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是一個講究平等與公開的國家,尤其是在法律上為了顯示公平更是一直主張實行審判公開制度。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審判公開的正式實施一直遇到阻礙,導致審判公開停留在書面文件上。本文主要根據這一現狀介紹了審判公開政策并分析了審判公開政策實施的困難以及克服改善的方法。
關鍵詞 公開 審判 司法形象
作者簡介:馮馳,太原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50
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法律的執行與審判過程中一直在強調對人民實現公正公開,為此我國不僅多次在法律的制定中肯定審判公開原則,甚至由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下發過文件對這一制度進行肯定。我國一直在要求法院進行案件審理時實行公開審判制度,但是由于現實實行中困難重重,讓審判公開一直之停留在書面上,基本在現實中沒有正式實施過。公開審判是我國法院審理案件時做到公正的保證之一,它無法真正落實會對我國司法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審判公開在實行時遇到的困難和改善方案,希望有利于審判公開的正式實施。
一、對于審判公開的理解
所謂的審判公開主要是作用在案件審理方面的一種審理方式。它是指在案件審理時盡量做到像人民公開,如果遇到特殊情況不能實行,那么在最后宣判時也必須對外進行公開。并且對于審判結果也應該進行公開并給出合理的解釋。審判公開制度現在很多國家都有提到,而身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強國之一的中國更是有著明確的律法規定,這是一項重要的、必將成為主流的案件審理方式。
審判公開的實行有以下幾大優勢:可以保證案件審理的公正公開,防止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的事件發生;可以提高公民的維權意識。審判公開制度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但是對于司法機構來說這一政策如果實施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任務。該制度的主要困難體現在法律和社會兩方面。只有將這些問題加以解決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審判公開。
二、審判公開實施的難點
(一)在法律方面公開審判的阻礙
我國的法律法規在不斷的完善當中,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明顯的就是很多在法律執行過程中采用書面裁判的方式。所謂的書面裁判,就是最終裁決者并沒有參與審判的過程,而是根據書面記錄的卷宗進行裁決的方式。在我國審批制度、上下級請示制度中都存在這種裁決方式。這種裁決方式讓群眾只能了解到審判結果,但是對于審判結果的出處與原因并不明晰,會出現一定的質疑之聲,也會減弱人們對案件審理的關注度。
1.審批制度下的書面裁判:
我國的案件審批制度主要是法院的法官或者由法官組成的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具體的審問和處理,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可能會對法官或者合議庭給出的處理建議進行修改。這是由我國的審批制度決定的,我國在法官審理完案件給出初步建議以后,會將建議交給庭長、院長審批,如果其對案件處理結果提出異議,那么可能進行部分修改。但是這種審批制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漏洞。這是一種明顯的書面裁判式審批制度,庭長、院長對案件并沒有進行實際具體的了解,只是通過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了解,而通過書面了解就進行主要修改意見的提出會過于片面,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失誤。該制度明顯違背了審判公開的原則,而且這種方式加大了案件審判時決策者的個人傾向,甚至會因這一制度出現貪污腐敗的現象。但其卻是我國真實應用的審批制度,這種審批制度明顯是公開裁判的阻力之一。庭長審批制度的存在有較為適應現在的較多案件,因為很多地方性的法官在案件審理時會發生失誤現象。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錯判的發生,是對人民利益的負責。
2.上下級法院間的請示制度:
我國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案件請示的現象,也就是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進行請示的制度。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如果遇到有疑難或者不知如何處理的情況,就會上交給上級法院處理,但是上交的只是相關的下級法院審理的卷宗。由于上級法院有更為良好的資源條件,可以更為保證案件處理的相對公平。但是卻存在明顯的不足,上級法院之根據卷宗處理案件,對案件了解并不透徹,這違反了審判公開的原則。實際審理人員并不是群眾所看到的審理人員,造成一種虛假審判公開現象。這種請示制度一定要進行改進,尋找方法可以同公開審判共同相處。
這種上下級法院間的請示制度最為明顯的就是死刑的審判。我國本著為人民負責的原則,死刑必須是有最高法院通過才能執行。但是審理死刑案件的卻不一定為最高人民法院,也極可能是地方法院。但是在死刑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最高法院并沒有任何參與,只是根據地方提交的卷宗來判斷是否同意執行死刑,而審判公開則要求向民眾和媒體公開情況下進行。這種制度如果不改變明顯無法實行審判公開政策。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案件是通過上下級法院請示制度進行審判的,它與審判公開制度相互矛盾。
(二)在社會中審判公開實施的阻礙
在現實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公開審判會由于種種原因而名存實亡,這主要是受到現實情況的限制。社會是一個復雜形的集體,里面的人員參差不齊,這讓審判公開的實施困難重重。如:公民法律素質不高、社會環境引發的情理矛盾等多方面的制約。
