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林 石韻 董艷
摘 要 航空業使得大眾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航空運輸中行李遭到損傷甚至丟失的的例子卻屢見不鮮,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行李損傷或者丟失后的責任承擔缺乏詳細規定,引發爭議不斷。本文探討國內航空運輸中行李丟失情況下的法律責任問題,并對我國立法、航空公司服務以及旅客自身的注意事項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航空運輸中行李丟失的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促進民航業的發展。
關鍵詞 航空運輸 行李丟失 賠償 法律責任
基金項目:航空運輸中行李丟失賠償法律問題研究,項目編號為IECAUC2016101。
作者簡介:周海林、石韻、董艷,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28
一、案例介紹
案例1:2015年1月11日,蔡某乘坐北京至重慶的CZ6243號航班。然而不幸的是蔡某到達重慶機場時卻發現自己托運的行李不翼而飛。最后,蔡某找到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協商,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在調查清楚事情的始末以后,以每公斤100元的價格對蔡某的行李進行了賠償。事后,蔡某表示,自己丟失的行李中只是一些簡單的食品和書籍,對于每公斤100元的這個賠付結果,他很滿意。
案例2: 2013年3月4日,劉女士乘坐南方航空CZ3776 從寧波飛往廣州。乘機前,由于被機場的工作人員告知,其手提袋中所攜帶的化妝品液體超過規定的容量,劉女士便將這些化妝品和衣服一起辦理了托運手續。當晚11時,CZ3776航班到達到廣州后,劉女士卻發現自己的行李失蹤了。于是,她找到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商討后續賠償問題時,而該航空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關于托運行李丟失的賠償,只能按照每公斤100元的標準計算。劉女士對此萬分不滿,她表示,自己托運行李中的化妝品為某知名品牌高檔化妝品,衣服是國際品牌,價值4500元,重量卻不到1公斤,按照每公斤100元的價格賠償,她無法接受。
二、我國現行航空運輸托運行李丟失法律責任規制
根據《中國民航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第三十六條的規定,我們可以將旅客的行李分為兩類,一是托運的行李,二是旅客自身攜帶的行李(包括自理行李與隨身攜帶的行李)。托運行李是根據旅客的自愿原則以及相關行李托運的規定,承運人負責保管這部分行李,在與旅客分離的情況下安全按時送達至目的地。通常情況下,托運行李將會同旅客同時到達目的地,但現實生活中,并不缺乏旅客到達目的地后,無法尋找到自己行李的狀況。針對這種現象,旅客通常的做法便是向相應的航空公司進行協商解決,而協商的結果,經常是有喜有憂。上述案例介紹中的案例1和案例2便是有關行李丟失問題處理的兩種典型的處理后果。
根據我國《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第三條的規定,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對旅客托運的行李和對運輸的貨物的賠償責任限額為每公斤人民幣100元。案例1中,由于蔡某托運的行李價值遠低于每公斤100元,因此該項規定能夠保障他的利益,但就案例2中的劉女士而言,其托運的行李價值無法按照重量來計算, “按斤賠償”的標準就顯得明顯不合理。
就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法律規定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承擔責任以“按斤賠償”的標準存在一定局限性。現實生活中,旅客托運的行李可以分為被兩類:一般物品和貴重物品。針對一般物品,每公斤100元的限額賠償尚且未必能保證合理,對于貴重物品更是遠遠不夠。因此,我國針對行李丟失的賠償規定應當予以適當完善,我們認為,根據托運的行李的分類,對“按斤賠償”作出適當變通,能夠更好地適用該項法律問題。
(一)一般物品丟失的規制
