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婷
三星的炸機危機和OPPO、vivo的異軍突起,再生動不過地說明了手機行業格局易變的特點。在創業初期,小米把性價比、電商模式等互聯網思維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電商銷售占比也就20%、30%,小米至今仍舊難以觸碰到剩下的70%到80%的消費者。
當然,不僅僅是渠道,供應鏈、品牌等問題都一股腦砸到了小米頭上。小米那頂屌絲的帽子如何摘取?說小米像雜貨鋪?怎么證明不是?
渠道仍是主要原因之一。
小米好不容易解決了手機供應鏈問題之后,手機賣出速度反而慢了,電商天花板,線下渠道一抹黑。但現在擺在小米面前的問題是:走傳統的手機渠道方式,與渠道商、分銷商、運營商合作,還是自己走?既要不能大幅度增加成本,又要保證把貨鋪到線下。難!
兩年前小米只需要做好兩點,一是小米網,二是倡導用戶口口相傳,但現在不行了,不僅要革線上的命,還得革線下渠道的命。小米之家,這是一種Costco和無印良品的結合體,所有的產品都來自于小米和米家,SKU保持在20個左右。
小米還要為不同的渠道準備不同的產品。
今年,小米就與移動、聯通以及渠道商開展了合作,頻次明顯增多。6月,小米還與聯通制定了一份全年1500萬臺的手機包銷計劃。8月發布的紅米Note 4,也是與運營商合作的一款定制機。不做差異化的產品,就沒有辦法做線下渠道。
再到今天的小米MIX,無論良品率多低,成本有多高,只要能夠發布,使命就完成了一半。不過,供應鏈之痛還在陣陣發作,在剩下的路上,一定要變得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