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君
少數民族音樂
——瑤族
張潔君

瑤族風光
瑤族,起源于我國的秦朝,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瑤族人不僅擅長醫術、巫術,而且對美容也頗有心得,所以,他們是出了名的“長壽族”。另外,瑤族和苗族還有著千絲萬縷的“親戚”關系,長相與風俗也有點相像呢。

同苗族一樣,瑤族人喜歡銀飾,不單女子有頭釵、耳環、項圈、腰環等銀飾品,男子也有銀牌、銀鈴、銀鼓、戒指等。瑤族女子還擅長刺繡、印染技術,加上瑤族有很多分支,因此,服飾的樣式很多。其中,居住在貴州的瑤族穿的狗尾杉最有特色了。它前襟的兩端精心縫制成五色的線狀,穿時兩襟在胸前交叉,在腰后打結,“狗尾”自然垂下。相傳,瑤族的祖先是盤瓠(hù),是一位五色彩毛的“狗頭人身”的神話人物。狗尾杉就與它相關,也是瑤族不忘本的象征呢。

瑤族女子兩種服飾

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也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歌會。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聚集在一起,唱著《盤王歌》,跳長鼓群舞,歡度盤王節。關于盤王節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
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愿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瓠(hù)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顱。評王不失承諾,并封他為盤王。之后,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只羚羊逼墜懸崖身亡。兒女們得知后,捕到羚羊,剝羊皮制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后,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
《盤王歌》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內容還增加了很多民間的故事,比如耳熟能詳的《梁山伯與祝英臺》。

度戒臺
度戒是瑤族男子特殊的成人禮,極為隆重。瑤族人不認為18歲是成人的年齡。在這里,男孩長到8、9歲就要請族里的老人為他推算吉利的年份作為度戒年。在度戒前的一兩年,父母就開始為此作準備了。度戒時,父母要為受戒的孩子請來道師、引度師等,師父越多越好。通過師父給受戒者傳遞戒律,還要經歷“上刀梯”“踩竹筒火”“踩犁頭”等刺激環節。除了寓意經過火的洗禮、凈化人的靈魂、消滅災難外,更為激發男孩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瑤族人看來,只要度戒過關,就是男子漢,就得到了神靈的保護、社會的承認,才可以擔任全寨的公職,獲得社會價值。

長鼓

長鼓表演
又叫花鼓,以鼓身細長而得名,是備受瑤族人喜愛的一種打擊樂器。它歷史悠久,從宋代開始,瑤族寨里就能看見它的身影了。到明朝,發展出了兩種大小不一的長鼓。現在長鼓已經有大、中、小3種規格了,它們的外形一樣,只是尺寸不同。長鼓以羊皮蒙鼓面,四周垂著絲穗作裝飾,再在鼓身繪上各種各樣的絢麗圖案,一般是紅、黑兩種顏色。有些鼓腰會系上8個鈴鐺,拍打時,使得醇厚的鼓聲配上清脆的鈴聲,更具特色。它既是一件民間樂器,也是一件古樸而精致的工藝美術品,還是長鼓舞中必不可少的舞蹈工具,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長鼓對舞
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還有72個固定的表演動作。表演時,鼓手左手握住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動作主要有模擬動物、祭祀等。一般以嗩吶、鑼鼓伴奏,有時也唱《盤王歌》來助興。整體舞姿剛健,風格淳樸,場面熱鬧,表現出瑤族人民熱情奔放、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


牛角表演
牛角不是瑤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樂器,彝族、苗族、納西族里都有。但以廣西南部的瑤族的牛角最有特色,瑤話里稱作“糾”。它一般用水牛或黃牛的牛角制成,長60~70厘米,鋸掉牛角尖,以泡桐木管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角口與用樹膠制成的管口相粘連。演奏時,左手托抱角底置胸前。牛角不像笛子,它沒有按音孔,也無固定音高,只能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制來吹奏出不同的音高,音色渾厚悠揚。除獨奏外,常與銅鼓、皮鼓合奏。

瑤族人擅長歌唱,清朝詩人屈大均曾有“瑤俗最尚歌,男女雜踏,一唱百和”的詩句。瑤族民歌,在瑤語叫“賽花柄”,漢語譯為“賽過花朵的語言”,是居住在韶關市乳源瑤族傳遞消息、相互溝通的第二種語言。從曲調上看,瑤族音樂很多樣,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據初步了解,全國瑤族的音樂曲調不下20種。另外,瑤族人自幼就開始學唱歌。在除夕時,長輩要教晚輩唱歌;有值得慶祝的事時,要唱《賀歌》;待人接物時,唱《禮節歌》;老人們茶余飯后,將一天的事編為敘事歌……因此,不論是在生產勞動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走村串寨、探親訪友,到處都有瑤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