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故意殺人罪是對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造成嚴重后果的一種暴力犯罪,在司法實踐中也屢見不鮮。所謂“殺人償命”對故意殺人罪的量刑主要是死刑,而當前學術界關于死刑的量刑問題一直爭議不斷,因而本文以林森浩投毒案為例,論述故意殺人罪死刑的量刑問題,以期為更好的保障人權推動司法進步與公正而有所裨益。
關鍵詞 林森浩 投毒案件 故意殺人罪 死刑
作者簡介:史歌,中國保監(jiān)會新疆監(jiān)管局法制處法律事務科科長。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27
故意殺人罪在刑法中是一種較為惡劣的犯罪行為,屬于一種古老的自然犯罪,非法的去剝奪他人的生命權利,進行懲罰的方法主要是死刑。一旦執(zhí)行死刑,具有不可恢復性,因而關于故意殺人罪的死刑量刑問題一直備受人們關注,量刑的最終目的是嚴懲兇手,使得受害者得到法律的公正,得以安息,然后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法官的個人因素、刑事政策、民眾輿論等多方面原因,在司法判決中會有所缺失。因而本文以林森浩投訴案件為例對相關死刑量刑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對我國故意殺人罪死刑的量刑提供借鑒。
一、林森浩投毒案件的案情始末
(一) 林森浩投毒案-案件回顧
林森浩投毒案件一經(jīng)新聞媒體報道成為轟動全國的一樁案件,主要是2013年3月31日復旦大學的林森浩是一名醫(yī)學碩士研究生,在做完試驗后將劇毒化合物(N-二甲基亞硝胺)攜帶至宿舍,并注入宿舍飲水機槽。在4月1日早上,黃洋是同宿舍的舍友,起床后喝水飲用,身體不適進入上海中山醫(yī)院治療,16日搶救無效死亡。4月11日上海警方接到報案迅速成立專案小組進行調查鎖定林森浩為重大嫌疑人并進行刑事拘留,4月25日上海檢方對其批捕。
(二)林森浩投毒案-法院審理
1.一審判決結果:
上海檢察院的意見:林森浩與黃洋雖為舍友,關系不和很久,故意投毒N-二甲基亞硝胺這種劇毒物質,導致黃洋死亡,給黃洋家庭造成嚴重后果。林森浩做為醫(yī)學研究生作案手段殘忍、隱蔽,對社會影響巨大,依據(jù)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符合故意殺人罪的要件,因而希望能夠嚴懲兇手,以安撫黃洋家人的憤怒與悲痛。
林森浩做為被告人辯解:本意上沒想到真正害死黃洋,只是想和黃洋開一個愚人節(jié)的惡作劇,之前黃洋愛耍小聰明,也愛捉弄別人,所以只想借此“以其人之身,還治其人之道”,讓黃洋難堪而已。
黃洋方訴訟代理人意見:林森浩的投毒行為屬于故意殺人罪,影響惡劣,被鋪之后拒不承認自己的罪行,罪案動機持回避態(tài)度,因而就檢察院對其提供的殺人罪的證據(jù)沒有異議,建議法院可以嚴懲林森浩,以體現(xiàn)法律的威嚴。
林森浩的辯方律師意見:林森浩的辯方律師沒有反對起訴書中的指控,但是提出屬于間接故意殺人。林森浩被刑拘的日子中,自己也反省自己的投毒行為,反思悔過,因而,懇請法院對林森浩可以從輕處罰。
上海人民法院的判決結果:經(jīng)過以上被告方與原告方、檢察院等多方的證據(jù),認為林森浩在飲水機投毒屬于故意的行為,由于自己的私憤而殺害一條無辜生命,構成故意殺人罪。并且其作案手段十分的隱晦,隱蔽,因而沒有采納對其從輕處罰的意見,綜合法律規(guī)定,在2014年2月18日法律作出判決,判處林森浩死刑,剝奪其政治權利終身。
2.二審判決結果:
林森浩的投毒案件使得復旦大學一夜之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焦點,高學歷人才因為私憤而殺人,在社會上掀起千層浪。在一審判決相隔一年之后,2014年12月8日,上海高級人民法院決定受理二審,雙方爭辯的觀點在于黃洋的死因及投毒的行為動機。林森浩堅持認為投毒是愚人節(jié)的惡作劇,林森浩代理律師提出黃洋之死另有隱情,死于“爆發(fā)性乙肝”,申請新證人出庭作證。
然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2015年1月8日,開庭二審,并作出判決結果:駁回上訴,維持一審的判決結果,依舊是判決林森浩為死刑。
二、分析林森浩投毒案件量刑的法理
(一)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的含義
