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衡 謝夢云



摘要:史前裝飾的產生,見出人性發生與發展的三個層次:自我意識的覺醒,身體意識的覺醒,社會意識的覺醒。玉器是史前人類最重要的創造,裝飾是玉器獨特的功能。人類的裝飾始于玉器的創造一史前玉器的精美充分反映出人類對審美的渴求,也充分證明審美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工藝美術;史前藝術;設計文化;玉器;裝飾;審美文化
史前人類的裝飾,可以大致將它分成兩類:裝飾自身和裝飾器物。裝飾自身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其一,為自己的形體增添美;其二,為自己的身份和品德增添美。玉器是重要的裝飾物,它主要用來裝飾人自身,也用來裝飾別的器物
人的身體是人的生命功能的重要載體。注意裝飾自己的身體,說明史前先民對自身形體有了高度的關注。人對身體的關注有一個從善到美的過程。善即功能,這里指生命功能。人的身體與動物的身體均有生命功能,具體情況又有異有些功能,人有,動物沒有:有些功能,動物有,人沒有。裝飾與生命功能相關,對于人不具有的某種功能,人會通過裝飾的手法,讓其在虛擬的世界中實現,如,人有時會給自己裝飾上一對翅膀。
人對自己的身體的裝飾,從其原初動機看,是為了性。動物為了吸引異性,雌性會各展示自己的形體美,但動物不會用裝飾的手段。人則不同,除了像動物一樣展示自己自然性的形體美之外,還會化化妝,或在身體上加上一些佩件,如在耳朵上加上一個玉墜,在脖子上套上一串項飾。
裝飾的產生,雖然起初是為了性,但后來的發展則不只是為了性,而是向整個社會展示自己的美麗,以獲得社會的認可。如果裝飾僅為獲得異性關注,那仍然是動物性的行為,屬于裝飾的低層次:如果裝飾不只是為了獲得異性的青睞,而是為了向整個社會展示美麗,那就屬于裝飾的高層次,因為這才真正是人的行為。
裝飾的產生,見出人性發生與發展的三個層次:
其一,自我意識的覺醒。此層次中,人尚處于動物階段,只有對外界的認識,而沒有對自身的認識,待到人逐漸地也關注著自身的狀況,將自身的狀況與外部狀況聯系起來思考,就說明人有自我意識了。
裝飾的產生源于需要,人之所以有這種需要,是因為人對自己身體關注了,換言之,人有自我意識了。
其二,人的身體意識的覺醒。不能說動物沒有身體意識,但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它才給予關注:一是關系到生存,二是關系到交配。人則不只是在這兩種情況下才關注自己身體,身體對于人來說,不只是生命的寄托物,也不只是交配的工具,它還是靈魂的居所人會更多地從靈與肉的關系的維度去關注自己的身體。
裝飾的效果不只是美化了身體,而且還會傳達一種信息,此信息經由身體通向靈魂,繼而通向神靈。
其三,人的社會意識的覺醒。上面我們談到,裝飾究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吸引異性,獲得愛與交配的權利,但其后的發展極大地突破了這一點,裝飾的目的更多地是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就吸引異性來說,人與動物是一樣的,這種心理是人性的最低層次,希望獲得社會認同,這一心理是動物沒有的,顯示出人性的較高層次。裝飾以其審美效應宣示著人性的尊貴因此,從本質來看,裝飾是人的社會意識的覺醒的反映。
史前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裝飾自身了,距今兩萬多年前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遺址就發現有不少裝飾物,其中有打磨得比較精致且染有赤鐵礦粉的石珠,被發現時所有石珠緊挨著頭骨,說明它們原是頭飾,可能是用某物做成帶子,將這些石球串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先民大約在一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人類就能制作玉器了。
史前裝飾類玉器中最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殃,史前人類最早的玉器中有殃,距今八千年的內蒙興隆洼文化興隆洼遺址出土了最早的玉殃(圖1)。
這種有一個缺口的圓圈狀的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古玉研究專家欒秉墩先生說“關于玦的用途,因時代而異。史前殃主要作耳飾用。如浙江嘉興馬家浜南京北陰陽營江蘇省常州圩墩四川巫山大溪等史前墓葬中,玦均被發現位于死者頭骨耳際,故而確定殃為耳飾”。關于殃飾為什么受原始人類青睞,楊柏達說:“人們賴以生存的面部主要器官不外乎耳、目、口、鼻、舌這‘五官,如缺其一都會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其次是正側面時人們可以相互看到對方的耳部。這個部位經過裝飾可引人注目并產生好感前者是功能上的重要性,后者是在人際關系上給人以美好的審美印象。兩者促成耳飾的出現和發展,佩耳飾的人應是普通部落成員”。
