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明
(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設備檢修中心,山東 萊蕪 271104)
降低鐵水罐牽引車故障影響時間的研究與應用
趙立明
(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設備檢修中心,山東 萊蕪 271104)
特鋼事業部(銀前)鐵水罐牽引車使用頻率高、停機時間短,對故障處理效率要求較高,為降低牽引車故障影響時間,通過改變作業方法,提高牽引車作業效率、縮短作業時間,規范操作行為、加裝防撞設施,加強設備點檢,及時對設備消缺,降低牽引車故障影響時間。
鐵水罐;牽引車;故障
特鋼事業部(銀前)鐵水罐牽引車擔負著進廠鐵水在脫硫和混鐵爐區域的倒運任務,該車使用頻率高、停機時間短,一旦出現故障,將影響鐵水的正常脫硫和混鐵爐鐵水供應,故障時間超過4h,將造成轉爐因缺少鐵水而無法煉鋼。以往在生產過程中,牽引車運行較平穩,班組按照定期下線維修的模式進行維護,但近期接連出現幾起設備故障,造成牽引車無法短時間內修復或更換,導致生產組織陷入被動。
牽引車采用一用一備的模式,兩臺牽引車共用一臺電纜卷筒,當更換牽引車時,采用以下步驟。
(1)將在線鋼包車開至鋼包維修跨,使用該跨行車將牽引車上的電纜卷筒拆除吊下。(2)指揮行車將在線牽引車吊起移開道軌正上方。(3)使用裝載機將備用牽引車向東拖至鋼包維修跨以東。(4)指揮行車將在線牽引車放置在道軌上,并用裝載機推至維修區。(5)使用裝載機將備用牽引車向西拖至鋼包維修跨行車下方。(6)指揮行車將電纜卷筒安裝至備用牽引車。
該作業方法需要現場拆裝、吊運電纜卷筒,造成在線和備用牽引車均失去動力,依靠裝載機拖拽,各項作業步驟不能同時展開,影響作業效率的提升,平均作業時間需要3h。
牽引車運行區域道軌長度較短,備用牽引車在道軌的西側盡頭,當火車運載鐵水罐進廠時,為給火車及重載鐵水罐車留出足夠空間,將在線牽引車開至鋼包維修跨區域與備用牽引車臨近的位置。
在生產過程中,因操作人員誤操作,出現在線牽引車撞擊備用牽引車的情況,造成備用牽引車抱手損壞,短時間內無法修復,一旦兩臺牽引車均出現損壞,無備用車可用,將直接造成轉爐停產。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除了誤操作外,主要原因還有缺少防撞設施。
(1)道軌沒有安裝鐵鞋,不能有效阻止在線牽引車移動。(2)兩臺牽引車端面沒有安裝緩沖器,撞擊時主要部件成為受力點,造成設備損壞。
牽引車工作區域環境較好,牽引車故障率低,長期的穩定運行,在職工的思想觀念上,牽引車不在工作的重點范圍內,造成牽引車缺少日常點檢,小故障不斷發展惡化,影響鐵水罐的正常倒運。
通過分析,要降低鐵水罐故障影響時間,首先,要減少倒備用牽引車的時間。其次,做好兩臺牽引車的防護,防止撞擊過程中重要設備損壞,同時,專人現場確認后操作牽引車,防止誤操作造成人為的設備損壞。第三,做好設備的日常點檢維護,及時發現設備隱患,防止小故障不斷惡化影響牽引車正常運行。
為避免在倒車過程中更換電纜卷筒,在備用牽引車上安裝一臺新電纜卷筒,兩臺電纜卷筒共用一個配電箱,當需要倒車時,只需將配線箱內的電纜進行拆裝即可,具體步驟如下。
(1)將在線牽引車開至鋼包維修跨行車正下方,一組人員拆除在線牽引車電纜、連接備用牽引車電纜。同時,另一組使用行車將在線牽引車吊起。(2)備用牽引車送電后,將備用牽引車開至鋼包維修跨以東。(3)指揮行車將原在線牽引車落至道軌。(4)使用備用牽引車將原在線牽引車推至維修區,兩車斷面加裝緩沖器。
為防止兩臺牽引車撞擊時造成抱手及車體損壞,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在兩臺牽引車之間的道軌上安裝鐵鞋,同時在兩臺牽引車端面安裝行車大車緩沖器,降低撞擊沖擊力對設備的破壞。
為從根本上杜絕撞擊事件的發生,與生產車間協調,規范現場操作人員的行為,當需要將兩臺牽引車靠的很近時,操作人員必須在現場進行確認,防止兩臺牽引車碰撞。
為防止牽引車出現突發故障,及時掌握牽引車運行狀況,組織人員根據設備運行參數制定點檢標準,根據標準對牽引車進行日常點檢,將掌握的設備隱患制定檢修計劃,逐步消除設備缺陷,防止設備故障長期存在不斷惡化而影響生產。
(1)通過采用牽引車快速更換法,省去了拆裝電纜卷筒的時間,拆裝兩臺電纜卷筒電源線與在線牽引車起吊同時進行,提高了作業效率,平均作業時間縮短為1.5h,降低了牽引車故障的影響時間。同時該作業方法不再使用裝載機拖拽牽引車,每次節約車輛使用費用約600元。(2)規范現場操作人員行為及加裝緩沖器,避免兩臺牽引車出現碰撞造成的設備損壞,改造以來,兩車碰撞次數由過去的每月2次,降低至3個月0次,有效保證了牽引車的使用安全。(3)通過制定牽引車點檢維護標準,提高了職工的責任意識,通過每班次的點檢,匯總收集的設備問題,能夠在線修復的,協調時間進行處理;不能在線修復的,制定檢修計劃,利用定修時間進行處理或倒備用牽引車,避免設備故障長期存在及不斷發展惡化而影響生產。
通過查找制約牽引車故障影響時間的因素并制定措施,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牽引車的故障及故障處理時間,同時降低了成本支出,為設備穩定順行打下基礎。
[1]劉惟信.機械可靠性優化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U469.5+1
A
1671-0711(2017)12(上)-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