直接故意,是指做為行為人對自己所做出某種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心理十分清楚,并且希望能夠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結果;間接故意,是指做為行為人對自己做出的某種行為可能會對社會產(chǎn)生一定的危害,而對這種結果采取放任的心理態(tài)度。
直接故意殺人在主觀上就希望看到出現(xiàn)死亡的結果,客觀上積極進行殺人行為,努力達到死亡的結果。一般直接故意殺人在量刑上會重于間接故意殺人。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的不同在于:首先,認識不同。對于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兩者在認識上有所差異。直接故意殺人是行為人不僅知道自己的行為必然導致受害人死亡,也知道自己的行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結果。間接故意殺人是行為人對危害的結果有不確定的認識,認為自己的行為不一定必然導致行為人的死亡。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明知道自己的行為必然會造成受害人的死亡,就會被認定為直接故意殺人。其次,意志不同。直接故意殺人與間接故意殺人在死亡結果的心態(tài)上是有所區(qū)別的。直接故意殺人中,行為人非常希望自己的行為造成受害者死亡,在堅決的這種心態(tài)下,他會千方百計的創(chuàng)作條件,排除障礙,積極的去運用自己方式剝奪他人的生命。間接故意殺人中,行為人對受害者死亡的結果上是一種放任的心態(tài),不是想盡辦法讓受害者死亡而是一種任務發(fā)展的心態(tài)。
(二) 林森浩投毒案件應該定位間接故意殺人
檢方及黃洋的代理律師一方都認為,林森浩是平時與黃洋關系不和睦,有矛盾,一直耿耿于懷,并最終投毒致黃洋死亡。但是現(xiàn)實了解的情況是,黃洋住院期間與林森浩有所聯(lián)系,兩人的矛盾并不是太深。而且檢方及黃洋的代理律師一方都認為,黃洋考上博士使得林森浩十分嫉妒,怒火中燒進而投毒殺害黃洋。但是經(jīng)過了解,林森浩在前途上是找到一家知名的醫(yī)院就業(yè)也沒有考博的打算,因而嫉妒引發(fā)的血案很難判斷,在列舉證據(jù)的時候也沒明確證據(jù)表明考博和投毒有關聯(lián),屬于一種主觀臆測。因而可以看出兩人的關系沒有惡劣到不共戴天的地步,甚至黃洋住院期間林森浩也曾進行探望,林浩森也一直強調投毒屬于“愚人節(jié)”的小把戲,并沒想到黃洋會死亡,案發(fā)后他沒有及時承認自己的行為,因而可以得出,林森浩并非直接故意殺人,只是對危害結果財務放松的心理,屬于一種間接故意殺人。
此外,林森浩對危害結果的認識上有不確定的表現(xiàn):首先,林森浩在案發(fā)后利用百度搜索關于甲基亞硝胺的知識,關于中毒的瀏覽中對于“致人死亡”等詞匯不是很注意,他自己的理解是黃洋會比較難受,但是應該不至于死亡。其次,黃洋住院期間,林森浩兩次探望黃洋,心理也祈禱不會病情惡化,不會死。在認識上來說,林森浩關于投毒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不是必然要他人死亡的心理。在意志上說,林森浩放任黃洋的死亡,并沒有想盡辦法,一定要剝奪黃洋的生命,而隱瞞毒物的性質,因而可以說林森浩投毒案屬于間接故意殺人。
林森浩與黃洋屬于一種民間糾紛案件,兩人是大學同學又是舍友,人身危險性不是很大,林家也承諾給黃洋家屬相關的賠償,林森浩在監(jiān)獄中也在不斷的悔改,這些情況都可以進行酌定減輕量刑,然而一審死刑立即執(zhí)行讓人難以接受,也使得民間糾紛慎用死刑的法律在此案件中沒有得到適用,由此可知對于民間糾紛死刑案件法律上的良性標準有不完善之處。在本案中社會輿論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大肆的媒體報道會給法官審判無形中造成一定壓力,很容易為不適當?shù)牧啃搪裣路P,甚至加重量刑,再加上一些媒體刻意夸大事實,扭曲性的進行批判,使得司法本身的公正審判受到很大阻力,本案中法官關于林森浩是否直接故意殺人或者間接故意殺人存在疑慮,而間接故意也未能排除死刑立即執(zhí)行,就故意殺人從輕量刑的程度難以達成共識,也出現(xiàn)一些法律的不公正。最終二審后被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三、對林森浩投毒案件給我國故意殺人罪死刑量刑的思考