一般物品是指除了具有特殊紀念意義和貴重物品外的物品。通常,托運的一般物品丟失后,各航空公司的一貫做法是按照我國國內現行的法律規定,以每公斤100元的限額進行賠償。但我國現行的法規制定于2006年,當時我國的消費水準和現如今明顯有所差距,因此該項規定在適用上必然存在不合理之處。
而國際上,根據《蒙特利爾公約》的規定,一般出現行李丟失的情況,應當按照每名旅客1000特別提款權(約1350美元)的限額進行賠償,并不是以單純地以重量計算。
這國內法與國際法在行李丟失賠償這一問題上的規定相差甚遠,所以選擇不同的法律規制對于旅客來說也有著不同的意義。
(二)特殊物品丟失的規制
特殊物品分為貴重物品和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物品,其價值不能單單以少額的金錢進行衡量。
1.貴重物品:
托運行李中的貴重物品主要分兩種情況,事先聲明保值的貴重物品和未聲明保值的貴重物品。如若是事先聲明保值的貴重物品在托運過程中丟失,則賠償可以按照聲明的保值價格,即就此與航空公司達成的協議要求賠償。但由于聲明價值由旅客自行決定,因此,通常狀況下,如若有證據表明聲明價值高于物品的實際價值時,則按照物品的實際價值來進行賠償。這方面一般不存在太多的爭議。
但現實生活中,旅客托運行李時很少對自己的行李進行行李聲明保值,這種情況下,行李一旦丟失,旅客很有可能會被置于一種不利的地位,很難獲得適當的賠償。
一般來說,在此類訴訟中,旅客經常處于不利地位。首先,旅客需要對自己行李中的貴重物品進行舉證,證明有貴重物品丟失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并且出具相關物品的價值證明;再者,旅客需要將這種損失進行量化;最后,是否可以足額賠償還要考慮航空公司與旅客的過錯責任,以平衡雙方的利益。
2.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在航空托運行李中,還存在著一些價值難以估量的“特殊物品”,如寵物、外交信袋、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等。當這類物品丟失后,旅客的損失不僅是物質方面的,更多的可能是精神損失以及隨之引發的間接損失。
對于這類物品,旅客可以考慮從侵權之訴和合同之訴兩個方面去尋求救濟。有關動物、外交信袋等此類物品的托運,我國《中國民航旅客、行李國際運輸規則》中有詳細的免責規定。根據這些免責規定,旅客托運此類物品發生丟失的情況時,明顯處于不利地位。所以旅客在運用法律手段尋求救濟時,應慎重選擇侵權之訴或是合同之訴。
如若以航空公司違反運輸合同為由提起合同之訴,由于物品的實際價值有限,旅客無法以此尋求到過多的賠償,更是無法要求精神賠償;若以侵權為由,提起訴訟,便可以要求精神賠償,但如此也面臨著幾個問題。第一,對于這一具有精神價值物品的舉證責任分配;第二,對其精神價值的具體量化;第三,法官的自由裁量等,這些都對這類案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就我國目前的實務案例而言,以此尋求精神賠償成功的例子微乎其微。上述情況中,法院除了要考慮旅客的個人損失,也要顧全大局,考慮到民航業的發展,平衡旅客與航空公司之間的利益,以促進兩者的良性平衡。
(三)隨身攜帶行李丟失的法律規制
旅客隨身攜帶的行李是指,在旅客乘坐飛機時,經承運人同意,旅客自行攜帶的,處在自己管理之下的行李。如果這類行李發生丟失,則主要追究保管人的過錯,由保管人負責行李丟失的賠償。一般情況下,保管人便是旅客自身,但也存在例外情況。
案例三: 2016年5月10日,鐘某乘坐廈門至天津的SC4801號航班,在飛機上玩手機,被航班工作人員發現,屢次勸告未果,工作人員將其手機沒收,隨后航班到站,鐘某的手機丟失,遂于該工作人員周旋,要求賠償。
在案例三中,鐘某的手機本是處于自己的保管之下,但由于工作人員將其沒收,即置于該工作人員的保管之下,可以將該工作人員沒收手機的這種情況視為職務行為,所以手機是在承運人的保管之下丟失的,自然由承運人負責賠償。
三、我國相關立法缺陷分析
(一)行李分類沖突且過于粗略
我國《民用航空法》的第一百二十五條將行李分為托運行李和旅客隨身攜帶的物品,而我國的《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第三條將行李分為托運行李、自理行李和隨身攜帶物品,這兩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在行李分類上存在有明顯沖突。同時,我國國內立法簡單地以托運和隨身攜帶將行李進行分類,顯然國語粗略,難以適應現實復雜的情況。
在對托運行李進一步劃分時,我國的《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也只規定了小動物和外交信袋兩種,這與如今行李種類日益多樣化的現實狀況明顯不相適應。
