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娥
741400甘肅省清水縣人民醫院
小兒留置針外套管分叉的原因及對策
趙彩娥
741400甘肅省清水縣人民醫院
目的:本文探討小兒留置針穿刺時外套管端分叉的原因及對策。患兒的年齡、穿刺部位、血管選擇、護士穿刺時進針角度是導致留置針外套管端分叉率高的原因。我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加強對留置針的護理干預,提高護士留置針穿刺成功率。
留置針外套管;分叉;原因;對策
小兒靜脈留置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不僅可避免因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和恐懼,減少了家長因穿刺困難而產生的焦慮和心理壓力,減少了醫患糾紛,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同時也大大減少了護士工作量[1],提高了護理質量,也有利于搶救危重患兒、病情有變化的患兒,確保用藥方便。但由于小兒年齡小、血管細、不配合、護士操作當等原因,使留置針穿刺成功率低于成人,而留置針外套管端分叉率卻明顯高于成人。針對我科留置針分叉原因進行了析,并采取了防范對策。
年齡因素:年齡越小,其皮下脂肪薄,體位易于固定;而年長由于活動劇烈,體位不易固定,導致穿刺時進針角度難把握,導致針尖與皮膚間阻力增大或見回血后,由于體位固定不穩,未確定穿刺成功即刻拔出針芯而強行快速送入套管者導致外套管分叉。
血管因素:血管較細時,導致外套管與血管壁間阻力增大,如送外套管過快或遇阻力而強行送入也可導致外套管端穿透血管壁而發生分叉。
穿刺部位:小兒由于四肢皮膚角質層相對薄,而頭皮尤其是耳后,枕后,頭發濃密,肥胖患兒的靜脈,只有在活動、哭鬧時才可見的靜脈,由于此處皮膚角質層較前額部、顳部和四肢厚,留置針尖與皮膚間的阻力增大,導致套管前端分叉。
護士操作:年輕護士因經驗不足,心理素質差因素,導致留置針穿刺時角度把握不準,有時無法判斷套管是否確在血管內,或針尖在皮膚上來回滑動,加大了套管端分叉的風險。
由于年齡特點,行留置針穿刺前做好宣教,取得家屬的理解與配合,盡量選擇2人或3人(家屬)配合,尤其是1~2歲患兒。2人配合時,1人用雙肘來住患兒的雙腿及膝關節,同時雙手固定肩部,另1人雙手固定患兒頭部。3人配合時,1人雙手固定雙腿膝關節,1人雙手固定肩部,1人雙手固定頭部,減少活動,有利于穿刺成功,但切忌用力過猛。
行皮頭穿刺時,如果靜脈暴露,清晰,盡量選擇額正中靜脈,如遇前額,聶淺靜脈太細不宜穿刺或不可見,且患兒頭發濃密,肥胖,只有哭鬧或活動時才可見的血管,應先摸如無搏動方可行穿刺,且穿刺時進針角度宜大,(45°~55°)見回血后立即壓低,大隱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也宜大。這樣可減少針尖與頭皮間的阻力,防止套管端分叉,但要把握好力度,以免穿刺血管下層壁。
盡量選擇粗直的血管,如選擇的血管較細,見回血后又不能確定外套管是否完全在血管內時,可先回抽注射器或擠壓輸液器針頭細管,如無回血或回血不連續,說明外套管未完全在血管內,應調整角度重新穿刺或拔針,不可拔出針芯強行送外套管,這樣易造成套管前端分叉,若回抽后回血連續證明套管在血管內,方可拔針芯,用左手繃緊血管前方皮膚固定血管,右手緩慢將套管全部道入血管,如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而遇阻力時可固定,不可強行送入,防止外套管端穿透血管壁而分叉。
加強年輕護士自身及業務技術培訓,提高穿刺技術,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部位而選擇合適的血管,合適的進針角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防止外套管分叉。
雖然留置針在兒科已廣泛使用,給護士工作和患兒帶來了諸多方便,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但同時也出了許多新問題,導致穿刺失敗,以及失敗后由于外套管分叉,影響了重新穿刺時的成功率,也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我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加強對留置針的護理干預,從根本上規避不良事件[2],提高護士留置到穿刺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發生。
[1] 歐陽玲.小兒靜脈留置針臨床護理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5):149-150.
[2] 曹秋花.靜脈留置針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25):147-148.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furcation of the external sleeve in children
Zhao Caie
The People Hospital of Qingshui County,Gansu Province 741400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explored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bifurcation of the outer tube ends in the puncture of the indwelling needle in children.The age of children,the location of puncture,the choice of blood vessels and the angle of needle insertion of the nurses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high bifurcation of the outer end of the indwelling needle.We will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later work,to increase the puncture success rate.
Indwelling needle cannula;Bifurcation;Reason;Countermeasure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