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速遞
從2017年起,我國將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全國8100萬名科技工作者將在這一天歡度自己的節日。國務院日前已對此進行批復,同意由中國科協、科技部等組織實施具體工作。
據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之所以選擇5月30日,是因為在2016年的這一天,我國科技界的三大盛會,即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期召開。這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被視作我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017年的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將以“創新爭先”為主題,中國科協、科技部將會組織好科技工作者日的各項活動。
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16)于去年12月8日在南京發布,結果顯示中國名列智能制造發展“先進型”國家行列。報告篩選出22個樣本國家,評價結果顯示,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列第一梯隊,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引領型”國家;韓國、英國、中國、瑞典、瑞士、芬蘭、法國、奧地利和加拿大位列第二梯隊,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先進型”國家。
中國在全球智能制造發展指數中綜合排名第6位。目前,中國智能制造發展呈現以下特征:較多的學術研究成果與較低的制造業智能化應用水平形成反差;中國正在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制造業發展模式向“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創新發展模式轉型;中國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
近日,天鏈一號04星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的托舉下挺進浩瀚蒼穹。天鏈一號是中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04星升空后,由01、02、03、04星組成的全球網可為我國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未來空間站提供數據中繼與測控服務,支持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為航天器發射提供測控支持。同時為中、低軌道衛星提供數據中繼服務,將數據進行實時下傳,極大提高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和應急能力。
2016年12月14日,“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下稱“太空180”試驗)結束,4名志愿者完成了約半年的“太空”密閉生活。“太空180”試驗于去年6月17日正式開啟,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組織,3名男性和1名女性志愿者在密閉的循環艙內進行180天的封閉工作和生活,生存所需的全部氧氣和70%的食物都在艙內自給自足,水資源則達到99%循環利用。密閉艙由乘員艙、生物艙、生保艙、資源艙4類8個艙段組成,包括環境控制、循環再生、測控管理3類14個子系統,面積370平方米,但未模擬太空失重狀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3所近日對外宣布,該所研制的國內首部雙頻段云雨監測雷達項目已在青海順利完成現場驗收,進入實際應用階段。此前國內市場應用的都是單頻段雷達,相比之下,23所產品兼顧Ka頻段與Ku頻段在云、雨等氣象目標測量上的優勢,利用云和降水對電磁波的散射作用,可對100公里作用范圍內云、雨的空間位置與分布、密度、移動速度等進行定量探測,獲取目標的形狀、相態、分子排列狀況等特征,具有高靈敏度、高空間分辨率、高可靠性的特點。雙頻段同步觀測,所得數據形成動態二維參數圖像,可清晰完整地刻畫晴雨轉換的天氣過程,為人工影響天氣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撐。
2016年12月15日,青島海洋國家科學與技術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正式啟用。目前,該平臺已完成一期基礎條件建設并正式運行,計算能力達到了理論峰值每秒一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計算速度,為目前國際海洋領域性能最強的高性能計算系統。平臺的建設綜合了并行計算、智能計算、普適計算等先進的模式,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與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山東省科學院、浪潮集團協同合作,根據海洋領域科研和數據研究的需求,建設海洋大數據、海洋云平臺、海洋網絡空間安全等六個子平臺。
光學顯微鏡所能觀測的物體極限尺寸為200納米,但這仍不能滿足科學發展的需求。為突破衍射極限,科研人員發展了STED、PALM、STORM等一系列新型光學成像技術,但這些技術多采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存在速度慢、需要熒光染色、外部激光激發等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近日,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具有實時視覺反饋能力的掃描微透鏡超分辨成像技術,該技術可在自然條件下打破光學衍射定律所限制的觀測極限,實現生命和非生命樣品的超分辨實時觀測,讓納米機器人的眼睛更加“銳利”。
去年12月20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最新研制的先進中型多用途直升機AC352在哈爾濱成功首飛。AC352直升機采用雙發動機、寬機身設計,最大起飛重量7.5噸,可搭載14名至16名乘客。該機型符合最新國際適航標準,應用大量成熟先進技術,性能優勢突出,被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安全、最舒適、最環保、最易駕駛、最經濟的中型直升機之一,在同類直升機中創造了速度最快的紀錄。它的問世填補了中國民用直升機7噸級譜系的空白。
日前,由清華大學副教授梅林、深圳大學教授張晗以及哈佛大學教授施進軍、博士陶偉等人成立的課題組在黑磷生物醫學新應用上取得新突破,發現黑磷納米薄片可實現腫瘤的光熱治療、化療和生物響應的三重協同治療。比起傳統的治療方法,黑磷納米片載藥系統更加高效、精準。黑磷納米薄片對于阿霉素的負載量顯著高于傳統的聚合物納米粒子載體,提高了化療藥物的療效。
科幻片中才有的“打印人體器官”橋段在四川已成為指日可待的現實。四川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2月11日發布,由該公司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承擔的“國家863計劃”3D生物打印技術促進人工血管內皮化研發項目取得重大突破——3D生物打印血管動物在體實驗成功。研究人員成功將3D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體內,實現血管再生,解決了困擾臨床半個世紀的人工血管內皮化的問題。此項成果屬于全球首創,對干細胞技術臨床應用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