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文化是法律運行的基礎促進了法律的發展。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規范人民行為的條文。法律的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載體,法律與文化的發展有密切聯系。事實上法律以文化為基礎,制定法律首先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否則難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同時法律評價與文化的也是研究的重點,法律評價活動反映了文化的內容,文化實現了法律評價的目的。
關鍵詞 法律 文化 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劉小涵,沂南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03
法律文化在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是構建社會主義的基石。法律通過強制性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此保障了文化生產和文化交易的安全。法律與文化相互關聯相互作用。
一、法律與文化的系統論
(一)法律的系統論
法律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系統行為規范與其他系統規范共同作用于社會集體,法律是每個小集體行為規范的重要組成。通過法律的施行讓社會有秩序的運行,法律的主要作用就是減少社會中的矛盾和沖突的發生,為社會成員維護自己的權益提供一個便捷的途徑。從系統化來說法律組成文化并規范文化的形成。法律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的秩序幫助人們解決糾紛和矛盾,甚至影響人們的意志。法律不但是解決問題的手段,還是與文化聯系的一種體現。法律系統是人類的共同需求。首先是系統的價值方面,法律是國家這個大系統和地方這個小系統的共同的社會制度。法律有規范價值、自由價值等,這些價值是提升系統效率的根本。其次是系統的作用方面,法律具有規范作用、強制作用和指導作用。這些作用是實現法律系統實行的重要基礎,保障了社會的安全和維護社會和諧。法律與社會的法則相互聯系相互獨立。
(二)文化的系統論
文化是在社會從古至今形成的一種現象是人們共同創造的社會財富。而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待文化,文化就是人類在歷史演變中產生的可以表達的一切材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系統就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我認知的更新,是歷史的沉淀與不斷更新的產物。文化屬于非物質系統,是不同地方不同人的共同的財富。因此文化從內容上來說具有社會屬性。每個地方的文化習俗、價值觀、表達方式、行為各有不同,但是他們形成的文化核心是一致的,不同地方的文化顯示了不同地方的習俗和特點。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文化不斷更新并且相互影響。文化依靠后人的傳承經歷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仍然保留先人遺留下來的精髓。
二、文化與法律的相互作用
(一)文化是法律運行的基礎
法律是所有區域文化的共同集合,地方法律代表一個區域的文化,國家法律代表社會的集體文化。法律以區域文化為基礎是一種社會的屬性。法律既然是是區域文化的代表那么法律就應該尊重每個區域的文化,文化的特點和內容都體現在法律規范的過程中。文化石法律運行的基礎,對法律的實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法律的實行過程中總會有不認同的人,就因為有不認同的人才有法律不斷的進步和發展。每個法律都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既有非常明顯的文化特征。沒有文化的社會不是社會,沒有法律規范的集體不叫人群,只有有文化背景和內涵的法律才是人們認同的,愿意遵守的規范才能起到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
(二)文化是法律發展的動因
法律不同程度的體現社會成員的價值觀,目前法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文化的融入。文化是法律的重要組成,文化是社會的主要的元素當文化運行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會影響到法律的制定和發展。不同地方的文化不斷的進行溝通、交流和進步,因此法律不斷的進行修改。文化是法律發展的主要動力。西方社會自由、平等、文明的追求和目前社會法律自由、平等、文明的原則一致,由此看出文化是法律發展的動因,他們之間有密切聯系。法律的進步與文化的傳承有著密切的聯系,回想歷史的每一個巨大變化都牽動著法律制度的改革。比如廢除那些不符合文化習俗的法律制定新的法律規范,或者為了適應社會市場的發展修改舊的。法律,法律與文化的發展共同進步,法律的每次修改也是依據文化內容,符合文化的要求。因此驗證了文化是法律發展的動因。
(三)法律是文化發展的保障
當今中國不僅要傳承、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更要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這一偉大事業攸關國家、民族的興盛。推動文化大發展在信念上需堅定,在內容上需完善,在方法上需創新。同時,在路徑上需制度化,即文化的理性、有序性和可持續性發展,必須以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為保障,從而促進以文化強國、以制度治國。目前根據施行的區域分成地方法律、國家法律、國際法律,而每個區域的法律都以文化為基礎。目前我國文化在傳播、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與國家的準則相互協調,但是與美國英國等國家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所以我國應該通過一些法律來保護文化資產,保護我國文化以免其他國家侵犯我國的優秀文化。因此法律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法律評價與法治文化的關聯
(一)法律評價文化是精神、道德、習俗、觀念、價值觀的集合體
法律文化中的文化側重于精神文化,以觀念的方式體現出來。因此法律文化是法治、制度等所有知識的一個體系。法律為人們追求平等、自由社會提供了一種途徑,體現人們對人權和民主的價值觀的認同。法律的評價活動是法治文化的反映,文化的發展由本地法律評價活動來決定,法律評價活動重點是對法律效力的一種評價活動。法律評價活動的進行需要社會成員的共同行動,依賴成員自身法律意識的重視程度。
無論法律是什么內容,人們都必須遵守法律,國家的權力都有法律保障并且要依法行使。法律以崇尚自由、民主的原則為基礎并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實踐。只有人們都認可法律才會順從法律才不會破壞法律制度,增強法律觀念,更好的為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維護社會的秩序去遵守法律。只有法律評價活動符合時代的變化,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真正的實現人們的理想社會。法律評價只有融合文化才是真正的中國化法制評價機制。
