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今年62歲的張女士絕經已經7年了,平時很少生病。半年前,她在一次小便后發現內褲有少許暗紅色分泌物,當時并沒在意。一月前,她又發現陰道有少許出血。丈夫在偶然得知后催促她到醫院就診。經診斷性診刮,張女士被確診為子宮內膜癌。
年齡增長,發生率增高

子宮內膜癌又稱之為子宮體癌,是女性生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好發于50~60歲的婦女,其中約3/4的患者發病于絕經后,絕經前患者僅占1/4左右。
以往,我國婦女的子宮內膜癌發病率較低,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婦女壽命的延長,本病的發生率也將相應增高,整體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因此,中老年婦女對子宮內膜癌應提高警惕,只有早期發現,才有可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取得好的治療效果。
典型癥狀為陰道出血
絕經后婦女的子宮內膜癌典型癥狀是陰道出血,然而出血量往往量很少,常常是間斷性的,有時候間隔相當長一段時間,常表現為內褲或手紙上沾染些許血,血色可為紅色或豆沙色。由于出血量很少,又呈間歇性,沒有其他不適癥狀,因此常不被患者重視。倘若,患者還患有肛裂、痔瘡,更不會想到血是從陰道流出的,容易錯失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等到癥狀顯著時,常常可出現白帶增多,呈水樣或淺紅色血水樣液體,此癥狀也常為患者所忽視。癌癥晚期因癌組織壞死、感染,分泌物可呈膿性或膿血性,并可伴有惡臭,有時伴有下腹輕微疼痛或低熱。
發病原因及人群
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原因雖尚未完全了解,但大量流行病學調查提示與下列這些因素有關:
雌激素的長期刺激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如多囊卵巢綜合征與腫瘤等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過高的疾病及長期服用單一雌激素制劑。此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未婚、未育婦女人群易患本病。進入絕經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有所增加。本病還與遺傳因素有關系。
預防:定期進行婦科普查
子宮內膜癌的預防,關鍵是定期進行婦科普查。絕經后婦女發現陰道出血,不論出血量多少,都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絕經后陰道出血常是子宮內膜癌的第一個信號,千萬不要忽視。有陰道排液者也應及時查明原因,不可盲目,要對癥治療。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更應定期檢查,必要時可做B超盆腔檢查,檢測子宮內膜厚度,進行子宮內膜脫落細胞檢查或采取診斷性刮宮以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子宮與雙側附件,并可根據病情采取內分泌治療,必要時還需進行化療或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