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搞科研意義何在
中小學生做課題可以申請科研經費,想不想來試試?最近,深圳市教育局公示了2016年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評審結果,600個中小學生小課題獲得批準立項,將按小學每項1.5萬元、中學每項2萬元的標準獲得研究經費資助。
此舉引發社會熱議。深圳市一年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中小學生課題研究堪稱大手筆。雖然學生做科研可能達不到像成人一樣的深度,有些問題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此舉的價值和意義在于長遠,在于未來,在于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探索興趣、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
圖/攝圖網
深圳市教育局2015年首次開展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申報評審活動,最終有600多個學生課題立項,共獲得1000多萬元的研究經費資助。2016年,共有1317份學生申報材料加入小課題的角逐,最終確定立項了600個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分別為高中200項、初中240項、小學160項。
深圳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小課題”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基于以問題為中心所開展的研究性小課題,重在讓學生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切入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并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研討等方式解決問題。
在公示的《2016年深圳市中小學生探究性小課題擬立項名單》中可以看出,小課題研究方向主要分為科技發明類、人文綜合類及社會生活綜合類。其中,小學學段的小課題有“如何面對學校門口的路邊攤和廣告宣傳?”“小學生使用電話手表好嗎?”“小學生對二胎的態度研究”“深圳回南天小霉點的研究”等,據統計,小學學段的社會生活類小課題達到60%以上。
中學生的小課題則更有思想,像“寶安區第六屆人大代表換屆選舉選民心態和選舉行為調查”“黑臭水凈化中氨氮的去除研究”“深圳市搖號政策的實施與私家車價格波動間的關系研究”“設計洋流運動的基本模型”等。不僅有深入的調研思考,還有自己實操的小發明。
▲設置小課題的目的旨在鍛煉學生們的科學思維(孫卿攝)
1.5萬元至2萬元的經費,對于學生而言并非小數目,他們能花好這筆錢嗎?
對此,深圳市教科院做了明確要求:小課題評審結果正式發布后,課題經費由相關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與程序撥到課題負責人(學生)所在學校,并由所在學校統一管理。課題負責人(學生)在本校課題指導教師、科研管理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按計劃支配使用課題經費,課題經費專款專用。
課題經費的使用范圍限于課題研究直接需要的費用,主要包括資料費、數據采集費、材料購置費、印刷費、管理費等8項。
課題完成后,將按照類別進行驗收,中學學段可提交調研報告或小論文,小學學段可提交研究心得、研究記錄等,也可提交小發明、小制作的成果。
2015年11月,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教師吳兆斌和他的3名學生申請的小課題“無鏈條自行車的設計及探究”獲得2萬元經費資助。從搜集市場上現存的自行車案例到設計自己喜歡的自行車外形,再到親自動手實踐組裝與不斷推翻,3名高一學生將這款無鏈條自行車產品迭代了三次。第三代產品不僅沒有鏈條,還同時實現了電動助力和可折疊功能。吳兆斌坦言,雖然第三代產品并不完美,但學生們獲得的顯然不止于此。
“設置小課題的目的并不是要多大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鍛煉學生們的科學思維。”在吳兆斌看來,3名學生對小課題的探索事實上就是一次很好的科研實踐課程。指導老師在學生構思改進的過程中,能參與評判可行性、對其思路進行建議等方面,但課題研究還是以學生為主體,“他們的思路、出發點和角度還是比較靈活的。”
吳兆斌覺得,這筆小課題經費起了很大作用,對像自行車項目這種成本較高的課題無疑是雪中送炭。“以前沒經費時,學校一直鼓勵學生做類似的項目,但做社科類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方面成本比較低的項目還行,如果做創意科技類項目經費就比較緊張了。”
雖說中小學生未必能像專業科研人員一樣做課題,但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團第四小學校長陳顯平對這種做法非常認可:“小課題研究突破了校園的壁壘,學生們可以走出校園,走進社區去開展項目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閱讀、分析、探究、提出觀點,不僅促進了思考,激發了學習與研究的熱情,對他們的創新思維、科學態度、探究精神的培養也非常有意義。”
從中央到地方,從科研院所到高校所出臺的相關改革,針對科研經費在實際使用中存在的僵化、碎片化、不規范等問題制定了相應措施,科研人員有了更大的經費支配權,科研經費管理也變得更加靈活,更好地適應了科研活動規律和實際需求。對此,吳兆斌也希望小課題科研資金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
以小課題“無鏈條自行車的設計及探究”為例,目前2萬元經費已經花完。如果他們想再對自行車進行升級改造,只能靠申請學校經費或自掏腰包。吳兆斌希望經費數額方面可以更加靈活,比如按小課題申請時計劃的資金投入來確定經費支持標準,從而更合理地調配資源。
“用經費支持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這種政策和想法是好的,但關鍵要看這筆錢能否真正用到學生課題研究上去。”深圳某市屬學校一位科技老師指出,在鼓勵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方面,相比給予課題經費支持,還亟需鼓勵、調動老師的積極性。“老師如果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誰帶領、引導、指導學生去進行研究?”他呼吁給一線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教師一些激勵機制,從而帶動整所學校的探究性學習氛圍。
吳兆斌也建議,除了經費支持,深圳中小學還亟需補充科學知識及創客教育方面的專職師資力量。(本刊綜合)※
不以成果論得失
文/晏揚
中小學生會搞科研嗎?能搞出什么名堂嗎?一年1000多萬元的政府投入合不合算?人們難免有各種各樣的疑問。筆者認為,切莫以功利眼光看待深圳市此舉。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相比,中小學生課題研究不應以成果論英雄,更不能以成果論得失。
正如人們無數次論及的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課本上怎么寫老師就怎么教,老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背。質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欠缺使得中國學生走上社會后創造能力不足。深圳市開展中小學生課題研究就是鼓勵孩子們在日常學習中發現問題、勇于質疑、大膽探索、小心求證,從而得出自己的答案。他們的答案也許并不正確,但發現問題以及質疑、探索、求證本身就是一次學習過程,一次思維訓練,一次科學素養的培育。
此外,深圳市開展中小學生課題研究并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更鼓勵他們調查、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許在成年人看來,有些問題沒有太大的研究價值,有些問題是孩子們難以深入研究的,但他們能走出校園去觀察社會、了解社會、探究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中小學生課題研究不以成果論得失,而是著眼于未來論短長。從眼前看,深圳市此舉是高投入、低產出,但長遠看將是低投入、高產出,結出累累碩果,這個錢不僅花得值,而且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