(二)法律評價的文化要求
法律評價活動在法治時代國家具有較高的地位,即便如此現實社會中仍存在司法不公的現象。法律評價活動在如今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遠沒有達到法治社會的要求。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的關系還遠遠沒有被社會各層人士認識清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單單的引用西方的法治理論和說話方式,卻不能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做出相應的變通。還有一層原因是錯誤認識我國司法實踐活動的功能和作用。法律文化要求我們謹慎運用由西方傳入的法律文化評價體制。在運用法律文化評價體制的過程中要結合西方的背景和歷史發展,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法律評價體制。西方的法律評價體制在我國不一定適用。比如傳統的中國法的觀念主要是以“刑”為主,認為法是懲罰人的東西。而在西方人的觀念主要是以權力為主,認為法律是保護自己權利的東西。因此在完善法律評價體制過程中一定要融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形成中國化的適合我國發展法律評價體制。我們要認真研究有一方引進的社會法律評價活動體制,找出與西方國家的不同之處發揮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評價活動體制。我們不能一味地信任西方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任何西方學術都不能代替的。法律評價活動必須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同時文化也在法律評價活動中不斷發展進步。我國文化主要是規范人們的行為,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并且強調了儒家思想,有利于社會成員實現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國法律評價文化不同于西方法律評價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我國傳統文化。只有我們將文化融入到法律評價活動體制中,我國才能形成中國化的法律評價活動體制。
四、法律和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相互關聯
(一)法律和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法律文化圍繞社會公平自由人性化的原則對社會主義和諧的構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開放的,是自由的不斷發展的,并且在歷史中進行了演變和積淀形成了一種有代表價值的意識表達。法律文化就是經過歷史變革強制性實施為了保障社會和諧發展的行為準則或規范。和諧社會是人們的理想社會,他要求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愛護自然。法律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它使人們的法律意識提高,完善法律制度,強化法律力度。法律文化是一種社會存在的氛圍,他調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構建法治社會。法律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手段和目的,并且是提高人們意識,讓人們親身體驗和諧社會。法律文化中的約束使人們在和諧社會中有一種滿足感,并且讓人覺得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二)法律和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的作用
某些社會成員的自私、自大、自卑,嫉妒等反面情緒導致社會的不和諧。人們總是想盡可能多的獲取利益,導致社會秩序受到威脅。而法律文化的強制性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凈化了人們的心靈,規范了人們的行為,增強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構建了公平自由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次是行動上的實踐。時間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法律文化的標準通過實踐來證明。行動的實踐檢驗了法律的合理性。是探索法律是否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工具。法律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使不能變為可能。行動上的實踐把法律文化作為指導思想喚醒人們向往和平自由平等的理想型社會的思想法律文化是我國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融合體,法律文化維護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安全,提高人類的服務水平。法律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護作用。法律文化對不法分子,對不遵守法律的成員的處罰,規范指導社會的生活環境。法律文化系統完善構建和諧社會的機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基礎。
我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有效保護,法律的制定也離不開文化。法律系統作為保障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途徑,維護文化生產和交易的自由。法律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對社會和諧起啟蒙、保障作用。法律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牽制相互強化共同進步發展,共同促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徐愛國.法理念的文化沖突與中國法律的多元屬性.社會科學研究.2014(6).
[2]羅波.在法律與文化之間:對龍脊山場糾紛個案的法人類學考察.云南社會科學.2014(4).
[3]費小兵.法之“道”與法之“理”的由來——探析中國法律的文化根基兼與趙明先生商榷.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4]方文暉.論大學章程的現實意義——基于法律和文化的視角.貴州社會科學.2011(8).
[5]尹華廣.中西法律差異及其文化溯源——《中國文化要義》法律與文化關系思想探析.長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6]馬海波.試論加班文化的法律與文化道德邊界. 經濟研究導刊.2014(33).
[7]楊曉鋒.法律的文化根基——淺析中西法律文化差異的淵源.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