雖然部落的普通人員均佩耳飾,卻不是人人都能佩玉殃的,基于玉的珍貴,佩玉殃的只能是部落的高級人員。殃的造形非常具有美感。它為圓圈狀,懸在耳際,烘托著橢圓形臉,行動時微微擺動,為女性平添著嫵媚和嬌美。新石器時代的殃均為素面,可能史前人類認為,作為耳飾不可能太近距離觀賞,不需要雕刻花紋,商代的殃多有紋飾,這個時候的殃就多用來做佩飾了。
史前人類很早就懂得美化脖子,因而項飾發明很早。考古發現,屬于新石器早期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就出土有項飾,山東大汶口文化早期鄒縣野店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玉串飾(圖2),由大小不均的8個小型玉璧、1個雙連璧、1個四連璧和1個玉墜組成,制作雖然較為原始,但創意卻見出對審美的最高追求。
新石器晚期項飾一般均做得精美,多由許多玉珠玉管串成,有些色彩還很豐富。江蘇新沂花廳北區墓地出土有屬于大汶口文化的項飾六組,形制各異。其中標本為M16:5的一件(圖3),由白色閃石玉琢成。“整個項飾由2個琮形管,2個冠狀佩,23個彈頭形管和18顆鼓形珠組成。琮形管為長方形柱體,分為四節,上飾簡化的帶冠人面紋和獸面紋,中間有對鉆的小圓孔,穿掛在項飾左右。冠狀佩為扁平體,正反兩面飾相同的獸面紋,彈頭形管串聯在項飾的上部,大小不同的鼓形珠掛于琮形管下部。巧妙的是,在冠狀佩三通遂孔兩側,分別用十數顆小玉珠串連成小圓環,自然地垂掛下方,使整個項飾得到錦上添花的裝飾效果,獨具匠心”。
項飾的發明,說明史前人類對于如何美化人身已經有相當自覺的意識了,項飾的功能不只是美化了脖子,實際上它更大程度上美化了臉面和胸脯,美化了人整個上身。
冠飾在史前裝飾類玉器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冠飾除了美化外,還能顯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冠飾種類較多,有倒梯形的(圖4),也有十字形的,表面有獸面紋,也有無獸面紋的,頂部多呈“三凸”狀。
耳飾項飾冠飾發飾主要是給人看的,向社會顯示自己的美麗和高貴,手鐲則有些不同,手鐲當然也有向他人顯示的功能,但主要是供自己欣賞。現代人喜歡手鐲,這種喜好也可以追溯到史前人類。距今6300年至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5600年至5300年的凌家灘文化、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良渚文化都發現有玉鐲(圖5)。這一現象值得重視。讓社會欣賞自己與自己欣賞自己,其哲學意義是大不一樣的。前者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性,后者強調的是人的自我性。
人性可以分成社會性與自我性兩個方面,這兩性實際上也來自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諸物均存在種群的普遍性與個體的差異性。動物對自己的種群普遍性與個體差異性是缺乏認識的,而人對于這兩性則有著自覺的認識,并且能較好地調整這兩種關系。一方面,人認識到自己是某個族群的一分子,會盡量讓自己融入到這個族群,讓族群認可;另一方面,人感覺到自己是個體的存在,會盡量地顯現出自己的個體的價值,讓自己與別人區分開來
人的這種自覺性也在人體的裝飾上體現出來了。耳飾、項飾、冠飾等裝飾物主要是讓人家看的,目的是讓人家認同。手鐲雖說人家也可以看,但主要用來自己欣賞,因而對手鐲的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自我的認同。
審美是人性的顯現,人的兩性——社會性與自我性在審美上也見出了
審美的社會性與審美的自我性可以達到統一,也可能存在不統一。就是說,社會上認可的美,個人可能不認可:反過來,個人認可的美,社會上也可能不認可。
在人類所有的具有精神性質的活動中,也許只有審美具有最大的寬容性,就是說,審美既重視社會的認同性,又寬容自我的認同性冠飾這種裝飾品其社會認同性無疑是列在首要地位的,而像手鐲這樣的裝飾品其社會認同性就弱了。
與手鐲審美性質差不多的指環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也被發現,江蘇省新沂花廳北區墓地出土有指環四件,分算珠形圓環形兩類,外形十分精巧。比之手鐲,指環是更為具自我性的裝飾品。也許正是因為這一裝飾品自我性更強,所以它后來成為愛情的信物。情人之互贈戒指,特別是男人向女人贈送戒指在現代社會愛情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表達的是一份僅屬于個人的情感,同時也寄托著一種信任與期望。也許在玉器中,手鐲、指環算不上重要的器具,這是因為史前對玉器審視,一般取社會認同性這一視界。
