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陽
摘要:一直以來,我國邊遠山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受限于地理環境、經濟基礎等歷史條件,教育水平較國內中東部地區低。教育乃百年之大計,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區域經濟發展。由此而循環,富裕地區愈富,貧困地區愈窮,對于當前我國民族團結和統一局面有深遠影響。現在我就以暑假參加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支持的“回饋家鄉——支教下鄉”活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堯告村小學支教活動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關鍵詞:桿洞鄉;堯告村
一、堯告村的基本情況及教育現狀
1堯告村基本情況。堯告村小學位于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白秀村,距融水苗族自治縣140公里距桿洞鄉人民政府15公里左右,北接貴州省從江縣地處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堯告村居民中85%為苗族同胞,各民族小聚居。堯告村小學據校長描述約有180學生。(1)適齡入學學生基本入學,家長熱心教育。因為當地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鞏固了“兩基”成果,學費較少,家長都鼓勵孩子入學。以堯告村為中心,附近村寨的孩子都到這個小學上課,輟學率低。(2)教師人數較少,教師任職年數高,文化水平較低。學校員工有8人,其中任課6名,另外兩個,一位是炊事員,另一位是門衛兼管學前班。且這些老師并非常任,在距堯告村較遠的山區設有教學點,教師被迫頻繁流動。頻繁的流動致使教師疲于奔命,也使得教學沒有連續性。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一樣,學生無法適應。教師當中學歷水平最高是大專一位,學歷水平最低為高小,有4位學歷為師專。受限于經濟條件、學費低,大部分在此崗位一干就是30-40年,也因為工資低,教師平常還需要務農,這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且因為與外界聯系較困難,教育理念和方式滯后。(3)教學設施較差,軟硬件皆缺。學生宿舍房少,且質量堪憂。我們支教時調查發現,有三個學生宿舍,150多名學生寄宿,一個床鋪位要擠3個孩子,一個宿舍有50來個學生。這樣的結果就是,宿舍內,衛生狀況堪憂,宿舍內異味刺鼻,流行疾病極易相互傳染,我們在支教上課時通常不得不停下課堂,帶著學生到村醫就診。我們還發現,墻壁居然嚴重滲水,有天早上,地面積水高達25-30厘米!地面潮濕,使得細菌繁殖更為嚴重,學生宿舍的衛生狀況令人心憂。得益于以前從此小學畢業的學生捐助,有投影儀設在六年級教室里(教學樓無其他空間擺放),衛星電視在辦公室,老式打印機一臺。教學樓是兩層樓房,六個年級加一個學前班,七個年級七個教室,座椅勉強可用,無風扇。(4)教學內容以語文、數學為主。課程采用人教版教材,沒有英語課。我們支教開設英語課程,學生很高興,但是基礎幾乎沒有,教起來很困難,且學生通常帶苗音,很難糾正。這里就出現了問題,因為人教版的英語是從小學到初中,是一個連貫的課程,學生小學畢業后,升入初中,就不再學習基礎英語字母的拼讀,而是直接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這就使得學生在初中學英語根本就學不了,就不愿學習,造成了惡劣循環,即愈學愈學不會,就更不愿學。即便是語文,在拼音方面也是帶有地方方言,我在早讀時發現,孩子們朗讀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念,一句話沒有連貫。(5)學生性格內向,課堂活躍度不高。之前已經說過,教學理念滯后,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6)交通不方便,學校數量少,上學困難。我們在周末進行家訪時,在路上發現,從學生家到學校,幾乎都是山路,坡度傾斜大,路面濕滑,寬度極窄,路程遠,我們到一個學生家家訪,走了將近1個小時。這種情況令人擔心,夏天有雨季,冬天又寒冷,即便是學生寄宿,在周末仍然需要回家幫家里干活,來回學生的安全缺乏保障。(7)學生伙食較差,營養跟不上。我們觀察發現,學生沒有飯堂,常常席地而坐,把飯碗擺在地上,灰塵飛揚,極不衛生。早上通常就是吃加了粗鹽的白粥,中午和晚上就是白米飯加黃豆泡飯,飯食結構單一,肉類極少,我們看著都十分心疼。
二、教育狀況原因探究
1.經濟原因。深究起來,一切源于經濟的落后。交通條件差,地理環境復雜。堯告村是在山間盆地,耕地面積小,人均耕地面積更小,多向山要田,勉強夠種植稻谷,間種蔬菜??λ固氐孛裁黠@,土層不厚,多巖石裸露。勉強溫飽,苗民竭盡全力,供子女讀書,并且多子女,后繼之力匱乏,教育投資舉步維艱。在此情況下,教師的工資微薄,教師被迫擠出時間務農,一方面,他們教學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對教學方式變革的不關心,與現行經濟發達地區教學相比落后,長此以往,必然形成斷層。