(一) 完善故意殺人罪死刑量刑的相關立法
首先,故意殺人罪死刑明確的規(guī)定出適用的一般標準。我國死刑適用的標準較為模糊,可操作性不強,在林森浩案件中,法院指出的“罪行及其嚴重”,爭取并非充分,屬于主觀臆斷為主。而“罪行及其嚴重”在死刑適用的一般標準照,界定不太明確,在司法實踐中難以做出準確判定。因而當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嚴重的后果,犯罪性質極為嚴重,并且主觀犯罪惡性極大,才符合死刑使用標準。
其次,“死刑緩期執(zhí)行”與“死刑立即執(zhí)行”明確界定。關于“死刑緩期執(zhí)行”是犯罪行為對社會危害巨大,但主觀惡性不大;主觀惡性極大,客觀上危害??;罪行大,主觀惡性也大,但是民憤??;有一定情節(jié)的可以從輕處理?!八佬塘⒓磮?zhí)行”是罪行及其嚴重,社會危害程度大,社會民眾呼聲高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而定,本案中法官考慮不周而加重量刑。
(二)被告人認罪及悔過的過程適度減刑
通常犯罪人在量刑的時候,如果犯罪人的認罪態(tài)度良好,應該考慮量刑減輕,在司法實踐中實現(xiàn)死刑案件量刑減讓的原因是:一種犯罪人當庭進行認罪,可以看出其人身危險性及主觀惡性?。涣硪环N在法庭中認罪推動審判程序簡化,提高訴訟效率。而林森浩投毒案件中,他的認罪及悔過態(tài)度良好,但是法官并未進行量刑的減讓。因而考察西方國家關于認罪量刑減讓幅度相關經(jīng)驗,應該依據(jù)《量刑指導意見》對認罪從寬量刑處于基準刑10%以下,上升到20%以下。被告人可以自己決定量刑幅度,最高不的超過基準刑的一半,最低在基準刑20%以下。
(三)正確應對民間糾紛案件的量刑
當前我國對于民間糾紛引發(fā)的死刑案件量刑的規(guī)定也是不夠完善,需要司法界重視起來,做好各方面的立法和司法解釋工作,盡快制定出一個明確的民間糾紛引發(fā)死刑案件的量刑適用標準,詳細規(guī)定民間糾紛的法律適用犯罪。也需要考慮到,在量刑時候,民間糾紛引起的案件與其他案件的區(qū)別性,民間糾紛案件中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及人身危險性是較小的,沒有暴力性,案發(fā)后會后悔莫及,在林森浩案件中,由于我國民間糾紛引起的死刑量刑標準不一,使得審判林森浩的時候量刑畸重,尤其死刑立即執(zhí)行缺失法律公正性。
(四)社會輿論對法官量刑影響巨大
媒體輿論在法院審判中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作用,司法公正與新聞輿論良性發(fā)展是我們作為理想的結果。構建和諧健康的輿論監(jiān)督體系對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長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實現(xiàn)社會輿論與司法機構的良性互動,才有助于推進我國司法進程的有序發(fā)展。對于故意殺人案件一經(jīng)媒體報道,反響是激烈的,這就需要法院正確疏導民意,民眾容易被復仇觀念影響容易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因而面對民眾的施壓會給法官做出裁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做為法官應該有良好專業(yè)素質,正確定罪量刑,體現(xiàn)法律的公正性,故意殺人罪的判決更應該考慮周全,證據(jù)確鑿之后做出令人心服口服的判決。
四、結語
生命是可貴的,而對于每個人而言,一生只有僅有一次。而如果被判處死刑之后,就宣告著此人的生命即將終結而走向死亡。通過分析林森浩投毒案件,可以看出我國故意殺人罪的量刑問題有不盡完善之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進司法的公正,真正做到為民造福。
參考文獻:
[1]陳小波.論故意殺人罪的死刑量刑.蘇州大學.2009.
[2]李佳芮.我國故意殺人罪的死刑問題研究.河北大學.2013.
[3]宋佳.故意殺人罪量刑基準研究.煙臺大學.2011.
[4]張靜.我國故意殺人罪死刑量刑的問題研究——以林森浩投毒殺人案為例.河北經(jīng)貿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