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擎 張文遠 陳艷 秦永超
100070首都醫科大學豐臺教學醫院骨科
MIPO技術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
魏擎 張文遠 陳艷 秦永超
100070首都醫科大學豐臺教學醫院骨科
目的:探討微創接骨板接骨術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脛骨下段骨折的療效。方法:收治脛骨下段骨折患者48例,均采用微創接骨板接骨術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對療效進行觀察。結果:45例隨訪患者無內固定失敗,無骨折復位丟失。結論:微創接骨板接骨術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脛骨下段骨折,具有創傷小、骨折愈合率高、并發癥少、功能恢復佳等特點。
脛骨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微創;MIPO;接骨術
脛骨下段骨折臨床上較為常見,多見于扭傷、摔傷、高處墜落及車禍等。由于脛骨下段的軟組織覆蓋薄弱,骨折后軟組織損傷嚴重。如果治療不當,容易感染,不愈合,甚至出現軟組織缺損或骨暴露。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脛骨下段骨折患者48例,全部應用微創接骨板接骨術(MIPO)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其中隨訪45例,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2012年1月-2016年3月收治脛骨下段骨折患者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20~71歲,平均51.4歲。均為閉合性骨折。合并高血壓病12例,糖尿病8例。致傷原因為車禍傷16例,跌倒扭傷21例,墜落傷11例。AO分型為42A型8例,42B型23例,42C型6例,43A型11例。
術前準備:入院后給予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甚至跟骨牽引,并積極輸液、消腫、鎮痛。出現水皰者3~5 d后予以刺破水皰,并以碘伏消毒。口服阿司匹林者則術前停服。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的患者,請相關科室會診,予以控制血壓、血糖。術前1 d安撫患者情緒,避免因恐懼手術而加重內科疾病或休息不佳導致手術不能正常進行,必要時當晚應用鎮靜藥。
手術方法:全部椎管內麻醉。患者取仰臥位,患側大腿上段縛止血帶,常規消毒鋪巾。取脛骨遠端前內側切口,長4~5 cm,顯露并保護大隱靜脈,做骨膜外、深筋膜下分離。根據脛骨骨折線的長度選擇長度合適的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通常鋼板遠端平踝關節,近端超過骨折線4~6孔。C臂機透視下,進行脛骨牽引復位。維持牽引,將鋼板由切口內插入,并自筋膜下推向近端,用手指于皮膚表面觸摸確認鋼板走向位于脛骨前內側的中間。先于鋼板遠端固定1枚螺釘,不要鎖定,以便鋼板遠端輕微調整。再于鋼板最近端切1小口,鉆孔,植入1枚螺釘。C臂機透視確定骨折復位滿意、鋼板位置適宜,骨折遠端直視下植入其他鎖釘。近端螺釘分別應用小切口植入。清點器械、敷料無誤后,沖洗,縫合。
術后處理:術后抬高患肢,常規應用抗生素3 d以預防傷口感染,并根據實際情況使用鎮痛藥。術后不做外固定,3 d后開始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踝關節背伸跖屈鍛煉,其后每日查房均鼓勵患者功能鍛煉。每3 d進行1次傷口換藥,術后2周拆線。分別于術后2、4、8周及以后每隔3~6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并攝X線片。術后4~8周視骨折愈合情況,拄雙拐進行部分負重,逐漸過渡,直到骨折愈合,再去拐,完全負重。
45例患者隨訪6~12個月,平均8個月。手術后切口均無感染。所有患者在6個月內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時間為4.3個月。最后1次隨訪時,根據Johann-Wruhs評分標準,優31例,良10例,可4例,總優良率93.2%。
脛骨下段骨折臨床上較為常見,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發生感染、骨折不愈合,甚至軟組織缺損、骨外露。嚴重的脛骨下段骨折會致使軟組織極度腫脹、循環受限,出現張力性水泡等。所以必須盡早予以石膏或支具外固定,甚至是骨牽引,同時給予鎮痛消腫治療。待軟組織明顯消腫后才能安排手術,一般在受傷后7~10 d為宜。手術切口應盡可能遠離骨折,避開皮膚損傷區域,確保縫合線無張力,并根據病情放置引流。
傳統的接骨技術是廣泛開放、損傷大且并發癥較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提出了新的固定概念,強調骨折在骨折治療中的生物學特性,不破壞骨骼生長發育的正常生理環境。該概念包括以下幾點:①骨折固定:骨折和軟組織附著保護,避免軟組織進一步損傷;②關節骨折不堅持解剖復位;③內固定減少和皮質接觸面積。重要的是在手術過程中保護軟組織以促進骨折的愈合。MIPO是間接還原骨折的核心技術要求之一,重點是恢復脛骨長度、力線和正確的旋轉功能,盡量不要切斷骨折斷端。
解剖板的形狀并不完全附著在脛骨上,而骨膜與局部骨膜之間仍存在間隙,降低了骨膜的壓力并減少了局部應力屏蔽。鎖定螺釘釘體和帶螺紋的釘帽和鎖定板,形成框架結構,類似于外固定器的軟組織框架結構[2]。螺釘孔的鎖定角度設計可以使鋼板和螺絲之間的角度穩定,使螺桿和鋼板有效地支撐斷裂[3]。鋼板不需要與脛骨表面完全接觸,當放置板時也不需要去除骨膜。骨折可以恢復和固定在骨膜外部,骨折末端的血液供應可以保持最大程度,從而縮短骨折的愈合時間,避免傳統鋼板需要大量的骨膜剝離。下脛骨骨折的治療不需要骨解剖學上的減少,可以實現功能的減少。鋼板應為交叉骨折區進行橋接固定,骨折線近端和遠端的雙皮層3~5個螺釘固定足夠,鋼板足夠長,螺釘密度必須小,螺釘位置適合,更重要的是螺釘數量。橋接技術和微創技術的結合可以避免骨膜血液供應系統的破壞,并在骨折愈合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脛骨下段骨折的治療中,應用MIPO技術結合脛骨遠端內側解剖型鎖定鋼板,具有創傷小、骨折愈合率高、并發癥少、功能恢復佳等特點,是臨床上治療脛骨下段骨折中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案。
[1]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35.
[2]周龍,李開凡,馬維虎,等.AO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脛骨多段粉碎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9):739.
[3]張欣,劉文英.成角鎖定鋼板治療肱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J].重慶醫學,2006,42(4):19-21.
MIPO combi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with distal tibial anatomic p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tibial fracture
Wei Qing,Zhang Wenyuan,Chen Yan,Qin Yongcha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Fengtai Teaching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10007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combined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distal tibia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tibial fracture.Methods:48 patients with lower tibial fracture were treated.They were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combined with 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of distal tibia.Results:There were 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s and no fracture reduction in 45 patients.Conclusion:MIPO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distal tibial anatomic locking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tibial frac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ss trauma,higher fracture healing rate,less complications and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Fracture of lower tibia;Internal fixation;Minimally invasive;MIPO;Osteosynthe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