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俊娜
新野縣中醫外二科,河南新野 473500
踝關節骨折急性期腫脹的中藥治療
喬俊娜
新野縣中醫外二科,河南新野 473500
目的觀察中藥冷敷治療踝關節骨折急性期腫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抬高患肢置于功能位,結合藥物消腫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中藥冷敷于踝部,對腫脹消退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采用中藥冷敷比常規治療在患者腫脹消退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1)。結論中藥冷敷在踝關節骨折急性期應用能起到減輕腫脹的作用。
中藥冷敷;踝關節骨折;腫脹;療效
踝部骨折是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9%,青壯年最易發生[1]。受傷后患者踝關節周圍會出現腫脹、瘀血和疼痛,造成組織細胞的損傷。機體通過炎癥反應釋放各種生化物質、反應因子、蛋白酶類等對循環系統產生影響,引起靜脈的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白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從靜脈滲出,最終導致肢體腫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減輕腫脹,促進組織水腫的吸收,減輕病人痛苦,成為骨科醫護人員密切關注的問題。近兩年,我科采用中藥冷敷輔助治療踝關節骨折急性期腫脹,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選擇
2013年3月—2015年6月在桐鄉市中醫院骨傷科就診的患者,遵循隨機均衡原則,依據就診順序將符合踝關節骨折診斷標準的6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治療組和對照組。病歷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外傷史,X線片顯示踝部骨折。②均為閉合性骨折,皮膚完整,踝部有不同程度的腫脹,且是單側肢體。③受傷后0.5~8 h內入院就診者。病例排除標準:①皮膚破損者。②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者。③有神經、血管損傷者。④對冷特別敏感者。
1.2 方法
1.2.1 分組 按床號單雙數將6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0例,年齡16~63歲,平均(45.2±12.6)歲;觀察組30例,年齡15~65歲,平均(46.1±13.2)歲。骨折分型為Danis-Weber分型,其中A型16例,B型42例,C型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入院時間、腫脹程度、骨折分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2 中藥組成及制作 生大黃100 g、玄明粉20 g、黃柏20 g、梔子20 g、紫荊皮20 g、天南星20 g、重樓20 g、桑白皮20 g、紅花30 g、冰片5 g。由本院中藥制劑室煎至150 mL,外包裝密閉包裝,放于冰柜內冷卻至10℃備用。
1.2.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即采取抬高患肢(高于心臟),取舒適功能位,運用甘露醇、七葉皂苷鈉等消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藥間斷式冷濕敷治療。用物準備:換藥包、棉墊、保鮮膜、中單、冷卻中藥、冷敷袋;操作方法:將患肢抬高平放,保持功能位,用毛巾輕輕擦凈皮膚,下面鋪透氣防水的中單。將10℃的中藥自冰箱中取出,用棉墊(6~8層紗布)蘸藥液以不滴藥為度敷于踝部,用無菌鑷子夾取棉球浸藥后淋于棉墊上,保持濕潤及溫度,直至中藥淋盡,外層用薄膜環繞包裹后用冷敷袋敷于紗布外,持續敷15 min,敷畢用清水擦凈患肢皮膚;每日敷4次,連續敷5 d,分別為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4點、晚上8點,夜間延長敷藥間隔時間,以免影響睡眠質量,同時注意觀察肢端血供情況。
1.2.4 評價方法 腫脹程度的評定:兩組均于每日治療結束后30 min測量踝關節周徑,測量點為內踝尖近端2 cm處[2],繞踝一周。每組患者入院后均由責任護士測量雙側踝關節周徑,并做好標記,隨后,在第一、三、五天由同一護士測量踝關節周徑,并記錄。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對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

表1 兩組患者腫脹情況比較(x依s)
踝關節周圍小腿周長測量是反應踝關節術后腫脹程度的可靠指標[3]。兩組患者腫脹情況的比較見表1。經t檢驗,觀察組與對照組小腿周長與健側差值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表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3.1 中國典籍祖國醫學
認為損傷與氣血的關系密切,肢體傷后,失血耗氣,病后臥床,其氣必虛,津液不得正常輸布,血運不暢,瘀血停積而為腫脹,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氣傷痛,形傷腫。”損傷后,經脈受阻,氣滯血瘀,發為腫痛。
3.2 方劑的作用
方中生大黃,性苦、寒,取其活血祛瘀,涼血止血之功效;用于跌打損傷早期,瘀血腫痛。黃柏,性苦、寒,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用治瘡瘍腫毒。梔子,苦寒清降,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配白芷以助消腫。紫荊皮,性苦、平,能消腫解毒,治風寒濕痹、跌倒損傷。天南星,性溫而燥,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能消腫散結止痛。重樓,入肝經血分,能消腫止痛,化瘀止血,搗敷或研末調涂患處,可治療跌打損傷,淤血腫痛。桑白皮,味甘性寒降,能瀉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紅花,性辛、溫,能通利血脈,消腫止痛。玄明粉、冰片,味辛氣香,有清熱解毒、防腐生肌作用,故外用清熱消腫、生肌斂瘡方中均用。諸藥合用,瘀水兼顧,共湊怯瘀以行水,利水以活血之功。諸藥合用制成湯劑起到怯瘀滲濕功效。屬于中醫外治,可直達病所,通過透達腠理,疏暢經脈,調和氣血、驅邪扶正等機制而發揮局部治療作用,還能通過肌腠毛竅,協內服藥起到內外合治的作用。
3.3 冷敷的原理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縮,微血管通透性下降,減輕局部充血水腫,還可降低組織耗氧量,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和水腫形成,增加局部痛覺閾值,減輕疼痛[4]。冷療使組織溫度降低,減少血液,延緩血腫的形成,降低炎癥的反應,是急性軟組織損傷時用來控制炎癥反應的重要療法。李衛紅等[5]采用冷敷減輕脛骨骨折疼痛的效果觀察顯示:使用冷敷后,疼痛感明顯降低,傷肢腫脹進展減緩,程度較對照組減輕,舒適度明顯提高。何衍慈[6]認為急性踝關節扭傷采用早期持續冷敷治療方式總體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72.5%。在臨床工作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4 中藥冷敷注意點
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嚴密觀察患肢血運變化、感覺變化,局部有無凍傷、麻木感及局部皮膚顏色變化,對于病情發展迅速,末梢循環障礙的病例,應立即停止冷敷。同時應根據個體差異了解病人的耐冷程度,可上下調節5~10℃,避免寒冷造成疼痛。通過該組病例兩年多的實施,認為中藥冷敷能很好地減輕肢體局部腫脹,且中藥對皮膚刺激無明顯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1]胥少汀主編.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2]王玉龍主編.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3]梁偉,宋賢武,季衛平.踝關節骨折術后棉墊加壓配合冰敷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9,21(6):12-14.
[4]丁素云,蘇明霞,牛愛霞.10%氯化鈉棉墊冰袋在早期局部軟組織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5):3058-3061.
[5]李衛紅,彭玉紅.冷敷對減輕脛骨骨折疼痛的效果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4)3606-3607.
[6]何衍慈.早期持續冷敷治療72例急性踝關節扭傷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1):84-85.
R521
A
1004-6569(2017)01(a)-0058-02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