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和亮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 康 敏
《綠色食品 西葫蘆生產技術規程》解讀
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和亮山西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經濟研究所 康 敏

綠色食品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立足國情,在吸收借鑒國外先進做法的基礎上,為順應現代農業發展潮流,維護人與自然、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孕育而生,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打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綠色食品堅持“全程質量控制”的理念設計,旨在打通種、養、加、收、儲、運、銷各個環節,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將工業化先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根植于農產品的生產管理中,實施(產地產品)兩端管控、標準化生產、關鍵點控制、全過程管理、全鏈條追溯、產業化經營、質量安全保障、商標標識監管,在引領農業標準化生產及品牌創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山西省無公害、綠色食品蔬菜的認證數量和產地規模穩步擴大。目前,全省無公害蔬菜獲證企業及合作社達226家、產品648個、產地認定10.24萬公頃,其中無公害西葫蘆認證單位及產品各44個、認定面積1 137.3 hm2;緣于消費升級和市場拉動,綠色蔬菜生產開發的積極性逐年高漲,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的新技術、新成果得以應用,一系列無公害蔬菜的生產技術規程陸續發布。但比較而言,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建設明顯滯后,尚缺乏細化、統一的生產技術規程可供參照推廣,成為制約山西省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的瓶頸。為此,根據山西省農業廳《關于下達2016年度山西省農業地方標準制定計劃的通知》(晉農質監發〔2016〕3號)要求,山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組織牽頭,聯合晉中、太原、忻州等市、縣農業部門和晉中市農業資源綜合開發中心、晉中市榆次區蔬菜中心、陽曲縣旱豐農業技術專業合作社、晉中市德長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10余家單位,經過1年多的努力,編制了《綠色食品 西葫蘆生產技術規程》。
2013年以來,我們與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旱農中心聯合,在陽曲縣河村實施了以甘藍、西葫蘆、菜豆、糯玉米等為重點的綠色食品技術研究試驗項目。一是保障源頭安全。產地遠離工業生產區、居民生活區,遠離鐵路、公路,生態環境良好,經檢測符合綠色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要求;二是做好規劃設計。利用溝壑、坡嶺、林地等天然屏障,設置綠色作物生產區與常規作物區的隔離保護,便于集中指導和管理;三是嚴格標準化。綠色作物從選種處理、栽培管理到收儲運的全過程,都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和生產規范,通過專業培訓、地塊與農戶編號管理、記錄臺賬管理、“制度上墻、規程下地”、投入品管控、全程追溯、“5統一”(統一生資、統一規程、統一管理、統一防治、統一采收)等措施,優選出綠色防控藥劑,完善了綠色生產規范。
2016年3月,標準編制組成立,研究確定從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和生產記錄等5個方面著手編制。之后,查閱相關文獻,研究比對了各地綠色產地環境檢測數據,分析了8家綠色蔬菜企業的生產規程,圍繞框架結構、標準引用、文字表述、技術措施,深入長治、晉中、忻州、太原、呂梁走訪調研及問卷調查,在10多個園區進行對比試驗。多次與晉中、太原、陽曲、榆次、清徐、柳林、定襄等地專家座談,逐條逐項研討。經征求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以及一線專家意見,確定了編寫大綱。2016年6月中旬,提出征求意見稿,反復修改完善。
2016年6月下旬,山西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組織專家初審,吸納有關意見后完成了送審討論稿。8月15日,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召開標準審查會議,確定為報批稿。
1.科學性
本標準嚴格遵循國家和行業標準在綠色西葫蘆生產方面的規定與要求,借鑒外省經驗,立足山西實際,更貼近山西省設施蔬菜安全生產及綠色認證要求。通過歷年大量的對比試驗、分析論證、實地推廣,逐步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和內容,又經過1年集中的試驗、修正,得以完善。標準來源于現實需要,吸收采用了最新的技術指標和生產工藝,凝聚了有關專家以及一線技術人員的辛勤勞動和集體智慧。
2.實用性
著眼于產業發展以及工作、生產需要,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務實管用。重點把握綠色食品在認證工作及生產管理中的關鍵因素、關鍵環節和技術核心,旨在解決具體問題,可操作、可推廣。
本標準主要規定了綠色食品西葫蘆生產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及生產記錄。
1.綠色食品的定義
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可食用的農產品及相關產品。
