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松,陳金豐,付軍臣,姜繼發
(1.吉林市綠化管理處第一苗圃,吉林 132101;2.永吉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吉林 132200;3.吉林市綠化管理處,吉林 132013;4.鎮賚縣園林管理中心,吉林 137300)
隨著環境問題的逐漸加劇,生態保護、園林綠化工作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亦是如此。在“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政策號召下,我國的園林綠化工作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樟子松作為我國三北地區的優良樹種,是三北地區開展生態環境改造以及園林綠化工作以來的主要樹木品種之一,然而盡管樟子松抗寒、抗病害的能力較強,但其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影響作物生長的同時也降低了園林綠化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文章主要介紹了樟子松的紅斑病、松針銹病和枯鞘病3種病害,并對其進行了病因分析,進而提出應對這3種病害的防治方法,確保園林綠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穩步推進,最終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
樟子松紅斑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真菌引起的一種能夠在同物種間廣泛傳播的病害,主要借助雨雪等天氣產生的雨水飛濺、風力而大范圍的傳染,因此該病害多發生于陰雨天氣。樟子松紅斑病對于樟子松的生長極為不利,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樟子松的萎縮和死亡。樟子松紅斑病一般發生在葉的邊緣和尖端,發病初期,病斑表現為褐色,隨著病斑的加重和擴大,逐漸變為紅褐色,感病嚴重的針葉,所有的葉片全部發病,導致針葉枯萎變黃,并開始脫落,下部葉片先開始發病,逐漸向上蔓延,致使整株發病,感病嚴重的樟子松呈火燒狀,病樹生長衰弱,逐漸枯死。
樟子松松針銹病是樟子松又一種比較常見的病蟲害,通常也被稱為赤星病,其是因為一枝黃花鞘銹菌轉主寄生而產生的一種病,同樣是借助風雨傳播,但不具備傳染性,主要影響的是樟子松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樟子松松針銹病的發病癥狀如下:一是葉片正面會產生橙黃色的斑狀小點,爾后逐漸擴散成圓形,并在圓圈外面產生綠色的淡淡暈圈;二是產生松針銹病的樟子松其病斑表面會產生淡黃色的小點,約有針頭大小;三是葉片病斑處正面呈凹狀,背面突起,且有皰狀物產生。
樟子松枯鞘病是樟子松的重要病害之一,且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危害十分嚴重。這是因為其病原菌能直接侵入幼樹或嫩梢無傷組織進行危害,且老樹易感病,導致梢枯與潰瘍斑后,被害部常流松脂,并在死亡組織表面產生分生孢子器。發病初期,沒有木質化的新梢嫩莖部或莖軸部退綠,由淺褐色漸變為暗褐色、黑色,微收縮變細。上部彎曲下垂呈勾狀,葉枯萎,大部脫落,只在頂部殘留一叢針葉[1]。病斑一旦圍繞枝干,則整株死亡。
針對樟子松紅斑病,可采用異菌脲可濕性粉劑和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藥物治療法進行防治和預防。藥物配比:50%的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300倍液加上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 g(以林地每667 m2為單位)制作成藥劑對樟子松進行噴灑,噴灑每8 d進行1次,噴灑時需要進行連續作業,一般以3次為宜,時間分別在上午8時、下午16時、晚上20時左右最為適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噴灑作業后出現陰雨天氣,則等天晴后需要重新進行噴灑作業。
針對樟子松針銹病,可采用加強發病樹木的修剪工作并培育抵抗力強的混交林方法進行防治和預防,即及時摘除病芽、剪掉病枝。從萌發開始,每隔4 d檢查1次,發現病芽立即摘掉,并進行燒毀。此外,還可以培育混交林,加強采伐標準,以增強樹勢的抵抗力,并在此基礎上搞好林區環境,徹底清除斷根蟲害木和風折木,減少病原物,預防樟子松松針銹病的發生。
針對樟子松枯鞘病,可采用選用抗病性強的樟子松品種栽種并做好藥物防治工作的方法進行防治和預防。具體措施如下: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抗病性較強的樟子松品種;二是嚴格做好檢驗檢疫工作,杜絕病原體的產生和出現;三是發現病殘體及時清理,燒毀,確保第一時間消滅病源;四是發現病源體時合理選擇配比藥劑進行防治[2],確保將損失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紅斑病、松針銹病以及枯鞘病3種病害是樟子松在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幾種病害種類,需要采用藥物治療法、加強發病樹木的修剪工作、培育抵抗力強的混交林以及不斷改良和培育新品種等方法進行防治,如此才能順利實現樟子松對于三北地區的多重價值,讓生態效益成功轉化為經濟效益,最終實現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1] 張詠新,趙思金,楊曉菊.章古臺地區樟子松生長與氣候、土壤因子的關系.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4):1~3
[2] 郭元濤,董健,季長龍,等.班克松生長量與氣候因素的關聯分析.遼寧林業科技,200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