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杰
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荊門 448000
糖尿病足新療法的臨床效果分析
黃亞杰
湖北省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北荊門 448000
糖尿病足主要是指由于糖尿病血管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足部缺血、化膿、深部組織的破壞以及潰瘍形成的一種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給糖尿病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針對該病的治療不斷涌現著一些新的療法。就糖尿病足治療新進展,該文作了淺談。
糖尿病足治療;新進展;分析
糖尿病足(簡稱DF)是與下肢遠端神經異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圍血管病變相關的足部感染、潰瘍和(或)深層組織破壞。
糖尿病足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居高不下,脂代謝紊亂從而導致動脈管腔狹窄閉塞不通,引起肢端壞疽的一種慢性疾病。臨床表現以手足麻木、肢端缺血、感染、化膿、潰爛為主。若糖尿病患者出現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易發生周圍神經損傷與末梢血管病變,肢端供血不足,足部負重大,易受傷,再加上自身免疫力低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出現損傷與增生,易引起微生物侵襲與感染,且糖尿病患者本身的高糖環境易于細菌的生長繁殖。
其臨床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患處自覺發熱或發冷、有刺痛感,有腳踩棉絮、蟻行蟲爬感,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后期出現走路困難、間歇跛行。
②皮膚瘙癢,皮溫降低,少汗或無汗、皮膚顏色暗或蒼白、下肢出現浮腫或干枯。
③肢端皮膚易受傷、遷延不愈、進而糜爛、潰瘍、壞疽或壞死、奇臭或無味。伴有高熱不退、寒戰。
④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⑤肢端缺血、血管狹窄處能聽到血流雜音。營養不良,關節韌帶易損傷,肌肉萎縮,肢體軟弱無力。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嚴重的慢性合并癥之一,濕性壞疽、干性壞疽和混合壞疽是糖尿病常見的3種臨床類型。
①濕性壞疽:肢端伴有皮膚潰爛、感染、化膿、疼痛,出現神經障礙及微循環障礙,動、靜脈受到阻塞。嚴重時多伴有全身不適或毒血癥、菌血癥等表現。病灶輕重不一、淺表潰瘍或嚴重壞疽。最常見。
②干性壞疽:由于血管腔狹窄、阻塞,引起血流中斷。局部出現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壞疽。組織液減少,皮膚變黑、干枯、疼痛消失。多見于肢端動脈粥樣硬化。
③混合性壞疽:患者同一肢端不同部位出現干性或濕性壞疽,常涉及肢端大部或全足壞疽。一般病情較重、壞疽面積較大。
糖尿病肢端壞疽,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是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外科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如肢端壞疽、壞死、感染、潰爛等,又有內科疾病的臨床表現如糖尿病、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所以必須有效全面的治療糖尿病肢端壞疽,糖尿病肢端壞疽發展的同時,常會引起身體其他臟器如腦、心、腎等的病變。讓其繼續發展人體健康會嚴重影響。需掌握基礎治療階段、去腐階段和生肌階段3個治療階段。以上3個階段要遵循3個治療原則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第一,調控血糖:糖尿病人自身環境處于高血糖狀態,利于細菌生長繁殖,所以將血糖控制并保持在正常水平,應采取節制飲食,少食多餐,或注射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等調控血糖的方法,為肢端的壞疽愈合提供有利環境。第二,抗感染:選用青霉素、慶大霉素等有效的抗感染藥物靜脈點滴或肌肉注射,直至有效控制感染。第三,給予活血化瘀,擴管抗凝,降低血液粘度治療,改善肢端微循環障礙、缺血情況,促進肉芽新生,肢端供血、使壞疽部位早日愈合。治療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4.1 微循環的改善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有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的形成、微血管基底膜增生變厚等嚴重的微血管損害病變。從而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并累及損害體內臟器,影響臟器正常生命活動功能,所以糖尿病足患者應該聯合使用一些中藥制劑來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達到抗血小板,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增加血液供應,改善微循環的效果。如活血化瘀性質的藥物,通心絡膠囊、復方丹參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等具有。
4.2 抗生素的使用
糖尿病足的治療中抗生素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臨床上沒有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不主張應用抗生素治療;對于已經形成感染性潰瘍的患者,尤其是濕性壞疽的患者,應遵循早期、足量、高效、聯合強力等原則進行抗感染治療,根據藥敏結果選取抗生素,并兼顧厭氧菌的治療,對深部及常規培養不容易發現的細菌可以聯合高壓氧治療。
常用普羅布考、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來保護血管內皮功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血栓形成。有利于保持血管內膜的光滑,如果配合有協同作用的藥物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如他汀類降脂類藥物。
4.3 移植自體造血干細胞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變是近幾年研究的一項新技術,該技術是取患者自身骨髓、異體骨髓或臍帶轉輸給患者本人,通過移植的多能干細胞在體內定居、增殖和分化,使機體恢復造血功能及免疫力的方法。包括自體骨髓采集、外周血干細胞采集、自體造血干細胞采集物的體外凈化、保存、及回輸。逐漸分化為新生的毛細血管,改善供血。造血干細胞可以誘導生成血管內皮細胞是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原理,骨髓中也存在血管內皮祖細胞,利用這一原理,可以讓骨髓中的血管內皮祖細胞生成新的血管。移植方法:從采集的自身骨髓中分離出干細胞,經過一系列凈化,在硬膜外麻醉下,把凈化后制成細胞懸液,分段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對缺血肢端進行注射,數周后觀察肢端新生長血管逐漸增多增粗。會出現皮膚溫度升高、肢端疼痛情況改善、潰瘍愈合、間歇性好轉等臨床表現。目前看來這是糖尿病足患者的希望就是此項技術,國內的研究有的已經取得另人振奮的結果。已經出現糖尿病患者成功應用該移植技術使病情得到控制改善。據相關文獻顯示,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肢端缺血,治療45條肢端血管病變,其中39條癥狀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該方法尚處于探索階段,臨床應用例數較少。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的治療是個長期工程,嚴格控制感染和血糖,擴張血管狹窄、改善足部動脈血液供應、這是治療糖尿病足的關鍵所在,并且科普糖尿病知識,使病人早發現早預防和治療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曹鳳林,鄭少雄.糖尿病足的治療與新進展[J].醫學綜述,2006,12(9):546-549.
[2]關小宏.糖尿病足治療新技術進展[J].空軍總醫院學報,2011,27(2):96-98.
[3]涂娟,胡平安.糖尿病足內科治療的新進展[J].北方藥學,2013(3):51-53.
論文中醫學名詞術語的使用
1.冠以外國人名的體征、病名、試驗、綜合征、方法、手術等,人名可以譯成漢語,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寫成巴賓斯基征,不寫成Babinski′s征,也不寫成巴賓斯基氏征。若為單字名則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桿菌。
2.名詞術語一般應用全稱,若全稱較長且反復使用,可以使用縮略語或簡稱,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均應分別注明全稱和簡稱。例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西文縮略語不宜拆開轉行。不要使用臨床口頭簡稱(例如將“人工流產”簡稱“人流”)。凡已被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可以不加注釋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DIC等。
R521
A
1004-6569(2017)01(a)-0079-02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