史前人類文化遺址還出土很多現在命名為環的玉器,江蘇省新沂花廳南區墓地出土環10件,北區墓地出土環96件。這些環圓周規整,磨制光滑,顏色有白棕,湖綠等。它們是做什么用的,現在難以判斷了,但很可能是人體的飾件。
史前人類用于個體身體的裝飾物,也許在最初是分散的,然而到后來,就講究配置與組合,于是組佩出現了
組佩的出現是史前人類裝飾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組佩有很多種,各器在其中處于不同的地位。其中有一種組佩非常重視珩的作用。珩類似于璜,在使用時,璜的兩端朝上而珩則一般朝下。珩在在組佩中起組織的作用。高大倫說:“珩,全佩的主干部分?!腥迳细鞣N雜佩都垂在珩下珩可能由一塊玉,也可能由兩塊玉做主干,其形制不定,以在全佩中的位置來確定,只要在全佩中起主干作用就是珩”??梢韵胂笫非叭祟惿砩辖M佩的情景,它或掛在胸前或佩在腰際,行動時,叮當有聲,向社會顯示一種身份,也顯示一種美。
史前人類的人體裝飾,形式美與內涵美兼而有之,形式美可能更顯得突出,這種主要用于人體裝飾的飾品與禮器不一樣,禮器更看重內涵而飾物更看重形式。
史前人類的裝飾才華不只是用于裝飾人體,也用于裝飾各種器物,這些器物中有生產用具,也有生活用具:有宗教祭祀用具,也有政治禮儀用具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玩賞物,當然,玩賞之中也可以含有辟邪求瑞的含義一史前人類制作的大量的動物佩件,也許是這種玩賞物。紅山文化的C形龍玉豬龍(圖6)從器物上的鉆孔來看,均是佩飾。
良渚人制作的圓雕玉鳥(圖7),極為簡潔,且素面,現在一般將它看在鳥崇拜的體現,說是一種巫術用具我倒是覺得不要將史前人類全部的動物飾件看成是巫具,也不必一一歸結到自然崇拜和圖騰。也許其中一些比較生活化情趣化的動物飾件就是人們的一種玩物?!对娊洝罚骸巴段乙阅竟希瑘笾原偓帯薄R苍S這些小小的玉飾件,就是青年男女彼此贈送的心愛之物。
考察史前人類的用具包括石器、陶器、玉器,人們一般重視的是它的功能性,一是生產和生活功能,這兩者屬于物質性的功能,二是宗教的和禮儀上的功能,這兩者屬于精神性的功能。這種考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僅限于幾種功能我們不能低估史前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除了以上幾種功利性的追求外,他們還有審美上的追求。
審美的追求有兩個突出特點:形式性和情感性。形式性即是說它對事物形式感興趣,至于感興趣的原因,不是這形式能給人帶來具體的物質的或精神的功利,而是這形式讓人有感官快適
如果此形式是可視的形式,它讓眼睛快適:如果此形式是可聽的形式,它讓耳朵快適。形式性是對物——審美對象——的要求,情感性則是對人——審美主體——的要求處于審美狀態的人,其情感必定處于激蕩之中,如果審美對象的性質是肯定人的感官的,它的情感是正面的——快樂:如果審美對象的性質是否定人的感官的,它的情感是負面的——不快樂這里說的審美公式當然是純理論性的,事實上不可能做到如此純粹,因為生活不能做如此切割首先,雖然理論上有形式的存在,但事實上所有的形式都會聯系到內容,而且形式就是內容的存在方式,因此審美的重形式是打了諸多的折扣或者說添加了諸多的限制的。
再說情感性,人的情感也不是孤立的,人類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情感,凡情感均涉及理智,而理智均與事物的內容相關。
康德是為審美立法的人物,他為“鑒賞”也就是“審美”做了四個判斷:“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懊朗悄遣粦{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懊朗且粚ο蟮暮夏康男缘男问?,在它不具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時”?!懊朗遣灰蕾嚫拍疃划斪饕环N必然的愉快底對象”。他的這些話,概括起來就是上面說的形式性與情感性,即審美只是關系到事物的形式與主體的情感。
康德也知道這種審美在實際生活中不是沒有但極少,于是他提出有兩種美——自由美和附庸美,自由美指符合上面所說的只涉及事物形式不涉及事物內容因而與功利無關的美,附庸美則是涉及事物的內容即功利美。前一種美,康德能舉出的例子是花,某些鳥類,還有壁紙上的簇葉飾等,在現實生活中,顯然后一種美非常之多。
盡管前一種美在人的生活中不是很多,但理論上審美不能不做這樣的概括。這正如水,真正的水只能是蒸溜水,它的構成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但誰都知道,在自然狀態下,蒸溜水極少,幾乎所有的水都非蒸溜水。
