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斌,李虹曄,朱 淼
(1.長春市石頭口門水庫,吉林長春 130000;2.吉林農業大學,長春 130000)
河蟹肉味鮮美,風味獨特,營養價值很高,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水產珍品之一。食家們可用蟹肉、肝臟制成各種各樣菜點,別具風格。稻田養河蟹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水產養殖業。其是利用稻田的空間資源、餌料資源,通過合理規劃設計,既種稻又養蟹,稻蟹雙收。大力發展稻田養蟹,充分利用稻田這一農業資源優勢,實行立體開發,糧魚互促,優勢互補,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穩定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有著重要意義[1]。
選擇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且新鮮、注排水方便、大旱不干、大雨不澇、較規則的田塊,田埂不漏水,單元面積0.67 hm2、田塊面積6.67 hm2以上的稻田為宜。
普通稻田的田埂要增高夯實,要求高50~70 cm,頂寬50~60 cm,底寬80~100 cm。在距田埂內側60 cm外開挖環溝,溝寬50~80 cm,溝深40~60 cm[2]。
養蟹的稻田用水與其它農田用水分開,采用高灌的方法單獨建設進水渠道,排水渠利用原有的排水渠排水,進、排水渠的地基要夯實,且需在其內設置雙層網并包好,然后在外端再套1個較粗的網籠。
水稻栽插采用“大壟雙行、變行變加密技術”。每667 m2稻田中,2壟間的距離為60 cm,2壟分別間隔20 cm和40 cm,在距邊溝1.2 m內,40 cm中間加1行,20 cm邊行插雙穴。每667 m2插約1.35萬穴,每穴3~5株。
選擇身體完整、體色鮮亮、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個體間相差甚小、規格幾乎無大小差異、喜爬動且有力、連續翻倒數次后均能迅速翻正的蟹苗。放養規格為1 kg約有100~140只扣蟹,投放380只。
苗種放養前一個月進行清田消毒工作,首先應將復堆河和蟹溝內的水排干,暴曬數日后放5~10 cm的水,然后每667 m2用75 kg的生石灰加水溶化,在冷卻前立即向全池潑灑。此外,蟹種在放養前應先將其放入水中浸泡1~2 min,然后再取出放置10~15 min,反復2~3次。之后再將其倒入盆中,用3%~4%食鹽水浸洗5 min后放進稻田,蟹種自行爬行并將傷蟹、死蟹撈出。通常在6月1日左右開始投放,且選擇晴天上午進行。
每次投喂飼料時,都在距離田埂30 cm田面上的固定位置投放飼料,每天早晨6~7時投喂1次,傍晚5~6時投喂1次。投喂動物性飼料占蟹體重3%~5 %;植物性飼料占蟹體重5%~10 %。水溫上升15℃以上時,每天投喂1次;水溫15℃以下時,隔日或數日投喂1次。
投喂河蟹的動物性飼料為海淡水小雜魚、小蝦、蠶蛹、畜禽加工下腳料、蚯蚓等。植物性飼料為豆粕、豆渣、玉米、瓜菜類及各種鮮嫩水草等[3]。在養殖前期,餌料品種以優質全價配合飼料為主;養殖中期,餌料以植物性餌料為主搭配少量顆粒飼料和適量的動物性餌料;養殖后期,增加投喂動物性飼料或優質顆粒飼料,其比例為50%。
稻田中采用配置生態肥,在耙地前少量多次施入配方肥,每次施肥量不超過 75 kg/hm2。養蟹稻田的水位過淺時適時注水,透明度低時則注入新水。春季時的水位應維持在10 cm左右,到夏季高溫季節時,養蟹稻田水位應在20 cm左右,并且夏秋季每周進行2~3次排、注水,更換養蟹稻田中一半的水,于上午10~11時向稻田注入前后變化不能超過5℃的新水,具體根據稻田內水質狀況調整注排水次數,注排水時間在3 h內,先排水再注水,并把稻田中死角處的水換出。每隔20 d左右用100 kg/hm2的生石灰來調節水質情況。稻田進行曬田前清理環溝,進行曬田時,環溝內水深保持在30 cm以上,曬完田后要及時注水恢復原水位。在蛻殼期即將到來和脫殼之后勤注新水,大量河蟹蛻殼時適當注水但不換水。
控制稻田養蟹疾病以預防為主,施藥前先清理環溝,用排水方法將中華絨螯蟹集中到環溝中;每隔15~20 d,晴天下午5時后在復堆河和蟹溝內遍灑1次15~25 kg加水配成的20 mg/L的生石灰溶液。噴灑藥物后注水提高水位到8 cm以上;但天氣悶熱、天氣突變、下雨天時不施藥。插秧前3 d,苗床噴灑苦參堿防治,在這之前降低水位,使蟹進入蟹溝內,施藥后換水。此外,還要加強日常管理,經常巡塘,隨時對老鼠、龍蝦、蛙類進行捕殺。
9月1日左右,利用河蟹的趨光習性,在夜晚用地籠網具等工具在田埂捕撈。或放干蟹溝中的水進行捕撈,然后再沖新水,待剩下的河蟹出來時再放水。采用2種捕撈方式結合,其河蟹的起捕率可達95%以上。捕撈河蟹原則是宜早不宜遲。
水稻一般在10月中旬前后成熟,霜降前收割,同時通過多次進、排水,使河蟹集中到蟹溝中,然后再收割水稻。
[1] 陳麗華.吉林省稻田健康養殖中華絨螯蟹前景廣闊.農業與技術,2014,34(11):178~182
[2] 呂秀昱.稻田養殖河蟹技術.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4,(1):115~116
[3] 李秀芳,艾丹.河蟹池塘養殖技術.黑龍江水產,2011,2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