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發欣
255001淄博市市級機關醫院
磁共振成像及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價值對比
侯發欣
255001淄博市市級機關醫院
目的:探討磁共振成像(MRI)及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效果。方法:收治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34例。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進行乳腺超聲、乳腺X射線以及乳腺專用MRI平掃和動態增強檢測。結果:MRI檢測出35個病灶,超聲檢測出28個病灶。結論:MRI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檢測準確率明顯高于超聲診斷,因而MRI診斷的應用價值比超聲診斷高。
磁共振成像;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價值對比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屬于乳腺疾病科疾病,其臨床常表現為乳房腫塊、乳頭溢液、局部疼痛等,其中,>80%的患者均會出現乳頭溢液癥狀[1]。乳頭溢液的主要特點是自溢性,多為漿液性或血性,而患者出現疼痛主要是由乳房導管擴張和炎癥等原因所致。該疾病是一種良性腫瘤,通常情況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癥狀表現不明顯。目前,用于檢測該病的較為常見的方法有超聲檢查、乳腺X線檢查以及導管造影檢查等[2]。近些年來,MRI開始逐漸應用于臨床檢查中,有文獻資料顯示,MRI應用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檢查中可有效提高病灶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本研究中,我院對34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實行了MRI及超聲診斷,并比較兩者檢測準確率,現將其結果總結如下。
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34例,均為女性;年齡31~63歲,平均(49.78±1.24)歲;在臨床表現方面,乳腺腫塊14例,患者體檢體征不明顯4例,導管溢液16例;16例患者,4個月<病程<1年;18例患者,1年<病程<2年。以上所有患者手術前均進行乳腺超聲、乳腺X線以及乳腺專用MRI平掃和動態增強檢測。
檢查方法:①MRI檢查:患者以俯臥位進行MRI檢查,讓患者的雙乳懸垂在線圈之中。在掃描前,對患者行勻場操作檢查,借助薄層掃描技術、雙層螺旋采樣以及腺體組織抑制等進行橫斷位掃描,動態增強檢查采用釓噴酸葡胺,而后借助后處理工作站分析、計算病變時間以及相應的信號強度曲線。②超聲檢查:使用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行超聲檢查,探頭頻率調整為10~14 MHz?;颊呷「┡P位姿勢,將患者乳房進行充分暴露,首先對乳頭以及乳暈進行掃查。掃描方向:以乳頭作為中心,由內向外,行放射狀掃描,尤其針對病變區域做重點全方位檢查,對掃描中的病變形態狀況、大小情況、導管擴張情況以及回聲特征等進行密切觀察,并對腫塊內部的情況和周邊血流狀況進行觀察。
觀察指標:觀察、分析超聲和MRI動態增強后病變的強化形式。
統計學方法:數據分析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病理、病變結果:在34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中共有36個病灶;9例患者為多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25例患者為孤立性導管內乳頭狀瘤;其中,雙側2例,單側32例;右乳10例,左乳22例;雙側發病2例。根據乳腺分區劃分,在36個病灶中,外下象限4例,乳暈后區11例,中外上象限13例,內上象限8例。
MRI表現特點:在36個病灶中,MRI平掃和動態增強病灶檢測出35個病灶:①直徑≤1 cm的病灶23個,直徑>1 cm的病灶7個,直徑約2 cm的病灶5個。②表現為不規則狀病灶5個,類圓形20個,分葉狀10個。③邊緣稍毛糙病灶4個,邊緣光整31個。
MRI平掃動態增強影像表現特點:對患者行動態增強之后,其影像表現特點可為不均勻強化,也可表現為均勻強化,或在擴張的導管內發現壁結節樣強化。本研究中,2例患者在平掃過程中發現右側的乳暈后出現結節影,且T1WI表現為等信號。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理機制尚未明確,大部分臨床醫學家認為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與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有關,其病理機制與乳腺囊性增生疾病相似。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多發于40~50歲的婦女,且絕經婦女的發病率高于普通女性。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依據病灶數目可劃分為兩類,即多發型與孤立型,而多發型極易誘發癌變,患者一旦出現異形增生等不良癥狀,其惡變的發生率明顯比孤立型高[3]。但總體而言,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發病率比較低,由于其臨床表現不明顯,加之過去影像學檢查系統精準性不夠,因而極易造成漏診或者誤診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當前,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方法和手段比較多,如超聲診斷。超聲診斷具有無創、簡單、方便、可重復等特點,因而被普遍應用于乳腺疾病篩查工作中。尤其是對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的患者,其病變檢出率比較高,但是對于結節體積小的患者而言,超聲檢測的效果則會大打折扣[4]。MRI檢查在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乳腺檢查中。與超聲檢測相比,MRI檢測具有多參數成像、無電離輻射、分辨率高等優勢,且還能夠對患者行動態增強檢測,這無疑將極大提升病變檢出率[5]。本文研究中,MRI檢測出35個病灶,而超聲檢測的病灶例數為28個,可見,MRI檢查的準確率明顯高于超聲檢測。
綜上所述,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中,MRI診斷的應用價值比超聲診斷高,可以為臨床乳腺疾病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值得推廣。
[1]張穎,王覺,王萌,等.磁共振成像及超聲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學裝備,2017,14(2):39-42.
[2]師紅莉,許秋霞.多模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6):121-122.
[3]郭寶琴,李華,陳軼,等.MRI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早期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10):1539-1541.
[4]謝菲,周波,王殊,等.磁共振成像及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價值比較[J].中國醫藥,2016,11(2):271-274.
[5]高明月,鄧春霞.磁共振成像及超聲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中的價值評估[J].中國醫學裝備,2016,13(10):40-43.
Value comparis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
Hou Faxin
The Municipal Authority Hospital Zibo City 255001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Methods:34 patients with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the breast were selected.All of the patients underwent breast ultrasonography,X ray,and MRI scan and dynamic enhanced breast scan.Results:35 lesions were detected by MRI,and 28 lesions were detected by ultrasound.Conclusion:The accuracy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ltrasound diagnosis,so the value of MRI diagnosi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Ultrasonic diagnosis;Intraductal papilloma of breast;Value comparison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