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
摘要:高職學生也是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希望,同樣對他們也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鍛煉自身健康的體魄,樹立良好的道德品德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但由于受到社會整體環境和外來速食文化的沖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如果能夠借助《弟子規》中蘊含的德行思想作為其基準,運用《弟子規》中的道德理念來指導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這樣將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對他們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弟子規;高職生;道德教育
一、《弟子規》應用于高職生道德教育的方法
1.以孝悌為基礎,培養高職學生的家庭美德
孔子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向我們表明了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從孝道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所要要培養高職學生的道德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家庭美德。
《弟子規》中所蘊含的孝悌思想,對高職學生道德修養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習,讓他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到以“孝”為先,不管自己的家庭條件怎樣,都應該尊重父母的辛勤勞動和對自己的付出,在生活中要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態度。當然高職學生還應以“梯”為指導,用一顆“恭敬之心”去關愛自己兄弟姐妹,去關愛自己身邊的同學,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努力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去,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2.以誠實守信為準則,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操守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弟子規》作為一本儒家的啟蒙教育讀本,就是規范生活中的言行來塑造—個人的良好道德品格的。那么這些規范對當代高職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也是大有益處的。
《弟子規》所蘊含的誠實守信的思想,就是要求高職學生要有誠信,慎獨自律,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積極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感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而使得我們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逐步的提高,為提升高職學生的的全面素質的發展及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以親仁友善為根本,培養高職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弟子規》中所講的“泛愛眾”,講的是如何去博愛大眾。孔子教育人們做人要從孝悌入手,但這絕不是不要去關愛他人。一個人在家里孝敬長輩,尊敬兄長,到社會上就會推己及人,敬愛他人,泛愛大眾,進而去熱愛哺育我們的整個自然界。這就是儒家稱之為的“仁民愛物”。
作為高職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要做到與人為善,也要擁有一顆慈悲之心,不僅能寬容他人,也要學會寬容世間所有的生命。因此,在高職學生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強化他們“與人為善”的觀念,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
二、《弟子規》應用于高職學生道德教育的意義
現在,社會中有些人對高職道德教育的現狀并不滿意。許多人都在思考,思考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這次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這是由于我們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智力教育而非道德教育方面而造成的。而《弟子規》所蘊含的許多德行思想在現今社會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它能夠及時的彌補高職學生在道德理念上的缺失。《弟子規》對于高職學生的道德教育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豐富了高職學生道德教育的內容。
《弟子規》有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同時以圣人的“仁愛”思想作為為指引。它重視人格的培養,重視“仁愛”之心的培養,重視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能力的相結合,重視與人為善的精神的培養。《弟子規》的德行教育的根本就是將人培養成君子,進而引導人們去珍惜生命,實現自我人生的價值,并造福于社會,這便是《弟子規》能夠應用于當今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可貴之處。
2.實現了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的承接。
《弟子規》中的思想對于建全人格的完善、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和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貫穿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之中的。因此高職院校的道德教育中,關于高職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弟子規》中對于個人行為準則的要求正是傳統文化與當今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承接。
3.有利于營造高職學生道德體系的文化氛圍。
《弟子規》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知識上,而是將作為—個君子的行為規范一一指出,具體而且詳盡,不離生活之本,并緊扣人倫日用。所以《弟子規》中這些生活化的認知都非常有利于高職學生道德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