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向陽,王景晨,伍 娟
(1.湖南省農委,長沙 410005;2.湖南省農情分析研究中心,長沙 410005)
湖南是農業氣象災害多發之地,主要有洪澇、干旱、寒潮、冰雹、臺風、龍卷風等。文章就近年來湖南農業災害發生情況進行了分析,對湖南農業如何避災防災、抗災減災提出了相關建議。
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同時,境內地形復雜,有湖區平原、丘陵、山地等,河網密布,地貌多變,極易形成洪澇、干旱、寒潮、寒露風、冰凍、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從湖南歷年情況看,農業氣象災害以洪澇、干旱為主,“大災三六九,小災年年有”,近幾年洪澇、干旱交織發生,且呈頻發重發的態勢。具體呈現“四性”。
湖南每年都有氣象災害發生,有時是局部的、輕微的,但大多數年份是大范圍的、危害劇烈的。近5年,湖南僅在2014年未出現較大氣象災害外,其他年份均出現較大災情,2013年是湘中以南大范圍的特大干旱,2015年、2016年是多流域特大洪澇災害,特別是2017年的洪澇災害強降雨總量之多、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歷時之久、汛情之緊,均為歷年罕見,使該省農業經濟蒙受了很大損失。
從湖南氣象災害發生情況來看,洪澇災害和旱災是該省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災害,兩者造成的農業災損占氣象災害災損的80%以上。而兩種災害的發生又具有明顯地域性,湘北水災甚于旱災,但旱災也時有發生;湘南、湘西南則旱災甚于水災,但水災特別是山洪危害十分嚴重。同時,湘中以南特別是衡邵婁等地區,往往洪旱急轉,災害疊加造成的危害更甚。
從歷史規律看,湖南氣象災害往往發生在關鍵農時。湘北的洪災多發生于6月下旬到8月下旬,且由于湘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洪澇災害往往造成大范圍農田受損。湘南、湘西南的干旱往往從6月底開始,間歇延續到8月中旬直至9月下旬,多為夏秋連旱甚至夏秋冬3季連旱,這個時間段正是早稻抽穗揚花灌漿、晚稻移栽、秋冬種作物需水高峰期,常造成稻谷結實率不高、干枯,晚稻和秋冬種作物無法下種或移栽;湘南、湘西南洪災則多發于春夏和夏秋之交,常因暴雨造成山洪暴發,使人民生命、財產蒙受毀滅性災難。從全省范圍來講,還有其他的一些災害,如4、5月份的持續低溫陰雨,9月中下旬的“寒露風”,11月到次年1、2月份的凍害,也往往發生在水稻、柑橘、棉花、蔬菜、瓜果等作物生長、收獲的關鍵時期。
農業災害由于覆蓋面廣、破壞性強,對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僅從近5年氣象災害對該省糧食生產的影響來看,據省農情中心統計,2013年至今,湖南糧食受災面積年均達到86.67萬hm2,絕收面積年均達到4萬 hm2,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近220萬t(22億kg),按全省鄉村人口5 600萬人計算,人均因災減產糧食78.5 g。同時,由于農業災害的影響,作物種了毀、毀了種,加之比較效益偏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
為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全省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應對,切實加強防災救災能力建設,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疫病防控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制定了《湖南省農業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經歷了多次的修改完善,基本覆蓋了全省各地農業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健全預警機制和應急響應機制,層層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及時研究制訂工作方案,做到思想、人員、物資、責任、措施“五到位”。
近年來,湖南省農委組織編制了不同災害、不同作物、不同時段的抗災救災技術方案,結合“萬名”工程,組建了抗災救災專家技術指導小組。2016年、2017年兩次洪澇災害發生期間,省農委均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迅速下發技術方案,省、市、縣層層派出抗災救災工作小組、技術服務小分隊,把抗災救災技術措施落實到田間地頭,有力地保障了全年農業生產的穩定。
