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祿信
(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通渭 743300)
通渭縣發展旱作生態農業的實踐與探索
董祿信
(通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通渭 743300)
旱作生態農業;水土流失;生態建設;通渭縣
立足于通渭縣旱作農業的生產實際,分析了目前旱作農業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總結多年來發展旱作農業的科技成果及經驗,提出發展旱作生態農業必須要健全政府引導及保障機制、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健全輪作休閑制度、培肥地力、推廣應用環保型生物降解地膜、開展技術培訓等具體措施。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屬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轄6鎮12鄉,共332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4.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40萬人,占總人口的90.4%。現有耕地12.20萬hm2,其中旱地11.74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6.23%。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水熱同季,海拔1 410~2 521 m,年均太陽輻射量554.4 kJ/cm2,年均日照時數2 079.8 h,多年平均氣溫7.0 ℃,≥0 ℃平均積溫3 097 ℃,平均無霜期146 d,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左右,多年平均蒸發量1 356.2 mm,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3.4倍,平均干燥度1.28。土壤類型以山地黃綿土和山地黑壚土為主,91%以上的土地都屬于山坡臺地,坡度15°以上的山地占總土地面積的46%,山禿坡陡、植被稀疏,川臺地宜于耕作,但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馬鈴薯及小雜糧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渭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旱作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為擺脫“十年十旱、十旱十災”的困境,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生態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發展方向。按照生態型農業建設的要求,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提高全縣的經濟效益。加強了第一產業,種養業上遵循自然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壓夏擴秋、壓糧擴經、退耕還林(草),提高了林牧業的比例,實現了優質高效。改造提升了第二產業,把發展重點調整到馬鈴薯、中藥材等深加工上來,延長產業鏈,逐步向規模化、高科技化方向邁進。大力發展了第三產業,使之與第一、二產業相適應,奠定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基礎。隨著旱作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應用,農業生產經歷了“白色革命”,地膜覆蓋(半膜覆蓋)的大面積推廣,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玉米平均產量提高2 500 kg/hm2以上,農民種植效益迅速提高。2004年以來,以提高糧食單產、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通過引進與大面積示范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技術,總結完善了旱作農業綜合集成技術。目前,全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面積達到6萬hm2,平均產量達到9 750 kg/hm2左右,改變了以前被動抗旱的生產局面,保障了全縣糧食生產安全。但在旱作農業生產中還存在支柱產業規模小、產業鏈短、生產基礎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難度大,輕視休閑、輪作,以掠奪式的生產為主,各流域綜合治理程度不平衡,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缺乏高素質的農民科技服務骨干等問題。要實現旱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分析存在的實際問題,創新旱作農業新技術,走環保、循環型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走發展生態農業之路是通渭縣旱作農業生產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可以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對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渭現有農業資源十分薄弱,建立高效利用農業資源制度,以生態農業引領農業發展,調整區域性農業生產布局和經營方式,健全“高產、高效、優質、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意義重大。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用最小的經濟成本和資源消耗,來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改變農業生產“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做法及粗放的經營方式,提升生產水平、生產規模、社會化程度,促進工業化、生態化、可持續化的有效結合,從而整合和優化自然資源的利用方式,突出集約化生產經營,減輕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加快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確保生態農業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地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可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壯大農村經濟,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更好地創建文明、生態、和諧的農村環境。
4.1 強化政府對耕地質量的監督管理及保障制度
耕地質量監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賦予農業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健全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耕地肥力及環境質量的動態變化,可以為耕地質量監督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術支撐。耕地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隨著建設生態農業進程的推進,分析通渭縣耕地資源及其利用現狀,針對耕地質量不高,局部地區持續下降的突出問題,需要建立適合縣情的耕地質量政府監督管理及保障制度。耕地對農業生產、群眾增收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且不可替代。農民重施化肥、輕施農家肥,重用輕養,導致耕地質量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為解決耕地質量退化等問題,縣農技中心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項目有效增加了農家肥的施用量,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提升了耕地有機質的含量,逐步改善了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同時耕地質量的建設與保護應有長效管理及保障機制,以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1],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4.2 加快梯田建設,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多年來,農民的貧困和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2]。通渭縣水土流失范圍廣、面積大、類型多,水土流失是限制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地力建設,促進農業穩產增收,增強農業發展后勁。21世紀以來,通渭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實際,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方針,以“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為契機,大力開展退耕還林(草)、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梯田建設工程,同步推進農村地區的沼氣建設,把農村地區沼氣建設作為解決農村能源短缺、林草植被破壞嚴重問題的根本之策。