因素,目前還沒有以乙烷為原料制乙烯的相關項目出現。但毫無疑問,民營企業進軍乙烯行業,其原料選擇開放式調研,將加快國內乙烯原料多元化格局進程。
民企大乙烯項目投產,將削弱兩大央企在乙烯市場的話語權。受制于乙烯儲運條件的苛刻,我國乙烯超過95%是作為中間產品存在,極少數涉及外銷,故乙烯下游配套項目通常較為完善。以100萬噸/年乙烯項目為例,一般會選擇聚乙烯、乙二醇/環氧乙烷、苯乙烯、EVA、PVC等相關產品進行組合,具體組合方式將視企業目標市場而定。因此,乙烯行業的競爭,更多體現為下游相關產品的競爭,而大乙烯項目的集中投放,勢必引發下游相關產能集中擴張,相關競爭加劇。目前乙烯下游相關產品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及相關合資企業定價話語權較高,國內市場主要參考兩大央企的價格定價。民企的大舉進入,必將擠占兩大央企在下游相關市場的份額,進而削弱其在市場的話語權。
民企向化工產業鏈延伸正在不斷推進,國內乙烯及化工市場的格局將因此而改變。而原料如何選擇,下游產品如何配套,都將是計劃新投企業必須認真考量的問題。在原料選擇上,業內專家認為,對小產能裝置可考慮輕烴、乙烷制乙烯或乙炔制乙烯項目,但對100萬噸/年甚至更大規模的乙烯項目而言,原料的穩定性更為重要,煤、油及烷烴等多種原料組合利用或是上策,例如福建古雷石化項目,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調整,其乙烯項目原料定位石腦油裂解+甲醇制組合模式。但不管哪一種模式,都應結合自身優勢,根據項目產能大小、原料運輸成本及原料供給穩定性做綜合選擇。而對下游產品配套定位,因下游相關產品種類繁雜,建議全局把握相關產品發展動向,確定目標市場,同時通過差異化產品定位,或可在激烈的競爭中制勝。
(作者單位: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