近年來,湖南各級農業部門進一步加強救災種子種苗的儲備工作,省級每年安排了1 000萬元的救災種子儲備。健全了災害期間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膜等籌備、調度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投入救災。同時,積極向上級匯報災情,爭取救災資金。2017年,通過多方爭取,共安排1.34億元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投入災后生產恢復;通過緊急調撥省級救災儲備種子,發動種子企業捐助,共組織配發種子350萬kg;共調運魚種8 000余萬尾,共調撥動物疫苗800多萬頭份、消毒物資63 t。
災害發生時,各級農業部門及時發布救災技術方案,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農民抗災救災,科學避災。災害發生后,根據不同農時季節特點,通過廣泛開展技術服務和提供種子種苗等,引導農民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確保災后農業生產穩定。2017年特大洪澇災害之后,該省搶在8月1日之前,對早中稻和部分瓜果絕收的田塊,組織發展“倒種春”4萬hm2,在大災之年確保了全省糧食總產穩中略增。同時,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加強與民政、水利、保險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如2017年配合保險部門全面開展勘災理賠,使農業保險、巨災保險因災報損資金(近6億元)較快理賠到位。
主要是農田小水利設施的欠賬較多、基礎薄弱,大部分地方還是靠天吃飯,抵御災害能力不強。2017年湖區岳陽、益陽、常德3市及長沙市望城區受淹嚴重,共計造成5.56萬hm2農作物絕收,占全省絕收面積的一半以上。分析其原因,除洪水上堵下頂外,還有部分地方是因為排澇設施不足、農作物長時間被淹。
該省氣象災害往往發生在關鍵農時,如6、7月份的洪澇災害,正值早稻成熟收割、中稻抽穗揚花和晚稻育秧關鍵時期。而一些地方在生產布局上往往沒有充分考慮規避災害風險的因素,農業生產茬口布局不科學,往往災害來臨時遭遇滅頂之災、顆粒無收。
主要是農業救災投入相對較少,災后主要靠農戶自身力量開展生產自救;同時,農業保險覆蓋面還不廣、農戶投保積極性還不高,理賠的標準也還偏低。2017年洪澇災害造成全省農田受淹面積67.41萬hm2,有1.53萬hm2損毀耕地至今難以恢復;有3.7萬口魚塘被沖毀,面積達1.97萬hm2,目前還有近1萬口魚塘未完全恢復。
特別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確保旱能灌、澇能排。加大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支持他們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范氣象災害的能力。
該省除安排了一定的救災種子儲備資金外,沒有安排專門的農業防災減災資金,每年靠向農業部、財政部爭取幾千萬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在大的災害面前顯得杯水車薪。同時,由于資金撥付往往滯后于農時,救災補損時常面臨資金短缺的制約。建議省財政設立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專項,以便在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組織生產自救。
近年來,該省逐步加大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擴大了保險品種。但也還存在著散戶投保積極性不高、一些種養大戶投保不及時、理賠標準偏低、理賠時間較長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投入力度,改進完善農業保險實施辦法。
要立足節水和避洪,大力推行水改旱和雙季稻連作改為水旱輪作、糧經結合的耕作制度,選擇優質種植模式,調整作物茬口,避開洪水期和干旱期,實現災年不減收。比如,在一些河流沿線、低洼地帶、湖區蓄洪垸極易被淹,要大力推進退耕還濕、退耕還湖,涵養生態。或積極發展蓮藕、茭白等水生作物,或“改種為養”,飼養鴨、鵝等水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對江河沿岸易受規律性洪災影響的雙季稻生產,調整為水旱輪作,上半年種一季5月下旬就能收獲的油菜、蔬菜或飼草等作物,7月下旬再種一季晚稻,確保洪災來臨時無作物在田。在夏秋兩季易受干旱影響的地區,大力推進“水改旱”,或者采用“早水晚旱”的模式,利用上半年雨水充足的時機種植早稻,下半年則種植旱地作物。同時,對易受災害影響、生態退化的耕地,有計劃地推進耕地休耕或季節性休耕;積極推進糧改經、糧改飼、糧改漁等,發展特色高效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