2.家庭教育環境較差。學生家中父母兄姐大多數出外打工,或者平時披星戴月干農活,很少親自教育孩子,遑論給孩子輔導、監督學習。老輩家長守家,但是年紀大的家長基本是文盲,連廣西融水縣地方的方言“桂柳話”都不懂,更別談用普通話交流了。我們家訪時就碰到這種情況,雙方無法交流,問題相當棘手。
3.教育本身內部區域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這幾乎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教育與其它上層建筑領域一樣,有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即存在“洼地效應”,各種教育資源優先向發達區域聚集,就貧困山區教育發展而言,則教育資源沒有流向此類地方。
4.教材體系不實際,與更高層次的教育脫離。其一,學生升入初中后,所接受的學習與之前的小學教育落差大,學生適應不了。其二,之前提到,英語的不連貫,致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且沒有學到跟當地生產發展緊密相關的知識,沒有體會到“知識是力量”這一認識。
三、應對方案
1.解決學校財政問題。類似學校不能只靠政府的撥款來解決學校的財政問題,欲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就要增加學校的收入,提高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應該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帶領學生種植農副產品,如菌種等,尤為值得指出的是,種植中草藥。堯告村地處山區,植被垂直地帶分布,地形復雜的同時,也使得植被有了多樣性,為種植富有經濟價值的農副產品提供了可能性。教師可以利用課余和周末時間帶領學生種植農副產品或中草藥,補貼學校財政收入,既可以用這筆收入為學校改善、添加教學設施,教師也可以通過這樣的勞作增加收入,更為有益的是,可以使學生對此感興趣,增加對農副產品和中草藥的認識,意識到如此可以增加收入、致富,有了實際的效果,認識到知識的力量。
2.政府的扶持,政策傾斜:(一)繼續加大資金和物資扶助,把教育擺在首要位置上,文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又反作用于地方的經濟發展,形成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二)支持學校的財政改革,積極溝通學校的農副產品和中草藥與市場聯系,促進學校財政收入的增長,提高教師的工資收入,進而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三)鼓勵、支持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本科人才進入山區學校,政策性提高這些高素質人才的福利,篇決人才的事業、家庭的后顧之憂,鼓勵人才扎根山區,使當今大學生就業問題釋壓,但難度很大,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任務。
3.社會力量的加入:(一)國家要鼓勵、盡量支持社會團體支援鄉村教育,如我們的支教,但是并不常態,我指的是只是暑假支教。并非所有的支教活動都是有益的,水平參差不齊,目的又不相同,沒有規范管理,希望國家盡快形成有效章程,使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鼓勵企業到山區進行農副產品和中草藥種植的基地的建立,組建面向山區百姓的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尤其是中草藥的養殖,實行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良好農業示范)生產,試行校企合作創立農業技術職業培訓學校,引導山區孩子學習農業生產知識,使他們深切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力量。(三)鼓勵類似我參與的社會團體的山區支教活動,推行“頂崗制”,所謂頂崗制,就是支教人員頂替山區老師授課,而原山區老師可以到專業、規范的教師培訓基地接受現代的教育理念培養,提高山區老師的教學水平,而支教人員多學生,使他們能夠進行社會實踐,鍛煉其實際操作能力,一舉兩得。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搭建山區教師和支教人員交流的平臺。支教人員多屬高校學生,理論水平和學歷較高,但是對于山區教育的認識沒有山區教師深刻。山區教師從事山區教育多年,經驗豐富,但理論水平較低,教學理念與當代相對滯后。兩者經過交流,可以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結語:中國是個大國,地區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邊遠山區是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如何發展西南少數地區教育,關系到我國民族團結和社會環境安定,關系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深入研究其中境況,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應是我們目前教育界的工作重點,其中必然不斷出現新問題,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