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潔
河南省老干部康復醫院,河南 450000
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對偏癱早期患者的康復效果分析
王淑潔
河南省老干部康復醫院,河南 450000
目的分析在偏癱早期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對于患者下肢運動的功能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80例偏癱早期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為治療組與參照組,每1組患者40例,參照組患者單純進行康復訓練,治療組患者聯合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結果治療3個月與6個月以后,治療組的下肢Brunnstrom的分期、下肢FMA的積分、FCA綜合評分明顯比參照組高,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偏癱早期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兩種方式,可以提高患者各項功能的評分,改善患者肢體運動的功能,具有應用的價值
偏癱早期;康復訓練;針灸;下肢運動
在腦卒中后的早期實施康復訓練,能夠對患者下肢運動的功能障礙進行改善。基于此,該文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80例偏癱早期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分析了在偏癱早期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對于患者下肢運動的功能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在該院治療的80例偏癱早期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為治療組與參照組,每一組患者40例。其中,參照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2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2歲,平均年齡為71.4歲,參照組患者單純進行康復訓練。治療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53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5歲,平均年齡為73.2歲,治療組患者聯合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兩組患者年齡與性別等常規資料經比較以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的方法
參照組患者單純使用康復訓練方式進行治療:一些偏癱的軟癱期患者,需要應用Brunnstrom的技術,調動機體反射,推動軟弱無力肌群的收縮,使得患側可以主動的進行活動。然后通過R00d的技術來使感覺神經刺激,強化受累側肢的感覺信息輸入,促進中樞興奮。此外,還要預防發生并發癥,避免關節強直與肌肉萎縮,例如:抗痙攣的體位擺放、偏癱醫療的體操等。如果在偏癱后期發生肌痙攣,需要使用PNF、Bobath與Rood的技術對痙攣情況進行控制,再對肌張力進行調整,將共同運動的模式打破,強化近端的大肌群運動控制的能力。還要加強中間關節控制,設置正確功能活動的模式與姿勢,例如:正確姿勢的動作輸入與活動中的抗痙攣。在恢復期需要強化肢體協調性的運動、肢體的穩定性,對步態進行改善,促進患者步行能力恢復,強化肢體肌力,加強身體耐力。
治療組患者則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進行治療。在治療的第1個月,一般是體針的治療,首選取穴,上肢取八邪、極泉、合谷、內關與尺澤,下肢取太沖、髀關、三陰交、伏免、足三里與陰陵泉。在治療的第2個月至第6個月期間,主要是頭針的治療,關于頭針的取穴:偏癱對側耳尖上2寸為第一針,前后1寸各一針。還要診斷患者各種癥狀進行對癥的治療,例如:患者若是并發中樞性的面癱,需要加取牽正、地倉、顴髎、下關與頰車穴位。具體操作的手法為:體針一般是平補平瀉;而頭針則是進針后快速的捻轉,每分鐘捻轉速度大約為200次,每一針都要捻轉2 min。
1.3 評定的方法
在患者入組以后的1、3、6個月評定患者下肢運動的功能,Brunnstrom進行分期;通過FCA的綜合性功能評分方式對治療前后患者下肢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分,評分越高代表肢體恢復的情況越好。
1.4 統計方法
通過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本組研究數據,通過(±s)代表一般資料,通過χ2檢驗組間計數資料,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入組時與治療一個月以后,參照組與治療組的下肢Brunnstrom的分期、下肢FMA的積分、FCA綜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與6個月以后,治療組的下肢Bmnnstmm的分期、下肢FMA的積分、FCA綜合評分明顯比參照組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3個月、6個月以后和入組時相比,治療組與參照組下肢的Brunnstrom分期、下肢FMA的積分、FCA綜合評分都有明顯提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評定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評定結果對比(±s)
組別參照組治療組參照組治療組參照組治療組參照組治療組例數40 40 40 40 40 40 40 40時間 下肢Bmnnstmm的分期入組時入組1個月入組3個月入組3個月2.4±1.03 2.3±1.02 3.5±1.23 3.5±1.03 4.2±1.12 5.0±1.32 4.6±1.32 5.4±1.48下肢FMA的積分 FCA綜合評分11.7±2.91 10.1±2.51 20.2±3.14 18.4±3.24 25.3±3.86 28.8±3.98 28±4.24 32±4.86 3.3±1.89 3.1±1.25 5.5±1.42 5.1±1..5 7.8±2.13 8.4±1.24 9.2±2.43 9.8±2.80
腦卒中的偏癱患者容易導致運動功能缺失或者是降低,以此引起神經元與肌肉繼發性的改變,若是沒有進行有效治療,容易出現各種后遺癥[1]。因此,怎樣改善腦偏癱患者生活質量與改善肢體運動的功能,逐漸變成臨床研究重點。目前,在偏癱早期治療中,主要使用康復訓練的治療方式,主要針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障礙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運動的功能[2]。但由于單純使用康復訓練治療不夠徹底,這就需要結合針灸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通過聯合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方式,能夠強化皮質功能協調性,同時利用與調動機體反射,使得癱瘓肢體可以主動的活動,加強患者肌張力,提高患者中樞神經興奮性,進而實現皮質功能的重建,提高患者運動的能力[3]。本次研究顯示,治療1個月、3個月、6個月以后和入組時相比,治療組與參照組下肢Brunnstrom的分期、下肢FMA的積分、FCA綜合評分都有明顯提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偏癱早期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康復訓練與針灸治療兩種方式,可以提高患者各項功能的評分,改善患者肢體運動的功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
[1]凌飛.康復訓練配合針灸對偏癱患者下肢運動能力的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21(1):32-33.
[2]席建明,王瑞平,馮曉東.早期強化踝關節運動訓練對偏癱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21(22):56.
[3]吳萍.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J]亞太傳統醫藥,2015,12(15):64-66.
R521
A
1004-6569(2017)01(a)-0075-02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