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稱,特定頻率閃爍的LED燈,或許有望幫助治療老年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
研究人員利用遺傳編程,使小鼠發展出阿爾茨海默病,之后,他們對小鼠腦內一個叫作海馬體(對記憶的形成和恢復起著關鍵作用)的大腦區域,以頻率為40赫茲的伽馬振蕩加以刺激。1小時后,研究人員發現小鼠海馬體上的β樣淀粉蛋白水平下降40%~50%。研究人員還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極早期的小鼠接受了1小時、40赫茲強度的LED光照射后,它們腦部的伽馬振蕩得到增強,β樣淀粉蛋白的水平也降低一半。隨后,科學家們對加長療程是否能在具有更高沉積水平的小鼠腦部減少β樣淀粉蛋白斑塊進行研究。在對小鼠們進行連續7天、每天1小時的LED光照射后,斑塊和自由浮動的類淀粉蛋白都有顯著的下降。
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與記憶中心主任、神經科學教授蔡立慧表示,這類療法是否適用于人類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仍需進一步研究。
年紀越大越可能創造突破性發現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最新研究卻表明,能否取得突破性發現與年齡無關,一些科學家年紀越大,越可能創造突破性發現。
研究人員對1萬多名科學家公開發表的論文進行了審閱,他們的科研生涯都在20年以上。為確定科學研究成功的驅動因素,研究人員設計了3個變量:運氣、努力和可持續影響力。研究人員將科學家的論文按時間順序排列,并計算他們在科研生涯的哪一階段發表的論文影響力最大。結果顯示,科學家在第一篇論文和最后一篇論文中取得最大突破的可能性差不多。
研究成員艾伯特·拉斯洛稱,2016年7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年齡全部在65歲以上,年紀最大的82歲。與年輕人相比,老人的大腦更有經驗。神經生物學證據也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大腦能更好地分配資源,做事毅力更強,對細節的敏感度更高。研究人員建議,老年人應該充滿信心,如果身體健康、精力旺盛,就應積極尋找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汗液也能測血糖
據美國《科技日報》報道,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柔軟、可穿戴的生物傳感器,它能夠可靠地檢測汗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常見的家用血糖儀使用時需要糖友通過針扎手指的方式來采血樣,而且一天之內可能要多次扎手指。這款新型設備能夠檢測出皮膚上少量汗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其工作原理類似血糖試紙條,依靠化學反應得出檢測結果。為了保證微量汗液就能產生足夠強的信號,研究者改變了傳感器表面材料的織物結構。此外,這一設備還可避免其他化合物及pH值波動的干擾。研究者采用志愿者的汗液樣本進行測試,得出了較為準確的結果。未來,糖友將有望受惠于這項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