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懿文
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是行業的風向標,企業都會從中去挖掘和發現政策紅利的機會。2016年的兩會報告也不例外,共享經濟、互聯網+、雙創等關鍵詞被一大批的企業“搭車”和引用。對于站到了風口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已經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在2016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字眼從“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轉向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逐步完善,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業者有哪些期待?對行業的未來,他們又有什么樣的思考?行業的風向將出現哪些變化?
政策風向
分析人士認為,2016年是個比較特殊的一年,即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轉型之年。在政策方向上,互聯網金融可能迎來規范發展的一年;從目標上,要為企業提供投融資成本降低的服務;從意義上,要發揮為實體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作用;從政策上,要配合好供給側結柯l生改革的重要推進。因此,2016年將是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大考的一年。
1.明確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的基調。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互聯網金融。這是繼2014年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兩處提到互聯網金融之后,連續第三年提及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所受到的重視前所未有。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進一步明確了“有保有壓,優扶劣汰,嚴控風險”的方針。
政府工作報告區別于前兩年,將“規范發展”作為互聯網金融下一步的工作監管重點,是行業從粗放式、無序、混亂發展走向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只有寬松、適度、合理的監管環境,平臺方對金融傳統保持敬畏,對金融本質及互聯網金融創新有著深刻理解,并從用戶導向、普惠金融、消費引擎的方向發力,讓大眾用戶成為受益者,如此三管齊下才能既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又符合政策設計的路徑,進而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而出現這樣的政策上的“轉向”,并非偶然。從去年開始,互聯網金融行業大事頻頻發生,從大的行業背景看,2015年的P2P借貸平臺達到了3657家,正常運營的1924家,較2014年增長了74%,最受關注的P2P領域依然在急劇擴張。同時,過去的2015年還伴隨著一些平臺的跑路、關張現象,這說明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還是一個泥沙俱下、監管缺位的市場。
業內認為,從監管邏輯上來看,監管層已經定下先規范后發展的基調。在監管模式上,則提出分級管理、聯合監管,并倡導引入大數據。至于監管原則方面,則提出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2.互聯網金融的著力點在實體經濟。去年兩會,總理在“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中,第一點就提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而今年兩會又表示要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創新的消費信貸產品。顯然,總理對互聯網金融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要求乃是能夠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門檻,亦或是刺激用戶的消費潛力,以達到拉動經濟發展的目的。
而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發展普惠金融,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在這些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的效率和固有優勢顯然是比不過P2P的。傳統銀行大多注重于大規模投資項目的支持以及大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對于個人和小微企業則往往覆蓋不到。實體經濟的需求實際上是源于中國現有金融體系的現狀,比如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對拉動消費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中小企業帶動著當下的供給側改革,原來大型企業產能過剩造成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逐漸被改變。互聯網金融能為中小企業的困境帶來結構上的幫助,使金融更緊密地與實體經濟結合。
3.通過地方性組織加強行業自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明康在“兩會”演講中提出的觀點頗有新意:“不要靠監管,靠監管成不了氣候,靠自己。監管只能起到提醒的作用,關鍵還是靠自律。”實際上除了企業自律,依托行業組織建立自律體制也成為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今年,浙江省政協委員李立新、深圳市人大代表張育彪、上海市人大代表楊定華、中國致公黨中央等報送的議案中,均強調了建立P2P行業自律體制的必要性,方式包括建立內控制度、組建統一的金融監管委員會、構建政府主導的多方協同監管體制等等。
4.強化信息披露機制。3月10日,即將掛牌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北京召開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標準研討會。會上公布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范》(初稿)中要求P2P平臺執行十分嚴厲的信息披露制度,包括每天更新違約率、項目逾期率、壞賬率、客戶投訴情況、借款人經營狀況等至少21項平臺運營信息。在分析人士看來,這算是行業內最嚴厲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多數P2P平臺存在資金運作不透明、資產端信息披露不完整、平臺運營狀況不公開等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出現自融、資金池、虛假標的等問題的P2P平臺,大多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的情況。據第三方機構調查顯示,20家樣本P2P平臺選取的20個標的中,只有2家披露了要求規定的全部信息,另有4家1項都未披露,其余平臺只進行了部分披露。這些P2P平臺對融資方信息披露的不完整率高達90%。
