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萍萍++孫佳春++虞攀
摘 要:“生態東極島”是建立在全球范圍內現代環境主義興起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假說。舟山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多,東極島旅游業在韓寒拍攝的電影《后會無期》上映后發展迅速。但諸多環境問題隨之而來,環境問題不容樂觀。“生態東極島”的實現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以使東極島的旅游業發展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同時對其他各海島旅游業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現代環境主義;“生態東極島”;海島旅游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X55 文獻標識碼:A
一、現代環境主義的提出和在中國的發展
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是一種在政治言論斗爭中的意識形態,通常支持原住居民與全球化的抗爭。環境主義與“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對立,它否定“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和自然的主人”這一“信仰”,堅持人類不能對自然進行侵略性的“征服”這一態度,要求人們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負責,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利用自然。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 1907~1964)發表了驚世之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書中說明了被廣泛使用的殺蟲劑——DDT在食物鏈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體造成的巨大危害,得出“人們用來對付被認為有害的昆蟲的技術最終會對準自己”這一結論[1]。這本書的出版引發了一場環境意識革命,美國人開始反省自己固有的環境觀。卡森認為,“科學已經變質,變成了公司賺取利潤的冒牌貨”[2]“自然的美正在被人類的丑惡所取代,自然的世界正在變成人造的世界”。她呼吁人對自己的智能活動負責,要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回歸到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樸實的生活方式。在20世紀60年代批判和反省的社會氛圍中,卡森的環境意識很快被人們接受,上升為美國社會的主流社會思潮,公眾環境意識得到覺醒,并助推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隨著生態災難的愈演愈烈,環境保護主義在中國也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基于西方學者的理論研究,我國有很多學者結合中國特殊國情,投身于環境保護主義理論研究思潮中。但學者們對環境保護主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綠色生態環境方面,對藍色生態環境的研究較為欠缺。因此,本課題以舟山東極島為例, 對東極島的藍色生態環境進行剖析, 促使東極島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為 其他各海島的發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鑒。同時也喚醒人們對海洋生態的保護意識,號召人們采取行動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二、舟山東極島環境現狀及成因分析
浙江省舟山市是全國唯一以群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劃,舟山群島新區是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基點。近年來國家扶持舟山群島新區的建設,促進了舟山地區的經濟發展。旅游業在其產業結構中占了很大比例,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尤其在電影《后會無期》拍攝之后,東極島為更多人所熟知,因此大大促進了東極島旅游業的發展。但是在東極島旅游旺季時,登島觀光旅游人數龐大,諸多環境問題也隨之暴露:景區垃圾隨著旅游人次的增加而增加;在游客高峰期,海面上甚至會出現成堆的白色垃圾。大量隨之排放的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了澄澈的海洋,而且污染現象普遍存在,就連東極島較為偏僻的西北海域石礁上也堆積著各種白色垃圾。這便是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外化,對自然進行“侵略性的征服”,與雷切爾·卡遜所呼吁的“人要對自己的智能活動負責,要具有理性思維能力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熱愛自然,忠于自然”的環境觀正好相反。東極島環境的現狀表現出來的與《寂靜的春天》里所描述的已極為類似“自然的美正在被人類的丑惡所取代,自然的世界正在變成人造的世界”。
目前東極島當地的垃圾處理方式以焚燒、填埋為主。另外東極島居民最日常的環保活動僅限于將可回收的廢紙板捆綁存放起來,把其他日常垃圾扔進垃圾桶,卻沒有正確的垃圾分類意識。這是一種已經在大多數東極島居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人類是宇宙的中心和自然的主人”的傳統觀,“對生態的忽視,追求科技進步,征服自然的行為是導致環境的惡化的罪魁禍首”,與現代環境主義所要求的“人們要對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負責,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來利用自然”相矛盾。東極島遠離舟山本島,交通運輸依賴于船只,種種原因導致東極島海島垃圾處理成為難題,海島生態的脆弱性及其生態承載力的有限性等問題日益嚴重,雷切爾·卡遜發表的《寂靜的春天》里得出的“人們用來對付被認為有害的昆蟲的技術最終會對準自己”這一重要結論。
三、東極島環境保護相關措施及意義
要實現生態環境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浙江省舟山市政府要重視環境和旅游兩手抓,合理開發旅游業,限制客流量,同時也需要投入足夠的資金和人力,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法規。另外還要增設垃圾桶,多安排工作人員定期回收,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的基礎設施,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優化處理。最重要的是增加公益廣告和公益活動支出,增設環境保護標語,加強環保宣傳教育,以促進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即社會公眾對自我行為的反思,尋求改善環境之道。
美國社會于20世紀60年代批判和反省社會氛圍中,雷切爾·卡遜的環境保護意識被公眾接受并上升為社會主流思潮,公眾意識覺醒,之后環境保護事業蒸蒸日上,這個事實可以佐證這一點。對于東極島游客來說,游客要提高環保意識和個人素質,在旅游過程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注意保護環境。東極島當地居民也要配合政府的各項工作,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理性地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回收利用。
積極尋求環境保護措施正是社會公眾對自然環境承擔責任的表現,也就是環境主義所強調的“環境管家”的角色。因此本文的意義在于針對東極島當地環境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加大在環保實踐方面的宣傳力度,保護東極島生態,從而保護東極島的旅游形象;也進一步加強東極島當地居民、游客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以及呼吁政府對海島環境保護多加重視,其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東極島環境。另外,立足東極島,放眼舟山群島,提出關于海島保護的相關建議及解決方案,以此保護海島生態,喚醒海島當地居民、游客、政府各界對海島環境的保護意識,使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整體上對舟山群島新區的經濟良性發展有著重大的社會效益。
四、結論
出于東極島居民自身的生存發展、東極島自身的長遠發展以及舟山群島新區的經濟良性發展的考慮,東極島環境問題亟待解決,東極島環境保護需要得到大家重視。而“生態東極島”的實現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考慮當代人發展海洋經濟與后代繼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雙重需要,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空間來滿足當代人發展的利益,將東極 島海洋生態資源、海洋環境保護、海 洋科技的發展科學統籌在一起,同時 需要政府、游客、當地居民等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和致力于東極島環境保護的實際行動。社會各界應聯合起來,還東極島一個澄澈的海洋。
參考文獻:
[1]朱先明,于冬云. 從《寂靜的春天》看雷切爾·卡森的生態思想[J].外國文學,2006(3):65-69.
[2]侯文蕙.征服的挽歌:美國環境意識的變遷[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