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歡、楊祖貴 四川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都江堰歷史街區空間形態分析
—— 以西街為例
文/齊歡、楊祖貴 四川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 四川成都 610065
通過實地調研對西街的整體空間形態進行分析,對西街的內部空間形態、外部空間形態以及場所精神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以期為保護和塑造良好的歷史街區空間形態提供實例參考。
西街;空間形態;歷史街區
1.1 區位
西街位于都江堰灌口鎮南橋社區,東臨寶瓶口,西臨玉壘山,地理位置極好,是一條長約390米,寬4米,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街,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典型的茶馬古道,也被譽為古代茶馬道上的第一街。
1.2 歷史沿革
西街是成都地區著名的玉器市場,明清時是都江堰著名的商業街,泥、木、雕、改、石、鐵俱全,也零星散落著一些供背子歇腳的客棧和飯館。解放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西街的手工業和小商業衰退,慢慢的轉變為只有居住功能的老街,這時候的西街,基礎設施薄弱,房屋為磚木結構,公共設施也嚴重不足,讓西街的整體發展落后于城市的發展水平。災后重建后,西街煥然一新,打造為吸引眼球的特色風情酒吧一條街,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成為都江堰古城區的特色街區。
2.1 外部形態分析
2.1.1 街道的形制
對西街的上半段進行分析,如圖(1)左圖所示,以建筑為圖,開敞空間作底,該區域的圖底關系[2]明確,街道兩旁的建筑錯落有致,富有傳統風味,區域的圖底關系基本可以反轉為右圖,建筑與建筑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街巷空間,街道曲折,小巷幽深,也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臻g感強烈,引發人行走觀賞的興趣。建筑和空間得到互換,街道空間圍合性較強,開敞空間主要存在于街巷空間和院落空間里,通過界面連接內外空間,反映了西街特有的街巷關系和格局[3]。街道兩側的高差較大,使對比增強,空間層次更豐富。街道寬度很窄,同時貫穿多條小巷,以及地形產生的高差,沿江的道路較開闊,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房屋錯落形成的空間,使空間變得更有趣味,道路為步行道,以石板,水泥為主要材料,路面基本比較平整,綠化較好。

圖(1)區域圖底關系
2.2 內部形態分析
2.2.1 空間的界定
西街背山面水,背靠玉璽山公園,玉璽山作為輔助公園的旅游功能,同時也是西街的一個分界點,面臨江水,有較為寬敞的開放空間,同時毗鄰南橋,作為片區主要入口的南橋,以及由此延伸的南街,提供重要節點以及完整臨街面,玉璽山、內江南橋界定了西街的整體空間;西街內部通過路牌、花臺、水系界定了局部空間。
2.2.2 街道的比例
根據盧原義信《街道的美學》,當D:H等于1的時候,產生穩定協調之感,當D:H大于1時,容易產生遠離之感;當D:H小于1時,容易產生壓抑緊迫之感。
西街的比值是0.33-1之間,街道感受的不斷轉變,更給人帶來新鮮的體驗,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從狹窄到寬闊的轉變,讓整個街巷更顯得熱鬧非凡,符合整個西街的定位。
西街居民多為世代居住于此,現仍然保留著明代古磚、窄巷、大院的建筑格局,百年馬桑樹等,是都江堰原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是見證歷史進程,民風民俗的活化石,它的建筑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都不容小覷。
3.1 空間獨特可辨識度高
西街片區的建筑組合方式基本都是合院式,都以院落空間作為組合方式。街道較窄,建筑層數較低,道路高差明顯,臺階增添空間趣味。街道圍合感比較強烈,緩坡形成高低錯落的建筑立面。由于豐富的空間變化,獨特的街巷尺度,使得西街在都江堰古城區中別具一格[4]。
3.2 西街的文化價值
西街是都江堰僅存的,在建筑風貌、社會結構及人居文化氛圍保存中較為完整的古街區,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到現在從未中斷,大多依賴于西街及其周邊的灌縣人民對它的尊重和呵護,西街是通往水利工程松茂古道的起始點,一直是經濟與文化交流的集散中心,也成了灌縣居民世代居住的地方[5]。
3.3 西街的社會價值
3.3.1 日常生活的傳承
西街大多數的居民都居住在此,他們身上保留著老灌縣人傳統的道德觀念,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他們大多都習慣川西的聚居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為西街的文化傳統的傳承提供了最有利的土壤。由于西街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氛圍現在仍然沒有被破壞,襲擊居民仍然完整的保留著灌縣人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
3.3.2 知足常樂
由于西街之前生活設施落后,逐步淪為生活水平較低的街區。但是西街確實出了名的長壽街,這里時代相傳的知足常樂的精神態度和強烈的歸屬感,再加上背山面水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居民對生活環境有較高的滿意度,具有較高的幸福指數。
3.3.3 民俗保存完整
西街至今保存著當地各種傳統節日的祭祀或慶典習俗,種種活動體現了西街居民之間深厚的友誼與他們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態度。最重要的是,這種集體活動是自發的,從西街祖輩代代相傳,像這種集體形態傳播當地歷史文化的街區,在都江堰已經找不到第二例。
西街在災后重建后重生,其完好的街巷格局與街巷尺度傳承了西街人民的精神,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至關重要,西街可作為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示范點。西街豐富的空間形態使人、商業、建筑、傳統文化的相互聯系發揮能動作用,它合理的街道空間、緊湊的建筑密度、恰當的建筑布局、舒適的街區尺度以及豐富的建筑面貌仍然值得歷史文化街區改建的借鑒。對西街的空間形態的研究有利于促進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的開發,也對其它歷史街區的保護提供了參考。
[1]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都江堰市災后重建總體規劃.
[2]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75.
[3]災后重建導向分析.
[4]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百花文藝出版社.
[5]軻軻.行走在灌縣古城.
齊歡,女,生于1993年12月,漢族,四川綿陽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城鄉規劃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市設計。
楊祖貴,男,生于1957年12月,漢族,重慶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從事建筑技術、傳統建筑營造技術和城鄉規劃設計教學和研究,并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和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