(二)按斤賠償數額過低
我國現行有關航空行李運輸的賠償責任限額的規定主要參照《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該項法規頒布近20年,其中所規定的賠償限額方式并不適應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而2006年由國務院頒布的《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中將“每公斤50元”的賠償標準改為每公斤100元,這種舉措在當時可以稱得上一個小的進步。
當初“每公斤100元”的賠償限額的立法原意是保護我國民航業的起步,促進民航的發展,當今,隨著我國民航業發展,我國航線吞吐量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可以算得上是民航大國,上述法規中這種不區分行李種類,一概而論式的按斤計價的賠償方式已遠不能保障旅客的權益,相反地,還制約了民航業的進步。
(三)聲明保值限額過低
我國法律規定,如果旅客的托運行李,每公斤價值超過人民幣 100 元時,可辦理行李的聲明價值。且我國法律規定,托運行李的聲明價值不能超過行李本身的實際價值,每位旅客的行李聲明價值最高額為8000元 ,也就是說,在行李的實際價值分別低于8000元的情況下,若發生毀損、滅失的,其損失不按一般責任限額進行賠償,而按實際價值賠償。
實際情況下,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很少提醒旅客辦理行李聲明保值,同時,八千元的限額在現今情況下,針對某些貴重物品(如名牌衣服、化妝品等)的價值而言,可以說遠遠不夠。
(四)缺乏對托運行李旅客知情權的保障
雖然國家法律法規中對旅客托運行李的內容及注意事項有相關規定,但是多數承運人并未盡到充分詳細口頭告知的義務。如現金、貴重金屬首飾均屬于法律禁止托運的行李,但現實情況下,仍然有很多旅客將其放在托運行李中,而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工作人員在打開行李箱檢查時看見了,也很少提醒旅客。這種狀況下,一旦發生行李丟失,按照每公斤 100 元人民幣的標準,是遠遠不足以彌補旅客的損失。
《合同法》第 298 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向旅客及時告知有關不能正常運輸的重要事由和安全運輸應當注意的事項。”但該規定并沒有設置相應的保障機制,承運人不履行告知義務無須承擔不利責任。通常情況下,承運人是否旅行告知義務也是從旅客的簽字來判斷,不利于保護旅客的知情權。
五、對我國航空運輸行李丟失的責任制度的完善構想
(一)統一行李分類,細化托運行李
對于我國國內法在行李分類上的沖突問題,可以參照國際上通用的行李分類方式,將行李分為托運行李和非托運行李,并且要注意在國內的法律規章中保持一致,做到分類的統一性。將行李分類統一化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應將托運行李一類進行相對細致的劃分,一方面方便托運時的行李運輸管理,另一方面,便于在行李發生問題后進行對應處理。
對托運行李細致分類時,不應再以運輸方式為標準,我們可以根據行李的價值、運送保護方式等。比如,世界上國內航線運量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達美航空公司,在其《達美航空公司國內運輸總則》中,將特殊托運行李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易碎、易腐和價值昂貴的特殊托運行李,第二類是小動物,第三類是其他特殊托運行李。 這樣細致的分類不僅方便旅客,保障旅客的權益,同時也提高了航空公司的效益,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二)建立統一賠付標準,實現與國際標準接軌
根據 《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1996)規定,旅客的托運行李全部或部分損壞、丟失,賠償金額每公斤不超過人民幣 50 元,盡管在2006 年公布的《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中,這一標準被提升為每公斤 100 元,但其賠償標準和國際賠償標準依然有著顯著的不同。
