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諫官諫議制度是中國古代行政監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職責是勸諫帝皇之過失,是一種下對上的監督方式。其發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晉南北朝,到了唐代日臻完善。唐代諫官制度的完善和成熟,不僅對唐王朝的興盛繁榮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為現代行政監督機制的完善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 諫官 諫議途徑 權力監督
作者簡介:劉镕瑜,鄭州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69
從權力分析的角度看,監督或監察的實質就是權力控制的主要手段。 權力控制的出現,究其根本在于權力的所有者和行使者之間的分離。為了保證國家權力運行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權力所有者的利益,“就需要通過分散國家權力行使者的權能并在分別掌握這些權能的不同機關之間建立一定的監督和平衡關系”。 所以,權力監督就擁有了必要和可能。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分為兩種,一是御史監察,二是諫官諫議。諫官制度作為中國古代行政監察制度之一,主要表現為一種下對上的匡正。唐代諫官制度的成熟和完善不僅給唐朝“貞觀之治”等盛世局面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對完善現代行政監督體制也有重要啟示。
一、諫官制度的源起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歷經先秦監察法制的萌芽,秦漢監察法制的成形,魏晉南北朝監察法制的過渡,至隋唐時期監察法制已經出現了成熟的樣態,由原始社會的監督系統細化形成了四種監察方式:一是天監,即通過氣候的變化加以神明的色彩,作為對君主的監督手段;二是地監,即是民間輿論的監督;三是皇監,即君主專制下皇權對于百官的監察;四是言監,即為臣屬對君主的言諫,亦是諫官制度的實質。對君主的諫議式監督,真正得到肯定與發展應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諫官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為納諫活動的制度化和進諫官員的專門化,就前者而言,各國國君紛紛建立朝議制度來聽取臣下的諫議;對于后者,根據楚國左史倚相的說法,衛國武公在位時就曾設立了各種諫官,以行勸導規諫之權,即所謂“在輿有旅賁之規,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朦不失誦,以訓御之……” 這里的旅賁、眾官、師保、近侍、瞽、史等人員就是專門或非專門的進諫官員。
諫官制度經歷著從秦漢到隋唐逐步完善的過程,然自古“納諫興,拒諫亡”,隋煬帝統治時期,昏暴拒諫,導致階級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國破身亡。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充分發揮諫官的作用,促進了唐朝時期的政治清明,更迎來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代諫官制度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組織機構更為完善,諫議途徑更為多樣,諫諍的范圍更為廣泛,諫官位卑而權重等特點。
二、唐朝諫官制度的組織結構
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大體分為御史監察和言諫監察兩大部分。御史監察著眼于糾察百官違失,是自上而下的監督,而言諫監察則是通過諫官對帝皇之失的糾偏補過實現下對上的匡正。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諫官制度作為一種限制君權,匡扶國政的重要途徑,其存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諫官之職古來有之,發展至唐朝已趨于成熟,形成完備的諫官體系。唐朝的諫官分別隸屬中書、門下兩省,主要有散騎常待、諫議大夫、給事中、補闕、拾遺、起居郎等。
1.散騎常待。唐承隋制,設散騎常侍,主要職責是侍奉皇帝左右,規諫諷諭,以備皇帝顧問,主要由罷政大臣和朝廷元老擔任,也是品秩最高的諫官。在唐以前散騎常待多為散官,至貞觀十七年,首次將散騎常待設為正式的官職。顯慶二年,將散騎常待分為左散騎常待和右散騎常待,分別隸屬于門下省和中書省。雖然散騎常待是品秩最高的諫官,卻常有人浮于事,不盡諫議職責的情況發生。
2.諫議大夫。諫議大夫是中書、門下兩省的重要諫官。秦始設諫議大夫,隋煬帝時廢止,唐武德四年復置諫議大夫四員,正五品上。后其品秩被升為正四品下,人數也增至八人,并分左右,分屬門下省、中書省。諫議大夫的主要職責是“掌侍從贊相,規諫諷諭”。唐代許多著名的諫臣如魏征、王珪都曾任過此職。
3.給事中。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給事中一般由四人組成,品階為正五品以上,是門下省參與決策的重要職官,主要職掌封駁,即將皇帝所下的不恰當的詔令封還,駁正臣子奏折中失當的部分。不僅如此,給事中還有權涂改詔書上不當的內容,然后“奏還”,謂之“涂歸”。某種程度而言,給事中有集諫官、法官于一身的特點,給事中在唐代言諫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小覷,唐朝給予給事中廣泛的封駁的權利,在中國歷代監察史上也是少有的。
4.補闕、拾遺。武則天統治時期首次創置補闕、拾遺。垂拱元年,武則天敕令:“置左右補闕各二員,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各二員,從八品上。” 所謂“補闕”是指幫助框補君王的缺失,彌補缺漏。所謂“拾遺”就是及時提醒皇帝所遺漏的事。故補闕和拾遺的主要職能是“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其所起的作用是“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病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 。
5.起居郎。唐貞觀年間置于門下省,人員兩人,從六品上品秩。主要通過記錄皇帝的言行和政務得失對皇帝進行監督和制約。因起居郎最初為史官,而史官的特點就是剛正不阿,善惡必書,不得有所偏隱的如實記錄,故而對君主有警示、勸誡作用,是一種筆諫之權。