目前,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903.4 km2,興修梯田7.76萬 hm2,修建中小型蓄水塘壩40余處,打造庭院集雨水窖9.08萬眼,營造水保林639.8 hm2,人工種飼草632.3 hm2,這些工程在調節小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沙漠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對通渭生態農業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但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提高土地承載能力,今后必須按照《甘肅省水土保持條例》的要求,繼續努力加快梯田建設,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2016年,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又下發了《關于做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中期評估的通知》,要求“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在資金投入上要引入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在資金使用上統籌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合力建設,在建設主體上財政資金采取投資補助、財政貼息等方式支持自主規劃建設,國家惠民政策對通渭縣的生態農業建設起到了支持、保障作用。
4.3 發揮區域優勢,培育特色支柱產業
發揮區域優勢,培育特色支柱產業是發展旱作生態農業的重要內涵。通渭縣地形東南部低、西北部高,自然資源環境條件不同,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支柱產業雛形。據調查,西北冷涼地區的馬營、華嶺、三鋪、什川、北城等鄉(鎮)種植以蕎麥、燕麥、豌豆、蠶豆為主的小雜糧面積占糧田面積的41.8%,建立了小雜糧產業標準化種植基地2 000 hm2;馬營鎮華川、油坊村的蠶豆,華嶺鄉世歌堯、善馬村的燕麥,雞川鎮司川、牛坡村的蘋果等支柱產業也初具規模。地方資源具有的區域優勢為特色支柱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并且種植基地連片集中,出現了一些種植大戶及合作社,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但這些特色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距市場經濟和縣情發展需求差距甚遠,因此,培育壯大特色支柱產業要進一步擴大標準化種植基地,健全產業科技服務體系,打造名優產品,完善市場營銷,全面促進地方特色支柱產業的標準化、科技化、現代化建設進程,穩步推動旱作生態農業的發展。
4.4 大力發展畜牧產業,走“以農養牧、以牧促農”之路
畜牧產業是旱作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畜牧產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必須調整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目前,全縣年生產各類作物秸稈和飼草180萬 t,秸稈和飼草的飼料化利用率為60.9%,其中,秸稈的青貯氨化利用率不足20%,剩余的大部分被農戶就地堆放或丟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要加大飼草料的開發利用,擴大優質牧草紫花苜蓿和紅豆草的種植面積,以優質牧草及秸稈資源充分利用為切入點,積極推行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方式,加快構建新型畜牧業經營體系,大力推進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建設,提高牧草飼料化利用率,促進旱作生態農業的良性循環。
4.5 健全輪作休閑制度,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土地的用養結合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要健全輪作休閑制度,二是要增施有機肥。
20世紀,通渭縣典型的輪作模式為豆類—小麥—玉米(或馬鈴薯)—胡麻[3],輪作年限較長。21世紀以來,由于豆類、小麥播種面積縮小,玉米播種面積擴大,輪作模式變為玉米—馬鈴薯(或小麥)—胡麻,輪作年限變短。輪作模式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土地的再生產能力,為提高土地的可持續生產能力,必須引導農民創新輪作方式,采用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經濟作物與豆類、綠肥作物間套復種及輪作倒茬,在新的輪作模式基礎上充分利用免耕休閑,建立合理的輪作休閑制度,以有利于土壤養分的均衡利用和病、蟲、草害的防治,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及結構,調節土壤保肥能力,降低化肥對土壤環境的污染。
有機肥營養成分全面,在農業生產中增施有機肥,既可為農作物提供必要的營養成分,又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活性,從而可提高耕地質量。有機肥的應用也解決了農村人畜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有機肥和化肥按比例配合施用既能顯著提高土壤耕層貯水量,又能有效提高作物在各生育期對無機化肥的利用效率,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因此,在配方施肥應用中,用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是培肥地力、創建節約型生態農業、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
4.6 推廣應用環保型生物降解地膜,保護土壤資源
隨著全縣旱作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成為旱作區農業抗旱節水的一項重要措施,為保障全縣糧食生產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隨著全覆膜玉米播種面積的逐年擴大,玉米近年播種面積達6萬hm2左右,普通地膜近年來年使用量達3 150 t。普通地膜的大量使用,使土壤被殘膜污染,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土壤結構是維持土壤基本功能的基礎[4],因此,按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目的,做到土壤無污染、農產品無公害尤為重要。為了保護土壤,減輕殘膜污染程度,縣農技中心開展了降解地膜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降解地膜的主要原料為生物降解母料與塑料粒子,通過利用光的照射作用使其分解變成有機物與二氧化碳等無害物質,減輕殘膜污染程度。
4.7 開展技術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通渭縣旱作生態農業建設的技術支撐力量相對薄弱,應大力宣傳建設旱作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認識建設任務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旱作生態農業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具有綜合性、多樣性和復雜性。在今后的農業發展歷程中,科技工作者應多深入基層,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應用培訓,提高鄉、村基層科技服務隊伍的業務素質,同時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逐步提升廣大群眾發展旱作生態農業的能力。
旱作生態農業是通渭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向,是目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好形式[5]。旱作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為基本原理,以發展大農業為出發點,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的精華,創新推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用最優的生態模式和先進實用的技術裝備農業生產。應利用地方區域優勢,把農業環境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1] 田有國.關于構建我國耕地質量管理體系的思考[J].中國農技推廣,2015(6):39-41.
[2] 姚進忠.對甘肅水土保持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5(3):1-2.
[3] 段禳全,王鳳山,姬長合,等.通渭縣耕地質量評價[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4-16.
[4] 羅珠珠,黃高寶,辛平,等.隴中旱地不同保護性耕作方式表層土壤結構和有機碳含量比較分析[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8(4):53-58.
[5] 陳懷錄,張繼武,劉立軍,等.西部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方法——以甘肅省定西地區為例[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204-208.
(責任編輯 徐素霞)
S157.2
C
1000-0941(2017)07-0063-03
董祿信(1963—),男,甘肅通渭縣人,高級農藝師,學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