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云
摘 要:中國女性小說作家在她們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會體現其女性意識,這種女性意識是隨著社會大背景變化而變化的。本文選取不同年代的兩部小說進行比較,研究社會背景如何影響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小說;女性意識;女權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批女作家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張揚女性意識。冰心、蕭紅、張愛玲等一大批女作家的出現,打破了中國文壇千百年來以男性為主的格局,使得被冷落、忽略和壓抑的女性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況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各種思想碰撞和交融讓人們的價值觀出現多元化。本文通過對比分析兩部不同時代女性作家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來探討中國女權主義的發展現狀,并分析形成這種多元化現象背后的原因。
二、 女性意識的變化
1.《結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識
(1)作品介紹。《結婚十年》寫于1943年,是五四運動之后“孤島文學”女作家蘇青的代表作。小說描述的是一對青年夫婦的婚姻悲劇。進步女大學生蘇懷青在母親的安排下,與當地世家少爺徐崇賢結為夫妻,卻在婚后遭到婆家的歧視、丈夫的背叛、女兒的慘死、理想的壓抑,于是在無法忍受后沖破世俗的牢籠,與丈夫離婚的故事。
(2)《結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識?!督Y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識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第一,從女性視角出發展開創作。以往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從男性的視角來看待女性。女性是客體,男性是主體,無論是歌頌女性抑或是貶斥女性的作品,其實都體現的是父權制社會中男性的主導地位。而《結婚十年》是從女大學生蘇懷青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甚至作者通過對男性的丑化來凸顯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迫害。
第二,大膽表達女性對戀愛、婚姻的看法。文中有一段話幾乎道盡了天下女人的心聲:“沒有一個男子能靜心細賞自己太太的明媚嬌艷,他總以為往后的時間長得很,盡可以慢慢兒來。殊不知歇過三五年便生男育女了,等他用有欲無愛的眼光再瞥視她時,她已變得平凡而嚕嗦、抱在懷中像一團死肉般的夫人……”
第三,對女性性心理的直白赤裸描繪。懷青少女時期便“愛”上了三國中的趙云——她理想中的英雄是“粉面朱唇,白緞盔甲,背上還插著許多繡花旗的”。在丈夫挑逗地告訴她許多粗俗的、猥褻的話時,“但我聽著并不覺得刺耳,同時卻反而有些異樣的感覺?!薄斑@個世界是男人的,只有男人可以享受愛,愛就是促成交合同時還可以助興的東西。”
作者完全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大膽表達戀愛觀、婚姻觀,并且沖破父權社會給女性設立的“性禁區”,試圖讓廣大讀者平等看待女性、理解女性乃至關愛女性,體現出了強烈的女性意識的覺醒。
2.《蝸居》中的女性意識
(1)作品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在全球市場經濟大浪潮的沖擊下,我國正經歷轉型“陣痛”期。在這一時期,新舊兩種價值觀的沖突、交替和并存使得一些人心中的道德天平失衡,《蝸居》就是一部反映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洪流中,生活在最底層的青年男女在大都市中打拼中最終迷失自我的文學作品。
(2)《蝸居》中的女性意識?!段伨印分械呐砸庾R主要通過小說中兩個主要女性角色——郭海萍、郭海藻體現出來。
郭海萍:吃苦耐勞、獨立能干。郭海萍從上海名校畢業,為了能在上海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她與丈夫兩人住在一個10平方米的出租房,她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勤懇工作,最終買下屬于自己的房子。作者顯然想通過郭海萍這一人物形象宣揚女性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的美好品德。但是,郭海萍的女性形象并不僅于此:郭海萍的丈夫收入低,她因此天天抱怨,甚至言辭刻薄。但后來她的丈夫掙到外快,海萍便轉變了態度,顯得柔情蜜意。后來郭海萍找家教、辦學校,這一切背后都有宋思明的影子,她的奮斗過程對彰顯女性意識顯然不夠有說服力。
郭海藻:柔弱依賴,好逸惡勞。郭海藻在作品中與她的姐姐性格完全不同。作者六六也說,她是帶著批判的眼光來寫這個人物的。起初,對于錢色交易,郭海藻是嚴詞拒絕的。但是在大都市激烈的競爭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壓力下,再加上郭海藻本身對享樂生活的渴望,她最終迷失了自己,成為宋思明的情人。
中國的語言中與女性相關的字詞大多都是帶有貶義的,如“奸” “嫉”“妒”“奴”“妄” “婪”等,即使有褒義的字詞如 “妍”“嫻”“嫵”“媚” 等,也是以男性為主體來形容女性的,女性是被觀賞的人,男性是“主體”,女性是“客體”,這也是父權制的體現。從這一點來看,《蝸居》中也可以體現這種父權制社會的特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郭海藻最終選擇了一條與姐姐截然不同的道路,伸張了屬于自己的生命自由和身體感覺,這正是女性主題主體意識的鮮明表現,只是郭海藻的女性意識已與物質享受緊緊捆綁在一起。有意思的是,當郭海藻正式成為宋思明的“二奶”之后,在家里做好飯菜癡癡等待宋思明到來時,潛意識中又想成為一個賢妻良母,由此回到了男權社會,顯示了這個時代人們價值觀的矛盾。
三、分析與結論
《結婚十年》和《蝸居》這兩部長篇小說都是女性作家的作品,都創作于新舊思想相沖突的時代,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女性意識。但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世紀40年代的《結婚十年》純粹反映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女主角女性意識的覺醒。而相比較而言,當代的《蝸居》則體現出兩位女性主角既有女性主義的思想特點,又交織著屈服于男權社會的性格。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指出:“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經濟上的定命,能決斷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是人類文化整體產生出這居于男性與無性中的所謂‘女性。”因此,形成這樣的差異,應該更多地分析其差異產生背后長期的社會文化因素。
《結婚十年》的故事背景雖然也處于新舊思想交替的年代,但那時的思想并不復雜,要么男權要么女權,二者的對立催生出純粹的女權主義文學作品。但到了當代,隨著國門打開,人們的眼界逐漸開闊,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使得再也沒有純粹的某種價值觀可言,因此我們不能簡單說這是中國女權主義的停滯或倒退,而是應該歸因于時代變遷帶來的諸多變化。
參考文獻:
[1]舒 蕪.回歸五四[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9.
[2]蘇 青.結婚十年[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
[3]陳 遼.《蝸居》:事件、爭議及其得失[J].江漢論壇,2010(11): 126-128.
[4]劉建新.社會轉型期集體尋喚心理的投射——《蝸居》熱播的受眾社會心理分析[J].蘭州學刊,2010(1):210-213.
[5]曾翠云.重讀《蝸居》:人物的話語蘊藉與現代都市人價值觀辨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S3):109-112.
[6]傅美蓉.文化再現中的“他者”女性——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女性身份研究[J].文藝評論,2012(12): 153-156.
[7]李佩菊.消費時代對男權話語的欲拒還迎——論電視劇《蝸居》的女性意識表達[J].中國電視,2010(8):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