因“AA級綠色食品”規定生產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物質,故本標準適用于A級綠色食品設施西葫蘆生產。其必要條件包括:(1)產地環境符合NY/ T 391的要求;(2)生產方式遵照綠色食品生產標準;(3)生產過程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4)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5)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6)經專門機構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2.產地環境
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遠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避開污染源,不對環境或周邊其他生物產生污染,并保證基地具有可持續生產能力。
綠色食品產地滿足4個方面的要求:一是確保無污染。產地及周圍沒有大氣污染源,特別是上風向沒有污染源;地表水、地下水水質清潔、無污染,水域上游沒有對產地構成威脅的污染源,遠離對水體容易造成污染的工礦企業,盡量避開某些因地質形成原因而導致水中有害物質(如重金屬)超標的地區;土壤元素背景值正常,產地及周圍沒有金屬或非金屬礦山,土壤未受到人為污染,無農藥殘留且具有較高肥力。二是設置隔離帶。合理規劃和安排種植區和非種植區的空間分布,在綠色作物和非綠色生產區域之間設置緩沖帶或物理屏障,防止遭受外部污染。隔離帶包括草場、林地、植物、水溝、山體、湖泊,或農田防護林、防洪防風設施。三是保持多樣性。通過作物合理配置和農業管理,避免單一種植帶來的疾病和害蟲的易感性。四是保持可持續循環性。規范農業生產,嚴格綠色食品標準,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平衡功能,保證資源在生產過程的持續循環性。
3.生產技術
(1)選用抗病、優質、豐產、耐貯運、商品性好、適應市場的品種。禁止轉基因產品。(2)育苗前應對育苗設施進行消毒處理。選用優質疏松田園土和腐熟農家肥過篩后按6:4混勻,每立方米加入氮磷鉀復混肥(N15:P12:K15)0.5 kg~1 kg,均勻鋪于播種床上,厚度≥10 cm。播種前1~2 d,將種子均勻曬4 h~6 h。未包衣的種子放入55℃溫水,浸泡20 min,水溫降至30℃后浸8 h~10 h。將種子放在發芽皿中,在25℃~30℃溫度下催芽24 h~36 h。合理安排播種。每穴2~3粒種子,一般每667 m2用種量400 g~500 g。播前澆足底水,每平方米床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 g、10%辛硫磷顆粒25 g與15 kg~20 kg細土混勻,撒于床面上,1/3蓋在種子上,種子覆蓋土厚度1.5 cm~2 cm,后覆地膜。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3 000 kg~4 000 kg,配合施純氮(N)10 kg~15 kg、磷(P2O5)5 kg~10 kg、鉀(K2O)15 kg~18 kg作底肥。肥料使用應符合NY/T 394的規定。
綠色食品肥料使用堅持:(1)持續發展原則。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2)安全優質原則。應對作物(營養、味道、品質及植物抗性)不產生不良后果。(3)化肥減控原則。在保障植物營養有效供應的基礎上減少化肥用量,兼顧元素之間的比例平衡,無機氮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4)有機為主原則。應以農家肥料、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為主,化學肥料為輔。
4.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等;主要蟲害為白粉虱、煙粉虱、蚜蟲、紅蜘蛛、美洲斑潛蠅等。(1)防治原則。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學進行化學防治,使用低風險農藥,提倡廣譜兼治和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交替使用。農藥使用應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393的規定。(2)防治方法。①農業防治。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減少病蟲害發生。種植前高溫悶棚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棚內地表溫度55℃,悶棚25~30 d。培育適齡壯苗,提高抗逆性。②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劑枯草芽孢桿菌(10億孢子/g)500~1 000倍液或1.3%苦參堿1 500倍液,或用藜蘆堿0.5%可濕性粉1 500倍液劑噴霧。③物理防治。用防蟲網封閉通風口防止害蟲進入。黃板誘蚜,每667 m2設25 cm×40 cm黃板30~40塊,于植株上方10 cm~15 cm處。棚外安裝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輻射半徑80 m~100 m,離地高度1.2 m~1.5 m。④化學防治。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灰霉病。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病。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白粉虱、煙粉虱。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蠅。用20%四螨嗪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0%噠螨靈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紅蜘蛛。
5.采收
應符合安全間隔期的相關要求,執行GB/T 8321的規定。
6.生產記錄
建立生產過程、農業投入品使用、田間管理等生產檔案。詳細記錄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具體措施,應保存3年。

標準起草人員在綠色蔬菜大棚進行調研。
本標準來源于生產和工作需求,立足于認證、推廣需要,填補了山西省設施綠色食品西葫蘆生產技術標準的空白,針對性、實用性和操作性強,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范作用,有利于解決困擾人們的質量安全問題,對于推動山西省蔬菜的綠色標準化生產、滿足大眾對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