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中規定首次規定終身監禁制度,而本制度的首次適用便引起了學界的眾多討論,本文將以白恩培終身監禁案作為視角,在充分理解我國的終身監禁以及刑法溯及力原則的基礎上,從法律適用和刑罰輕重兩方面探討對本案適用終身監禁制度是否違背我國刑法溯及力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關鍵詞 終身監禁 溯及力 刑罰 法定刑
作者簡介:鄭凱予,南昌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08
2016年10月9日,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曾任云南省委書記、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白恩培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進行了公開宣判,判處白恩培的行為分別構成受賄罪與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決定對其執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在判決作出后,《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終身監禁新規第一次得到適用,白恩培成為我國“終身監禁第一人”。同時,該制度對本案的適用也引發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其中爭議較大的便是對白恩培實施終身監禁是否違反刑法的溯及力問題,對此問題,邱興隆教授認為“此案是經最高院司法解釋而公然違反從舊兼從輕原則的惡劣先例”,而與之持相反態度的是陳興良教授,其認為只要承認終身監禁比死刑立刻執行刑罰要輕,就不違反從舊兼從輕原則,二人在相關網絡平臺上各持己見針鋒相對。①而趙秉志教授則認為本案并不違反從舊兼從輕原則,而對終身監禁的適用不應當僅僅從法定刑的輕重來出發,而要綜合衡量,主張區分情況分別對待,認為應當結合終身監禁新規慎用死刑立即執行的立法本意、貪污受賄定罪量刑標準的立法修改與司法規則調整、貪污受賄案件酌定從寬情節修改為法定從寬情節等方面進行判斷。對三位教授不同的看法,筆者較為贊同邱興隆教授的觀點,認為本案應當是違背刑法的溯及力原則的,下面將對此進行闡述。
一、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本質及我國刑法溯及力的判斷標準
要對本案中的終身監禁與刑法溯及力問題進行分析,首先要對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本質進行分析。我國的終身監禁制度規定于2015年11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貪污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數額特別巨大,并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③,該條也被社會各界冠以“反腐利器”的稱號。首先,從該條文可以看出,我國的終身監禁并不是一種新的刑種,并沒有改變我國主刑的結構,我國的終身監禁制度只是基于死刑緩期執行制度下的一種特殊的刑罰,它的存在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為前提的。其次,我國的終身監禁制度究竟是一種更加嚴厲無期徒刑的特殊執行方式還是一種死刑立即執行的替代措施,筆者認為我國的終身監禁制度應當是一種死刑立即執行的替代措施,根據相關司法解釋,依照修正前的刑法本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但依照修正后刑法判處死緩同時決定終身監禁可以罰當其責的,應當適用終身監禁制度,若依照修正前的刑法判處死刑緩期執行足以罰當其罪的,則不能適用終身監禁,因此,從該司法解釋出發,推測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立法原意應當是將這種終身監禁作為死刑的替代措施,從而減少死刑的適用,進而達到進一步限制死刑適用的目的。
刑法中的禁止法律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則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法律穩定性的體現,在我國,對于刑法溯及力的處理原則是從舊兼從輕原則,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采用的原則,即原則上新法沒有溯及力,但是若新刑法規定的較輕時,可以適用新刑法。只有在新的刑法中對同一行為的處罰規定較輕的時候,才可以適用新的規定,換言之也就是適用有利于行為人,法定刑較輕的法。在我國,對于判斷一個行為在新舊刑法中規定的輕重,主要是從法定刑來出發,可以說這個判斷標準是較為狹窄的,因為對于行為人來說,能夠對其罪行輕重影響的因素不能僅僅憑法定刑規定來判斷,其他情節如自首、坦白等法定或者酌定減輕情節也是可以對刑罰輕重進行影響的。對這些規定的不明確,也使得我國頒布新刑法修正案時對于時間效力、刑法溯及力問題總是出現較多爭議,如《刑法修正案(八)》中限制減刑引發的探討,就現在來看依舊是有所違背刑法溯及力的。
二、我國的終身監禁與刑法溯及力的違背——從“白恩培案”出發
結合上述案情可知,若單從新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來看,白恩培的行為是完全符合終身監禁的條件的。首先,其行為構成受賄罪,符合終身監禁適用的特定對象;其次,白恩培受賄數額高達2.4億人民幣,受賄數額特別巨大,因為其到案后具有一系列的法定、酌定的從寬情節,因此依照規定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又因為給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特別重大的損失,因此判處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但是,出現爭議的問題在于白恩培所犯罪行的時間均為2000年至2013年期間,而《刑法修正案(九)》的實施時間為2015年11月1日,原則上來說其行為應當適用《刑法修正案(九)》頒布之前的刑法,但是審判結果卻是適用了《刑法修正案(九)》,判處其終身監禁,對此支持法院判決的學者的依據是《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時間效力問題的解釋》,“依照修正前的刑法本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但依照修正后刑法判處死緩同時決定終身監禁可以罰當其責的,應當適用終身監禁制度”,也就是認為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白恩培本應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但是根據該司法解釋以及“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可以適用新法《刑法修正案(九)》,并不違背刑法溯及力原則。但是,在筆者看來本案是完全違背刑法溯及力的,下面將從兩點進行詳細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