三、唐朝諫官諫君的途徑和職能
中書、門下兩省諫官可通過各種途徑諫君,其主要途徑有:
充任知匭使。武則天時,“欲通知天下事”,《新唐書·職官志》記載:“武后垂拱二年,有魚保宗者,上書請置匭以受四方之書,乃鑄銅匭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以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使,知匭事”。唐朝設置銅匭試圖將天下人才盡入彀中,這項新的政策的推行,不僅擴充了“言路”,也使得民間的輿情更加便捷的傳入統治者的耳中。知匭使的建置對于唐朝豢養政治開明的風氣和鞏固封建統治的至上地位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諫官上朝議事權。唐太宗曾有令:“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 唐太宗很重視諫官的諫言,諫官“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 該制度一直延續到唐末未改。據《唐會要》記載,穆宗時,吐蕃寇邊,穆宗宴樂畋游如故。值此緊要之時,眾諫官力諫節省出宴樂畋游的用度,用以屯糧養兵,資助前方戰事,最終穆宗不得不從諫如流。
起居由諫官掌。唐朝初年,唐太宗設置起居郎,“每仗下,議政事,起居郎一人執筆記錄于前。史官隨之。” 起居郎朝中記錄,事無巨細,國史中善惡以其為證。韋安石曾言:“世人不知史官權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宮兼制生死,古之圣君賢臣所以畏懼者也。” 諫官任起居郎,錄朝政、編正史,如警鐘長鳴,不僅對當權者以規諫,也對后來者執明燈。
諫官主掌封駁。將封駁之權給予諫官,設置給事中用以審查百司奏抄。既能駁正上遞的違失奏章,又能對百官進行監察。封駁交給給事中的益處在于有選擇的上遞奏章降低了當權者的工作量,也有效的避免奸佞饞臣的邪言妄語。
唐朝諫官的機構設置簡便有效,諫官雖然品軼低微,但權力范圍頗大,諫言的方式不拘一格,上至軍國大事,下及王族事宜,都在諫諍之列。由于諫諍之風盛行,對當權者的監督作用不浮于表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諫官諫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來者爭相效仿,使得諫官制度在唐朝獲得了長遠的發展,進而優化了唐朝統治者的決策,推動了整個王朝的發展。
四、唐代諫官制度的特點
1.鼓勵言諫。唐朝大興言諫,并通過不斷發布詔敕鼓勵諫官直言進諫。追求政治的長效相對穩定的心態,是封建君主明白任賢納諫、務本愛民、節欲去奢的重要性,從而制造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使得諫官諫君的言路通暢。
2.保證諫官獨立言諫和定期言諫。為了督勵諫官盡職任事,諫官上封事均有法定的期限與程序,而且諫官獨立諫諍,“不須令宰相先知”。此外,若偶有臨時發生事件,諫官也可以隨時進諫。
3.諫官不履行言諫職責時,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如太宗曾說:“比來惟覺阿旨順情,惟惟相尚,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有道理?……自今以后,詔敕疑有不穩,必須執之。”
五、唐代諫官制度對現代行政監督的啟示
(一)建立健全行政監督機制
唐朝諫官制度之所以能夠行之有效,在于其精簡的和人員機構設置,避免了行政機關的冗雜和權責分散。其穩定的架構、明確的職責及分工合作的有效銜接為監督百官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今社會的復雜和對于效率的追求要求我們切實提升行政監督效能,建立健全高效的行政工作監督機構設置,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
(二)提升推行行政監督意識
諫官制度能夠在唐代存在并發展,與唐朝統治者密不可分,開明的統治者為諫官制度的運行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故對于當代政府部門的領導者應當樹立“從諫如流”、“虛懷納諫”的意識,重視行政監督,支持監督機構的職權獨立,不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干擾行政監督人員的工作。同時,要保持自身的客觀中立,不以任何個人感情的色彩加以主觀判斷,突破輿論的阻力,切實有效推行行政監督。
(三)加強行政監督人員的個人建設
如果說唐朝的開明政治促進了諫官制度的蓬勃發展,那么唐朝踴躍不斷的優秀諫官則充實了這個過程。“徒善不足以自立,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優良的法律都需要有優秀的人來執行,才能真正保證法的權威和實施,所以現代的行政監督人員也要有良好的個人建設。不僅僅有著一心為公的職業追求,還要有不怕吃苦、勇于承擔,更敢于與惡勢力作斗爭的勇氣,正如唐朝的魏征一般,敢于死諫,融入整個行政監督機構,促進行政監督的清澈如許。
總之,唐朝諫官制度的成功是眾多力量合力的結果,是作為封建王權的上層建筑鼓勵與支持創造出的影響深遠的行政制度。時至今日的我們已經擺脫封建專制的桎梏走向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道路,行政監督機制更應在依法監督的前提下綻放出其應有的光彩。限制行政權力并將其規制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加強現代行政監督的法治化建設將是促進行政權力高效便民的有力措施。唐太宗有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應當通過對唐朝諫官制度的剖析,為當代行政監督制度建設乃至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視角,這即是研究唐朝諫官制度的意義。
注釋:
彭勃、龔飛.中國監察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童之偉.法權與憲政.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國語》卷17《楚語上》.
《舊唐書》卷42《職官一》.
《新唐書》(卷四七)·《百官二》.
《舊唐書》(卷一六六)·《白居易傳》.
《鑒通》卷一百九十二 太宗貞觀元年.
《貞觀政要》卷二《求諫》.
《新唐書·百官志》.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朱敬則傳》.
《唐會要》卷54《省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