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亞力,張保軍,董海岳
(河北省農業廳,石家莊 05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7年3月份在河北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會議后,河北省委省政府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為契機,進一步強化政府糧食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綠色高效農業,走出一條依靠科技提升單產,實現糧食總產穩步提高的內涵式發展路子。
2017 年河北省糧食實現面積減,單產、總產增的“一減雙增”局面,在作物面積(619.07 萬hm2)比2016 年減少 13.67 萬 hm2的情況下,總產達到 350.8億 kg,比 2016 年增產 4.8 億 kg,創歷史新高,在全國糧食總產量排位中居第6位,較2012年前移2位;平均每667 m2產量達377.77 kg,每667 m2產量比2016年增加13.19 kg,居全國第14位,比2012年前移2位。
糧食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的過程,必要的生產基礎是提高產能的重要保障。
按照“藏糧于地”的發展思路,省發改、國土、水利、農業、科技等部門分工協作,組織實施新增500億kg糧食產能和渤海糧倉等田間工程,加大土地整治和田間道路、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十三五”以來,累計投資70.62億元,新增高標準糧田54萬hm2,累計達到197.47萬hm2。同時,大力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集成配套技術,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完成建設任務34.73萬hm2,全省耕地平均質量等級達到5.18級。2015年以來,定州市累計實施新增500億kg糧食產能項目1.85萬hm2,投資4.2億元,項目區耕地地力提升0.5~1個等級,節水20%,節肥10%~20%,省工20%~30%,小麥、玉米平均每667 m2產增30~40 kg。
全省農機總動力2016年末達1.2億kW,比2012年增加4 000萬kW,大中型拖拉機年均增長11.8%;小麥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提高到8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2%;2 012~2017年,實施機械深松390.47萬hm2,小麥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96%以上,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率達到75%以上,基本實現應還盡還。趙縣、任縣、順平等8個縣是全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小麥、玉米主要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進一步升級完善了12316三農綜合信息平臺,拓展了12316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移動互聯交互功能,省市縣772名座席專家,實現了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全方位、智能化。趙縣光輝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等全省50多個農機合作社開展了智慧主題示范創建活動,在常規耕、播、收實現智能化作業的基礎上,將精準節水、施藥、施肥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實現了農藝農機和信息化的融合。
農業科技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河北省圍繞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要素投入,實施良種配良法,充分發揮農業先進技術在糧食生產上的重大作用,全力提高糧食產量。2017年全省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主推技術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省財政設立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種技術研究省級專項,每年投入2 000萬元重點支持小麥、玉米等14個優勢作物育種開發;設立新品種審定與推廣專項,每年投入550萬元用于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審定、展示示范;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獎勵后補助專項,每年投入1 500萬元對已經大面積示范應用的農作物新品種進行獎勵。近年來,河北省每年推廣小麥、玉米新品種100個以上,主要糧食作物品種5年左右實現一次更新換代,2017年小麥、玉米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種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43%以上。五得利、今麥郎、金沙河等全國知名面粉加工企業與規模經營主體及時對接,在石家莊市藁城區、邢臺市柏鄉縣等地訂單種植師欒02-1、石優20等優質強筋小麥品種16.67萬 hm2。藁城區農業局與農科所協力示范推廣藁優2018等強筋小麥品種,打造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基地成效明顯。
以機械施肥標準化、統供統施專業化、配方施肥個性化、灌溉施肥一體化和有機肥替代規模化“五化”為抓手,深化農企對接,實施個性化配方,開展差異化服務,推進施肥方式由配方施肥向施配方肥轉變,2017年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8.67萬hm2次,配方肥施用方面353.87萬hm2,機械化施肥面積363.73萬hm2,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7%,畜禽糞便肥料化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化肥施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
通過強化監測預報精準化、病蟲診斷網絡化、減量控害全程化、綜合防控綠色化、統防統治專業化“五化”舉措,2017年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8%以上,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到27%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38.8%以上,農田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2017年5月份,通過省植保監測預警,預測到小麥條銹病、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害偏重發生,省政府緊急籌措6 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小麥后期重大病蟲害防控,防治面積達433.33萬hm2次,有效控制了小麥條銹病、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危害,保障了小麥安全生產。
河北省近年來努力打造“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農技推廣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河北省制發《關于實行單位和專家聯系指導糧棉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縣制度的通知》,發揮小麥、玉米、雜糧雜豆、薯類等糧食作物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作用,實行專家包縣責任制,為每個縣選派1名省級以上專家作為專家組長,促進科技與生產結合。武安市與省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推行院地合作,把武安市建成省谷子研究所的產學研基地,并支持小米加工企業依托產學研基地開展訂單生產和品牌創建,形成“科研院所+加工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打造以冀谷系列品種為重點的谷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產品和有機認證知名品牌。
河北省印發《河北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建立“區域建站、縣辦縣管”管理體制,目前全省共建立基層區域站2 770個,啟動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依托17個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多渠道、多途徑、多方式對全省近兩萬名骨干農技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培訓。省市縣3級農業科技人員采取科技下鄉、巡回宣講、現場指導、入戶服務等多種形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保定市望都縣王建威等3人入選全國最美農技員。
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在全省110個農業縣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認定培訓基地231個、教學實訓基地478個,近5年累計培育職業農民近10萬人次,構建了以農廣校為主體、各種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圍繞主導和優勢產業,選定糧食種植大戶、合作社骨干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干農民作為培育對象,如張家口、承德等市組織各縣重點開展雜糧雜豆高產高效創建、病蟲害防治、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等專題培訓,農民創新創業能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