1.公民法律素質不高:
我國公民相對于美國來說缺乏維權意識,很多人對法律的了解并不多,這導致公民對審判公開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并不高。很少會有人主動參與到案件的公開審判中來。公民對審判公開關注度的缺失導致即便實施審判公開也無人參與的情況。尤其是比較落后的地區,甚至會發生整個案件審理時只有法官和相關人員到場的現象,這造成審判公開無法實行下去。而且不僅是普通民眾素質不高,審判人員的能力也不足。有許多地方級法院的審判人員僅達到本科甚至不到本科。這些審判人員素質偏低,造成了審判公開的困難。
2.社會環境引發的情理矛盾:
中國是一個講究人情的社會,一直認為發力不外乎人情。但是司法和人情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矛盾關系,司法講求的是法不容情,任何案件都只依據法律辦理。但如果實行審判公開制度,會出現當事人通過公開制造審判壓力,影響審判結果的現象。甚至會出現法官按照法律執行,但是民眾集體抗議判決結果的情況發生。而該情況是違背了公平的原則的,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司法上的混亂。并在審判過程中由于公民個人的素質、教育、觀念等不同,會對審判結果進行質疑,如果因此進行再次審判,則加大了司法機關的工作量與工作難度。加之眾人觀點不同,讓司法人員無法進行下去。這也是目前無法實行審判公開的原因。
三、克服審判公開的問題的方式
(一)在司法方面的克服方式
提高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讓審判人員有能力進行獨立審判。這有益于對司法制度進行改進,不管是審批制度還是上下級請示制度實際都是由于審判人員素質不高而產生的制度。如果要想實行審判公開、杜絕這種審判結果由非審案人員裁定的現象,那么必須提高審判人員的整體素質。只有提高了審判人員的素質,才能打破這種現象。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有更有利案件在裁決時的公正公開,也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這是我國司法機構發展的必然趨勢。司法人員的整體素質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
1.制定嚴格的司法入門考核制度,加大對進入司法機關人員的考察力度,保證未來的執法人員專業素養。
2.對審判人員進行定期審核考試,安排專業的培訓,進行一些疑難案件的講解,提高在職審判人員的專業素質。
3.進行民眾監督審判人員的機構,對審判實行透明化,從而防止審判人員受個人意志的影響,出現不公平現象。
對宣判制度進行改革。現在的審判公民對審判只知道一個結果,但對審判結果產生的依據并不明晰。而審判公開則要求公民對審判結果有質疑權,對于并不了解法律法規的民眾很難對審判結果提出質疑。這要求宣判過程的公開與結果的透明化,只有這樣前后結合公民才能徹底的參與到審判過程中去,實行真正的審判公開。可以通過在網上對審判依據與過程進行全部公開、通過與媒體合作進行案件講述等方式。并且在宣判時在判決書中說明理由,特別是被告者或者訴訟法有質疑的部分進行明確解答。
對于死刑等嚴重的刑罰審判,可以有最高法院進行再次審判或者邀請其工作人員進行旁聽。并且在判決過程中可以邀請一些具有較高法律素養的人參與其中,防止出現錯判情況,并對死刑判決原因一定要進行公證公開,讓這類情節較重的案件做到絕對的審判公開。
(二)在社會方面的克服方式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讓公民積極參與到案件審批過程中去,通過媒體等方式提高公民對案件的關注度。審判公開無法實行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公民法律素質不高引起的,只有讓公民關注司法,才能促進審判公開的實施。公民參與到公開審判中,有利于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有利于保證案件的公平,有利于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可以通過和媒體等合作的方式,以比較通俗易懂的講解讓公民加深對法律的了解。尤其是一些比較偏遠的地區更要加強法律的宣傳,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讓其在審判公開中學會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利用互聯網建立網絡討論平臺,實行投票與辯論的方式,盡量做到情與法的平衡,但應注意監管機制的設立,防止暗箱操作行為的發生。之所以提出這種建議是由于中國畢竟是一個情與法相融合的社會,要實行審判公開不可能完全不考慮人情。設立一個網絡平臺,讓大家在網上可以對案件進行討論,然后從中尋找一個平衡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審判公正政策的實施,也有利于法律與維權意識的推廣。但是這種方式容易發生暗箱操作的情況,所以需要進行嚴格的監管,防止這類情況的發生。
改善人民法院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地方法院設施簡單,可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利用錄音錄像的方式將案件審理過程記錄下來,這樣在遇到疑難案件或者重大案件時,也可以通過上交錄像錄音的方式,讓沒有參與的上級法官通過該方式對案件進行了解。這樣可以讓案件更為公正公開。
審判公開雖然遇到了重重的困難,但審判公開已經形成了必然之勢。審判公開制度的實行有利于法律在群眾中的推廣、司法行為的公平公正、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現在審判公開的實施還有些困難,希望通過多方共同的努力可以讓其早日實施。
參考文獻:
[1]譚世貴.論審判公開的障礙及其克服——以刑事審判為視角.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9(1).
[2]魏勝強.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見——關于我國審判方式的思考.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