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山西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穩步向前
山西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
農業標準化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是規范農業生產、保障消費安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措施,是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
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石,推進農業標準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當前我國農村和農業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階段就是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面對新形勢和新變化,著眼新目標和新任務,既給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推進農業標準化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對于確保農產品的消費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產品供給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對于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農業部的部署,山西省把農業標準化工作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積極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為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有效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1.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建立
“十二五”期間,山西省圍繞“菜籃子”鮮活農產品新制定農業地方標準,累計達到363項,其中,種植業標準283項,畜牧業標準60項,檢驗監測、桑蠶及其他標準20項。而涉及“三品一標”認證的農產品標準75項,基本覆蓋我省主要食用農產品種類。引用推廣國家標準、農業行業標準1 000多項。基本形成了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主體,以地方標準為配套,以市縣規范和企業標準為補充的農業標準體系框架。
2.農業標準示范深入推進
結合農業示范區、蔬菜水果園區和畜禽養殖小區等建設,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和種養殖大戶等,加大標準實施示范力度。截至目前,創建部級蔬菜標準園90個,省級蔬菜標準園260個,示范帶動全省200畝以上規模園區860個。實施水果標準園創建項目548個,果園面積14.8萬畝,占全省果園總面積的1.76%。平均畝產量達2 100 kg,比普通果畝增產900 kg。創建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86個,其中生豬22個、奶牛16個、蛋雞19個、肉雞5個、肉牛8個、肉羊16個,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8%,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
3.農業品牌產品穩步增加
持續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和監管,通過品牌化帶動標準化,通過標準化促進品牌化。全省有效期內的無公害認證農產品1 374個、產地面積31.99萬公頃、畜禽產品449.3萬頭(萬只),綠色食品168個、面積6.4萬公頃,在建的稷山板棗、嵐縣馬鈴薯、方山馬鈴薯、大同黃花菜等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個,面積1.83萬公頃,經農業系統認證的有機農產品72個,面積166.67 hm2,地理標志產品107個,“三品一標”跟蹤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
山西省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持續保持我省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良好態勢,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一是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質較低,制約了標準化的推廣實施;二是農業標準化工作協調推進機制還不夠完善,標準化推廣實施體系建設有待加強;三是農業標準化經費投入仍然不足,市、縣政府的推動作用還發揮不夠。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消費需求升級和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要求更加迫切,發展機遇良好且潛力巨大。農業標準化建設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圍繞重點發展的特色產業,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和全程控制。
一是圍繞農產品消費需求,以農業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實現基本溫飽向總體小康的歷史跨越后,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迅速增加,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安全放心”“吃得健康營養”轉變。要按照習總書記強調的“四個最嚴”要求,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健全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制定和實施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技術要求和操作規范,嚴格控制“菜籃子”產品農藥殘留超標,開展全程質量控制,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是圍繞農產品競爭力,以農業標準化助推農產品品牌建設。農業標準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舉措,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根本出路,通過推進農業標準化,將農產品的質量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品牌信譽度和市場競爭力,來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增值效益。為此,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創建,抓好蔬菜水果標準園和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建設,擴大創建規模,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打造一批安全優質的知名農產品品牌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附加值和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是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以農業標準化引領綠色農業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山西省要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強省,必須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口,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大力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而制定綠色生態農業生產標準和農產品質量標準,是綠色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及其產業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通過相關標準的制定,促進農業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促進綠色產品規范化和標準化,充分發揮標準的技術基礎、技術準則、技術指南和技術保障的作用,提高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層次和水平。
“十三五”期間,山西省農業將全面進入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綠色安全發展的新階段。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將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必將成為全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工作重點,必將成為促進綠色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