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轉換理論建立在語言學的基礎上,由著名語言學家卡特福德提出。本文以翻譯轉換理論為視角,以歐·亨利短篇小說《帶家具的出租房》的漢英文本為語料,探究文學作品翻譯中發生轉換的過程,以求為今后的作品翻譯提供參考。
關鍵詞:翻譯轉換 層次轉換 范疇轉換 《帶家具的出租房》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受到快速發展的語言學的影響,西方學界興起了以語言學為導向的翻譯研究方法。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提出的翻譯轉換理論即是翻譯轉換研究理論的代表理論之一。卡特福德構建的翻譯轉換理論建立在韓禮德和弗思提出的語言學層次和范疇的基礎之上。考慮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市面上文學作品的譯作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為我們從語言學角度,包括詞匯、語義和句法等方面,評判譯作提供了新思路。雖然這一翻譯轉換理論由于其忽略非語言因素而遭受批判,但是它確可作為一種系統且客觀的方式去解讀文學翻譯中發生的轉換現象。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為基礎,分析和解釋了歐·亨利短篇小說《帶家具的出租房》中譯本中發生的翻譯轉換,以求為今后的作品翻譯提供參考。
一、范疇轉換
范疇轉換是指從原語到目的語偏離形式的對應(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然后在不同的級階(句子、分句、片語、詞及詞素)上發生轉換的行為。卡特福德對范疇轉換設定了兩個條件:轉換發生時,原語和目的語處于同一個語言層次;原語和目的語之間確有某種程度的形式對應(卡特福德,1991:88~89)。范疇轉換作為區分形式對應的主要依據,有四種分類:結構轉換(structural shifts)、詞類轉換(class shifts)、單位轉換(unit shifts)和內部體系轉換(intra-system shifts)。本文著重關注前三類轉換。
(一)結構轉換
結構轉換是翻譯轉換中最常出現的范疇轉換,它可以發生在所有的等級上。漢英對客觀世界反映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是在英漢互譯過程中發生結構轉換的最重要原因。英語思維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現為“主+謂+賓+狀”,而漢語思維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現為“主+狀+謂+賓”(嚴魁,2013:118)。例如,英:我做了某事,在某人的幫助下;漢:我在某人的幫助下做了某事。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結構轉換主要有四種表現形式:肯定句與否定句的相互轉換、主語突出和主題突出的相互轉換、物作主語和人作主語的相互轉換、被動語態與主動語態的相互轉換。
1.肯定句與否定句的相互轉換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對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翻譯結果。由于漢英兩種語言中肯定句和否定句表達方式的不同,在英譯漢過程中,英語中具有否定含義的詞匯、短語或是句子常被譯為對應的漢語中具有肯定含義的詞匯、短語或句子,反之亦然。
(1)Its a nice room.It aint often vacant.(第182頁)
房間很不錯吧,一直有人住著。
在例(1)中,“not”的使用強調了否定含義,但在譯文中,卻轉換成了肯定含義。如果例句遵照原文的句子形式進行直譯,譯文為:“房間不是經常空著的。”這一譯文顯得十分不自然,“不是”“經常”和“空著”的組合搭配顯得累贅繞口,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為了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譯者放棄了原文的語言特點,將目標語由否定思維的方式轉為肯定思維的方式。
2.主語突出和主題突出的相互轉換
經過對漢英語言的對比研究,漢語被認定為主題突出語言,而英語為主語突出語言。在漢語中,名詞、名詞詞組、介詞短語、動詞等都能充當一個句子的主語,但是在英語中,除了在一些命令句中,名詞或名詞短語作為主語是必不可缺的。
總體來看,英語是一種主從結構語言,它使用各種連接詞和連接方式來構成一個句子。漢語卻是一種并列結構句子,主要通過內在邏輯來構成句子,所以抓住句子的中心非常重要。
(2)Do you have many theatrical people rooming here?(第184頁)
許多劇團演員在這里租過房子?
在例(2)中,譯者在譯文中略去了“Do you have”的翻譯。譯者考慮到漢英語言主題突出和主語突出方面的區別,在英譯漢的過程中,突出了是否有“theatrical people”(劇團演員)租過房子這一主題。如果保留英語語言主語突出的句式結構特點,譯文為:“你有許多劇團演員在這里住過房子嗎?”雖然這一翻譯不會造成漢語讀者理解句義方面的歧義,但是保留“Do you have”(你有)這一主謂形式的翻譯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3.被動語態與主動語態的相互轉換
語態屬于語法范疇,漢英兩種語言在使用語態的頻率上大有不同。Mona Baker指出,被動語態在英語中使用頻度非常高(轉引自李春蕾,2007:28)。而在對應的英譯漢句子中更傾向于使用主動語態。學者劉宓慶對漢英雙語使用主動和被動語態的情況作了如下闡釋:a.文化:在漢語中,被動語態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語氣,被動語態的使用常常讓人們聯想到不幸的事;而在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有時僅僅是為了保證句子的整齊和連貫。b.實用:在漢語中,為了表示被動含義,除了“被字句”外,需要使用如“讓”“受”“遭”“蒙”等虛詞來構成句子;而在英語中,存在特定的語法使句子由主動變為被動,即“be動詞+動詞分詞”的形式。漢英兩種語言在被動句的表達方式上差異巨大。c.習慣:漢英雙語由于長期的習慣積累,在某些表達上會形成語言的慣用語。打破這一習慣很容易造成語言表達上的不自然。(轉引自李春蕾,2007:28)
(3)The furniture was chipped and bruised;the couch,distorted by bursting springs,seemed a horrible monster that had been slain during the stress of some grotesque convulsion.
