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玲
摘 要: 作者基于海南國際旅游島視域,分析探討加快提升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要求,按照政府調控企業自主的原則的要求戰略發展旅游業,把旅游置于海南產業的主導地位;升級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夯實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產業基礎,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
關鍵詞: 海南國際旅游島 熱帶特色 現代服務業
隨著國家及海南的工業化的進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發生變化,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同時,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作為弱工業下的消費主導型、間歇性的投資沖擊型、乏力的外向型刺激海南經濟增長的結構要發生轉變,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優化,一些新興產業要逐步取代傳統產業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伴隨著海南經濟現代化程度及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當前,海南要把握住國家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的機遇,利用國家產業振興和調整規劃、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及海南“十二五”規劃所確定“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產業發展戰略,堅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一、三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的原則,高起點推進海南產業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提升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升級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夯實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產業基礎,構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經濟結構。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同時,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登上3000美元的新臺階,標志著海南處于消費加快升級換代時期,服務業發展加速。因此,要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契機,按照把海南建設成我國旅游業改革創新的試驗區和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定位,做強第三產業,積極發展服務型經濟,構建以旅游業為龍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特色經濟結構。
1.戰略發展旅游業,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
旅游業是新興的第三產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結合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需求彈性高、市場潛力大。因此,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要求,政府調控企業自主的原則的要求戰略發展旅游業,把旅游置于海南產業的主導地位。嚴格執行《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確定的功能定位和項目布局,積極推動世界級的旅游景區和度假區的建設;在升級優化現有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的同時創新的旅游品種,構建多樣化、品牌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按照國際標準規范、管理、改造現有旅游服務體系,構建銜接國際標準符合國際旅游島形象的旅游服務體系;按照“特色、品牌、標準、規范”的要求提升住宿業和餐飲服務業,為游客提供舒適、安全、獨特的優質服務;理順旅游管理體制強化公共服務自能,完善旅游相關法規政策,加強交通、景區、旅行社和旅游從業人員誠信建設,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利用中央賦予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先行先試權,重點創新體制機制、開發模式、投融資等旅游業關鍵環節;建立健全政府引導、行業協會和企業為主體、營銷代理機構為補充的旅游營銷體系。
2.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促進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海南要將文化產業的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推動力,把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起來,培養成為海南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極。利用海南2010年8月出臺的《關于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中的土地、財稅、投融資、市場準入、人才等方面政策措施,積極處理好“走出去”與“引進來”、“練內功”和“練外功”的關系,融匯東南西北古今中外,促成“一區三帶九重點”①的產業格局;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挖掘海島本土文化,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發展,重點發展高規格會展業、多樣個性的體育健身業、休閑療養業;創新體制機制,引導民間資本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積極融合,加快完善“國際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獨特、創新創意性強”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整體提升海南島的文化軟實力。
3.保持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產兩條腿協調,推動房地產業平穩、健康、有序發展。
2010年海南房地產開發投資迅猛增長,成為拉動投資增長的主導力量,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62.5%。對拉動海南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發生積極的影響。從2010年開始,國家開始實施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壓縮“房地產泡沫”,在此背景下海南必須積極調控房地產政策,采取政策性住房和旅游地產協調發展。加強對房地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積極貫徹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積極推進政策性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保障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科學規劃、合理引導、適度控制,積極引導和發展與國際旅游島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旅游房地產業;認真貫徹落實土地、信貸、稅收等政策,合理引導住房消費,促進房地產市場規范有序發展;規范發展房地產中介和物業管理服務業,規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賃市場,積極培育有長期效益的房地產服務性市場。
4.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
物流業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可以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利用2009國務院出臺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政策,積極發展海南現代物流業,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整合港口、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等資源,大力發展航運、中轉等業務,建立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優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重點建設洋浦保稅港區、海口綜合保稅區等園區,推動物流業集聚發展;打造大通關、大物流、大外貿統一信息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引進物流龍頭企業。
5.支持金融保險業發展,做強做大海南金融保險業。
金融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高端產業,關系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解、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離不開金融業的發展。海南要加強政府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產品,防范金融風險,提高核心競爭力。抓好政策落實,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引進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新興業態,多渠道擴大直接融資;借力保險投資,發揮保險融資功能;推進農信社改革,積極改制組建海南農商銀行,確保年內開業;推動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提升對實體經濟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強監管,完善內控機制,著力防范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的良好局面。
注釋:
①一區三帶九重點:以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文化產業集聚區)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出版發行、影視制作、演藝娛樂、文化會展、動漫游戲、體育健身、休閑療養等重點產業,形成東線以濱海旅游文化為主體,集中發展現代、時尚、國際一流的現代文化產業帶;中線以黎苗民族風情、黎峒文化園等特色旅游文化為主體,重點發展自然、生態、環保、民俗的綠色文化產業帶;西線以高科技、環保、民間文化為主體,重點發展新興工業觀光、鄉村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產業帶。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旅游論壇為依托,開拓國際文化市場,拓展對外文化貿易和網絡,構建面向世界的文化傳播體系和多元互動的文化交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