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署名“鳳姐”的一篇題為《求祝福,求鼓勵》的雞湯文,短時間內閱讀量達到200多萬,打賞20多萬。事后證實,這是由他人代筆的偽作。文章為什么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營造出了一個美國才是夢想之地的灰姑娘童話,暗合時下中國眾多中產人群的“逃離”情緒。
中產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社會的穩定力量,為什么會有人想到逃離?如果要找客觀原因,可以“信手拈來”不少:經濟增速放緩、2012年以來兩次“股災”、一線城市房價快速上升、食品安全形勢嚴峻、教育資源稀缺、霧霾嚴重等。
但這些問題即便完全真實存在,也不構成逃離的理由,更何況不少是被媒體夸大或做了片面解讀。比如中國經濟增速盡管有所下降,但仍遠超美國和歐盟。再比如食品安全,雖然我們經常看到各種負面消息,但中國的人均壽命、發病率等指標并無異常,仍優于世界大多數國家。
由此可見,“逃離”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或者文化背后的政治。
這其中的邏輯是:中國相當一部分擁有較大話語權的文化精英并不認同“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逃離”在他們看來是一種“用腳投票”。他們喜歡在各種平臺,用真實或虛構的故事,明示或暗示“逃離才是最好的出路”,就連“雷洋事件”也能與“逃離”掛鉤。
從更深層的文化心理來看,近三十年來,美國在中國的當代主流文化中被某種程度營造成“伊甸園”、浪漫的烏有之鄉,常帶有彼岸、故鄉般的溫暖色彩。這種語境中,美國作為“逃離”的目的地是理所當然的。盡管“占領華爾街”和特朗普當選都表明美國夢絕非完美,但在中國的不少影視作品中,美國夢仍然熠熠生輝,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我最好朋友的婚禮》乃至更早的《刮痧》,講述錢學森被美國政府迫害經歷的《錢學森》等。
可以說,“美國夢”不僅被好萊塢再生產,更時不時被中國的文藝人再“創作”。
相較之下,“中國夢”到目前為止還主要停留在官方的宏大敘事中。我們暫時只能在《湄公河行動》等部分影視作品中捕捉一些中國夢的影子,這也是此類影片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既然如此,“中產逃離”問題不僅是個經濟社會問題,更出在文化層面。換言之,如果過多文化精英的立場情感高度認同美國而不是中國,“中國夢”在中國的影視文化作品里長期不能同美國夢相抗衡,“中產逃離”情緒會得到助長。
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逃離”都不應是中國中產解決問題的方案。美國歷史上的排華劣跡及猶太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的遭遇雖顯極端,但殷鑒未遠。美國夢屬于美國人,中國夢才真正是中國人的。▲
(作者是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