史前先民的生活中,他們的制品基本上都是有實際用途的,也就是說它的性質是功利的。大體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功利,一是物質性功利,它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生產上的功利,這主要指那些作為生產工具的器物,如石斧木耜骨針等:生活上的功利,這主要指那些作為生活用具的器物,如陶罐陶盆陶缽等。二是精神性功利,它也可以分成兩個方面:宗教性的器物和禮儀性器物,這兩者大多情況下是相兼的。
這些器物均有它們的形式,它們的形式也均是內容的載體或者說內容的存在方式。它們的審美又美在哪里呢?按康德的理論,它們均屬于附庸美,這些美均是有條件的有目的的,換句話說均涉及功利。不能不認為,對于附庸美來說,功利是美的重要來源。但是,這里也還有一些分別:一種情況是直接從物的功利中得到愉快,比如一具石斧,因為能砍木頭,故而讓人愉快;另一種情況則將它的功利懸置起來或者說用括號括起來,只是從它的形式上感到愉快。這種從形式上獲得的愉快,可以看成是間接從物的功利中得到的愉快。盡管兩種愉快都立根于功利,但因一為直接一為間接,就產生了區別,前者我們一般看成善的愉快,只有后者我們才看成美的愉快。
善的愉快與美的愉快其實是相通的,而且后者來自前者。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它們的分別:善的愉快來自事物的內容,美的愉快來自事物形式善的愉快可以向美的愉快實現轉換,這種轉換充分見出審美的創造力。
盡管審美不能不以人類全部的社會生活為內涵,但當這些社會生活實際上只是制作審美的原料,人類固有的審美天性與后天的審美修養在審美需要的驅動下自覺與不自覺地對生活提供的各種現象進行著審美的加工,從而使得進入審美視野后的生活其形態和價值均悄然地發生著變化。
比如吉祥如意,它首先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肯定,其表現形態非常多,諸如部落打了勝仗女人生了孩子,都可以說是吉祥如意;其次,它又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企盼。作為未來美好生活的企盼,它的表現形態就可能虛化了,不會只是某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可能是諸多美好的愿望那么,又如何將所有的美好愿望表達出來呢?那就需要借助于審美的創造了紅山文化中的勾云形器(圖8),可以說是這種審美創造的杰作?,F在考古學界對于勾云形佩的作用還沒有定論。筆者更多地相信它是一件人體的裝飾物或者說佩件人們將它佩在身上有兩個作用,一是美化身體,二是寓意吉祥或者還加上辟邪。勾云形器能很好地實現這兩種作用嗎?從它的造型看是完全可以的。勾云形器有好幾種造型,基本結構是中部是一卷曲的圓弧,四角各展開略曲的柱頭此圖可以給人豐富的想象,你可以想象成彩云翻卷,鮮花開放,也可以想象成盤龍蟄伏,還可以想象成兩獸嬉戲。勾云形器的中部最為重要,它為橢圓形,整個線條變化呈S形,它有太陽意味。不管你如何想象,它的審美效應都是基本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柔和,舒卷、親切、美妙。它可以體現你的任何美好愿望,玉器是史前人類的器物,主要為三大類,即石器、陶器、玉器,顯然,石器和陶器主要為功利性的器物,極少用作裝飾物,玉器則不同,它極少用作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它主要用作祭器,禮器和裝飾物。祭器禮器具有精神的功利性,裝飾物雖然也有精神性的功利在內,但主要是用來美化人自身的,其形式的重要性遠超出它內容的重要性,而且對形式的要求主要就是美。
我不贊成將史前人類的生活全部巫術化,那是人類童年,童年雖然對周圍的世界有諸多的恐懼,但因懵懂無知,倒有更多的無忌。因而原始人的生活主要是一片率真一派歡樂。是陽光普照的大地,不是黑暗陰深的洞穴。
裝飾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裝飾的需要源于精神上的需要,精神的天空有多寬闊,裝飾的天空就有多寬闊,精神的世界有多絢麗,裝飾的世界就有多絢麗!
裝飾顯現為審美,隱含為文明
實際上審美只是舞臺,唱出來的大戲卻是人類的進步,是文明?!吨芤住分袑iT講裝飾的卦“賁”卦,此卦《彖傳》說:“賁,享。柔來而文剛,故享;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而化成天下”。天文是裝飾的精神追求,而人文是人類創造的現實。
人類的一切勞作均存在裝飾,而玉器無疑是人類的裝飾的經典。史前玉器中裝飾性的玉器占多數,這一事實說明玉器正是應著人類的審美需求而產生的。審美是人類進步特別是走向文明的重要動力。裝飾萬歲!
(責任編輯:賈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