國際上的賠償標準,主要來源于《蒙特利爾公約》中有關行李損失的責任限額的規定。該公約中的賠償標準,是以每名旅客 1000 特別提款權為限( 1 個特別提款權價值約等于 1.37 美元,它的比價是浮動的)。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將每名旅客的特別提款權提高到了1000個,且該標準每5年還會根據物價水平復審一次,相對而言,這種標準方式更加合理和統一。然而可惜的是,該公約上規定的內容,只適用國際運輸。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運輸與國內運輸竟是兩種不同的標準,對于消費者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因此,需建立統一且合理的賠付標準,盡可能與國際接軌。一方面,立法可以適當地將賠償限額與當時的生活水平、物價等相聯系,讓物價、生活水平指數在賠償限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定期對賠償限額進行評估,使賠償限額合理化,防止現實情況脫節;另一方面,為確保民航業的穩定發展,可以先在一些地區實施國際航班國內航班賠償限額統一試點計劃,觀察這一制度的運行成效,對比旅客滿意度、行李運輸投訴數據等,逐步建立國內運輸與國際運輸的賠償標準統一化。
(三)特別引入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和《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規定,航空承運人對每名旅客托運行李的賠償責任限額為每公斤100元,非托運行李的責任限額為3000元,在賠償責任限額內按照造成的實際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若實際損害超過責任限額的,超過部分不予賠償;如果要獲得更高的賠償,只能在辦理托運的同時辦理航空行李保值聲明或是自行購買為行李購買商業保險。
由此可見,在我國相關的法律中,并沒有規定精神賠償,只是就行李損失做出了限額經濟上的補償。而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的當事人主張精神賠償也極難勝訴。
不管是從立法上還是司法實踐中來看,有關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都面臨著困境。因此,筆者提出兩個建議。
第一,立法上,在我國法定賠償限額較低的情況下,立法者應在法律中對精神賠償予以肯定。但為平衡承運人的利益與旅客利益,可以對精神損害賠償設定限額,使之與現有的賠償限額并存,這樣的制度符合我國現階段民航業的發展。
第二,立法完善之后,司法實踐也應跟上腳步,不能因為在實踐中存在這些旅客舉證困難、精神損失量化難、實踐操作難等困境,就否定行李丟失下的精神損害賠償,法院應充分考慮旅客受到的損害、承運人的責任和主觀意圖等多方面的因素,運用其自由裁量權來考慮是否給予精神損害賠償。
(四)保障旅客對于行李運輸的知情權
首先,有關民航運輸的法律中應當細化規定承運人應當如何保障旅客的知情權。例如旅客購買飛機票時,承運人可以根據旅客的個人信息向旅客郵箱中發送一份詳細的行李托運的規范,或者利用短信等手段提示托運行李的注意事項。在旅客托運行李時,工作人員應盡到充分的口頭告知義務。
其次,民航局可以設立一個航空公司定時匯報機制,類似于對消費者的售后調查。只是更加側重于統計托運行李糾紛的種類、行李糾紛解決情況、解決用時等數據。由民航局對各航空公司處理行李糾紛的能力進行排名,該排名和數據不僅在民航局的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并更新,也會在各大機場候機樓內航班顯示屏和廣告屏上循環公示,這一機制會促使承運人更加重視提高托運行李運輸的服務質量。
最后,民航局加大對承運人的監管力度,使未盡到告知義務的承運人承擔一定責任。當承運人無法證明已經充分履行告知義務的情況下,民航局應當積極作為,給予承運人內部警告通報,多次違反應當取消本航季該航班,收回時刻,行政處罰過程和結果均應公開透明。
注釋:
佚名.旅客托運丟失4500元物品,按重量賠不到100元.火車網-資訊頻道-航空資訊.2013(5).
《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第四十三條規定,承運人應按旅客聲明的價值中超過賠償責任限額部分的價值的 5%。收取聲明價值附加費,而每名旅客的行李聲明價值的最高限額為 8000 元。
高蕓.國內航空托運行李運輸承運人責任制度的研究. 2013(3).
參考文獻:
[1]左登基.航空托運為何屢傷游客心.中國旅游報.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