《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范》(初稿)是去年年底監管辦法公布之后,繼限制P2P廣告宣傳,各地限制相關資質注冊之后的又一監管細則,雖然只是公布了供內部討論的初稿,但是關于P2P平臺運營信息披露的工作,已經需要提上各家平臺發展規劃日程上面了,官方承認的P2P平臺的門檻無疑又抬高了不少,隨著各項監管細則的不斷落地,中國P2P行業將會走出過往被質疑的迷霧。
市場風向
互聯網金融的機動和靈活性以及高創新等特點,確實有望借政策紅利迎來發展新階段,成為擴大內需加速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劑。但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仍處于參差不齊階段,隨著監管細則進一步明確,行業的格局可能出現深刻的變化。果說2015年是P2P行業回歸理性之年,那么2016年將是P2P行業的規范之年,“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P2P行業將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迎來新時代。2016年P2P利率將進入10%以下的新常態,而隨著征信環境完善,對經濟下行壓力適應性提高,P2P行業的資產荒有望緩解,但一場行業大洗牌、不合規小平臺大量死亡將不可避免。
2.行業格局將出現深刻變化。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發展或將呈現以下嬗變:一是行業結構將有所調整。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可大致歸納為銀行系、國資系、上市系、民營系,其中,銀行系發展可能占據的優勢更多一些,但在創新層面局限性又較為明顯;而國資系平臺的普遍“通病”可能還有機制不夠靈活,業務操作較為繁瑣;其他類別的網貸平臺也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從數據公布的3000多家平臺來看,可以預期,在監管要求規范的背景下,一部分民營系網貸平臺或率先不復存在,其他背景的網貸平臺也會有所轉型,行業結構或將有所調整。二是短期業務模式維持單一格局。由于目前監管要求只對已經呈現的業務模式有所明確,其他創新業務模式或產品仍處于研發階段,但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一些創新發展正處于徘徊階段,如何能夠破解”一管就死、不管就亂”的魔咒,可能是市場參與各方要冷靜思考的問題;短期來看,行業業務模式仍會維持目前單一局面。
3.新的財富增長點增長孕育,消費金融、PPP、三農金融及供應鏈金融將是有待挖掘的新藍海。
(1)消費金融。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提及消費金融,“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消費金融為代表的服務性行業正在成為解決需求和供給結構不平衡的突破口。市場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如今,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電商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等都在爭先布局消費金融,萬億級藍海市場一觸即發。
螞蟻金服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消費金融趨勢報告》指出,在消費金融領域,幾個趨勢愈加明顯:場景入口化、金融嵌入交易,場景與金融的結合,以上因素導致互聯網金融更加有溫度。另外,上述《報告》也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深入推進,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和特征都將逐漸數據化,使得未來消費金融服務從客戶準入、預授信再到審批和風險控制的全流程都將通過數據驅動。同時,消費金融也將更加聚焦在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研究,開發出與消費者行為緊密相關的定制化金融產品與服務。
(2)PPP或將成為中國人的財富新模式。在面對資產荒的情況下,時下火熱的互聯網金融理財也通過創新將焦點放在政府類PPP項目資產端上。而國內首家全球化互聯網理財平臺新聯在線似乎看到了這一政策下蘊藏的機會,依據平臺運作機制,靈活創新出PPP的另一種模式——P2G模式(個人對政府),主要為政府授權國企直接進行融資、政府或大型國企的供應商應收賬款質押擔保融資、國有擔保公司擔保的項目融資。這一類投資項目期限主要在1~6個月內,相較于其他融資理財產品,期限適中,收益中上。加上在國家政策鼓勵驅動下,這一類P2G政府基建融資模式或許能夠重新成為關注的投資項目。分析人士稱,對于風險偏好比較低的投資來說,PPP收益高于銀行,安全度又較高,將成為中國人的財富新模式。而從投資長遠角度來看,國家重視程度愈發明確,PPP項目也在逐年增加,規模體量龐大。
(3)三農金融。雖然李克強總理并沒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正面提及三農金融,仍然對2016年三農工作的開展作了重要部署。此外,李克強還在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理念在國內已經踐行了十年有余,然而三農金融作為普惠金融的重點部分卻建樹平平,所謂的普惠金融難以惠及農村,三農金融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因此年年都要擺到兩會上進行重點討論。
好在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或多或少地讓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得到了傳統銀行業之外的補給。來自網貸之家、多賺等平臺互聯網金融相關消息:2014年年末,京東推出針對農戶的低成本貸款;2007年,翼龍貸推出三農融資產品,約有98%的資金能夠直接流入三農領域;2014年,阿里啟動千縣萬村計劃;2015年,京東發布農村電商3F戰略;2016年,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在兩會上建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4)供應鏈金融。截至2014年底,國內企業應收賬款規模已達40萬億元,其中,與國民經濟休戚相關的行業如制造業、農業、化工、環保等行業的應收賬款規模每年增長均高于平均水平。這便是供應鏈金融的潛在市場。
而近兩年興起的商業保理,屬于供應鏈金融領域中發展較為成熟的部分,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為其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應收賬款市場為其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基礎。除此之外,商業保理行業也成為了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并在政策上給予了較多優惠。2012年起,上海、天津、深圳等地正式啟動商業保理試點工作。其中,深圳前海成為了目前國內商業保理行業發展的主要陣地,有近六成的商業保理企業集聚于此。目前國內供應鏈金融產品一般集中在上市系的愛投資、國資系的大麥理財等,而且項目還款方多為世界五百強、上市公司、大型國企,故比較受到投資者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