家具傷痕累累,像是有人蓄意亂砍亂鑿;長沙發上失去彈性的彈簧凸了出來,讓沙發完全變形,活像一只正在宰殺的動物,痛苦地抽搐著。(第188頁)
在例(3)中,“chipped”“distorted”和“slain”通過語法規則的使用表達了被動含義,施動者分別是“people(省略)”“bursting springs”“people(省略)”。但在譯文中,譯者將其轉換成了主動語態,使其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在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得非常普遍,但有時僅僅是為了保持句子結構的整齊。如在例(3)中,“chipped”“bruised”“distorted”“seemed”都使用了過去分詞的形式,使用被動語態使句子結構整齊。但是在漢語表達中,被動句使用頻率遠低于其在英語表達中的頻率,且多個被動句在同一句子中集中出現打破了漢語的習慣用法。
二、詞類轉換
卡特福德根據韓禮德的方法將“類別”定義為:根據其在相鄰高一級單位結構中的作用而劃分的特定單位成分的組合(1991:91)。當譯語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是一個與原語單位處于不同類別的成分時,就會發生類別轉換。漢英分屬不同的語系,造成了兩種語言在詞匯和表達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在翻譯過程中,經常會找不出完全對等的詞匯或是表達方式。所以為了準確傳達意義,進行詞類轉換是非常有必要的。
(4)...unable to perceive that she was there beside,around,against,within,above him,clinging to him,wooing him,calling him so poignantly through the finer senses that even his grosser ones became cognizant of the wall.
他企圖找到蛛絲馬跡,證明她就在這里,在他的身邊,擁抱著他,依偎著他;她就在他的心里,在他的頭頂,通過極其微妙的各種方式深深地呼喚著他的名字。(第194頁)
在例(4)中,介詞“beside”“within”“above”分別轉換成了漢語中的“身邊”“心里”“頭頂”的名詞形式。漢英兩種語言分屬截然不同的語系造成了翻譯過程中詞類轉換的必然性。詞類轉換形式多樣,在翻譯過程中,除了由介詞轉換為名詞的形式,還存在名詞變動詞、介詞變動詞等轉換形式。
三、單位轉換
單位轉換也稱級階轉換,指等級的變換,即原語中某級上的一個單位的翻譯等值成分為譯語不同等級上的單位,從而產生形式對應上的脫離的現象(卡特福德,1991:92)。在英語和漢語中分別有五種單位形式:英語包括詞素、單詞、詞組、分句和句子;漢語包括字、詞語、詞組、分句和句子。在英漢互譯過程中,譯者要注意靈活地在級階上轉換,從而準確恰當地傳達意義。
(5)And then he traversed the room like a hound on the scent,skimming the walls,considering the corners...
然后,年輕人又像一條嗅覺靈敏的獵犬一樣,在房間里翻箱倒柜。他仔細查看了四面墻壁,在地板上匍匐著……(第194頁)
在例(5)中,“skimming the wall”屬于動名詞短語,在句子中作伴隨狀語,分屬于詞組之列。英語表達更傾向使用各種從句以囊括更多的信息,而漢語表達則偏好將信息進行拆分。這也造成了英語句子長且少而漢語句子短且多的特點。在譯文中,“他仔細查看了四面墻壁”脫離了原文的句式特征,“skimming the wall”經歷了由詞組到分句的單位轉換。單位轉換形式多樣,除了以上這一轉換形式,具體還包括詞到短語、從簡單句到并列復合句,從復合句到復雜句等轉換形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靈活地使用各種轉換,以求使得譯文流暢自然,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卡特福德的翻譯轉換理論多是從語法、句式、語義等方面去影響文學作品的翻譯,而忽略了文本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單用翻譯轉換理論對文本整體進行評判是不恰當的。本文只分析了該短篇小說的其中一個譯本,只研究了該譯本中發生的翻譯轉換,未能將翻譯轉換置于兩個或多個譯本中進行對比考量,進一步解讀其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有待今后補充完善。
參考文獻:
[1]J.C.卡特福德.翻譯的語言學理論[M].穆雷譯.北京:旅游教育
出版社,1991.
[2]李春蕾.從翻譯轉換角度對比《簡·愛》的兩個中譯本[D].北
京: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歐·亨利.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方振宇,劉家裕譯.北京:
星球地圖出版社,2015.
[4]嚴魁.基于卡特福德轉換理論的汽車英語翻譯策略[J].湖南第一
師范學院學報,2013,(4).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楊潔瓊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