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的快速轉型階段,因環境問題而產生的環境糾紛、環境抗爭逐漸增加。中國的環境抗爭運動在經歷了沉默之后逐漸開始走向抗爭。我國的制度變遷中,日漸寬松的政治體制為環保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政治機會。我國行政體系的碎片化以及中央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為環保組織及其環保運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空間及其引導。環保組織的迅速增加為環保運動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和社會網絡基礎,隨著社會輿論的多元化,在媒體逐漸自由開放的條件下,社會輿論對環保問題的建構,進一步推動了環保運動發生和發展。
關鍵詞 環境運動 環保組織 社會轉型
作者簡介:牛婷婷,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73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進入了轉型階段。一系列新的制度、結構和價值觀的建立對我國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環保組織和運動的發展也深受社會結構轉型和體制改革的影響。本文主要想探討的是中國的環保運動是如何隨著體制改革而發展的?促使其發展的政治和社會因素又有哪些并探討其影響機制。
一、問題背景
建國之后,中國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四個綱領。從1953年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和能源,逐漸形成了一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資源浪費的發展模式。1958年,全國開始“大躍進”,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70年代,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問題得到顯現,并且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環境糾紛、環境抗爭與日劇增。根據學者統計的全國環境信訪數據顯示,1995到2006年間,信訪數量增加了10倍之多。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的報告,在截止2005年的十年間,全國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上升11.6倍,年平均遞增28.8%。 由此可見,隨著環境污染引起的糾紛以及群體性之間的增加,中國逐漸進入環保運動的多發期。
二、 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概述
(一)環境運動的概念
童志鋒認為環境運動是由民間倡導參與的與利益相對方存在觀念或行為沖突的一種集體行動,其目標是表達行動或促進社會變遷。 也就表明環保運動包含以下幾個條件:由民間(包括NGO、媒體、民間群體等)倡導組織;是集體運動;與利益相對方存在觀念或行為上的沖突;目標是實現利益表達,促進社會變遷。
(二)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狀況
在中國,環保運動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環保主義思潮的興起、環保運動的發展與環保運動的轉型。
1.環保主義思潮興起: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一批作家、學者和個人著書立說,來揭示中國環境破壞的狀況,徐剛的《伐木者,醒來!》在當時轟動了全國,改變了人們對森林和自然地看法,顛覆了傳統觀念。唐錫陽,創辦了《大自然》雜志,并開展大學生環保綠色營,每年一屆,其中的很多成員在目前成為中國環保運動的中堅力量。這些學者掀起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波環保思潮。
2.環保運動的發展(1994-2002):
根據“中國環保聯合會”調查,1991年遼寧省盤錦市黑嘴鷗保護協會是最早注冊的一家草根NGO。由于”自然之友”組織在全國的影響力大多數人把“自然之友”的成立當做環保運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創始人都是受人尊敬的知識分子。“自然之友”成立之后發動了很多環保運動,如通過政協向政府提交多個建議和議案,包括“天然林砍伐、自然資源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城市野生動物市場管理、首鋼搬遷、治山和治水方針等方面。 在1996年北京地區成立了兩家環境非政府組織,北京地球村環境中心和綠家園志愿者。自然之友關注的重點是邊遠地區的環境問題,地球村的關注點更偏重于城市社區,自然之友是環境保護社團中的領導者,“地球村”在垃圾分類與回收、生活環保等方面最具影響力。與上述兩者相比,“綠家園”則是一個相對比較松散的社團組織,社團中沒有正式的工作人員,基本靠志愿者招募來開展活動。在全國性ENGO組織“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等組織的帶動下,地方性的環境組織也開始建立并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例如重慶的環境保護聯合會、湖北的“綠色漢江”、安徽的“綠滿江淮”、河北的“綠色之音”、云南的“大眾流域“等組織。各類社團環保組織在其所在地的環保運動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環保運動的轉型:
自2003年以來的重大的環保事件的發生使得環保組織逐漸走入公眾視野。如在保護四川都江堰大壩、反對怒江建設大壩、26度空調節能運動、北京動物園搬遷、質疑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等一系列環保運動中,環保組織聯合行動并借助媒體,試圖影響政府決策。這標志著環保運動的轉變 ,即環保組織開始聯合,環保力量由分散開始走向聚合。環保組織開始利用社會資源進行環保運動,媒體、互聯網在環保運動中發揮了日漸重要的作用。
三、環境運動發展的政治基礎
中國環保運動作為社會運動的形式,政治機會對其興起和發展有較強的影響。政治機會不僅僅是指客觀的國家的政治結構,也有主觀層面上的象征性的政治機會。
(一)國家政治系統的開放為環保組織的興起提供了機遇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了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國家對其社會成員進行嚴格的控制,公民的自由表達權利受到限制,同時,國家對政治組織也實施了嚴格控制。孫立平將這種社會現象稱之為“總體性”社會,即“社會政治中心、意識形態中心、經濟中心重合為一、國家與社會合為一體,以及資源權力高度集中”。 這也是最初的環保團體主要是由政府自上而下進行組織的,以服務政府為宗旨,滿足政府的各種需求的原因。相應的政府也會為環保組織提供各種財力、物力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的環保社團,及其組織形式、開展活動的渠道等都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大部分環保運動都是以政府為中心開展的,并且需要助政府力量和行政渠道來運行。這就導致環保組織在面對群眾和發動群眾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和不足。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身份體系弱化,結構的彈性增強;其次是資源配置方式發生轉變,體制外的力量逐漸增強;再者國家與社會逐步分離,價值觀念也逐漸多樣化。 具體說來,國家與社會關系呈現出以下的特點:
第一,國家控制的力量逐漸削弱,控制范圍逐漸減少。對公眾生活和社會文化的干預也在減小。
第二,在仍然需要控制的領域,國家控制方式也由原來的直接控制轉向了間接控制。
第三,國家控制手段逐漸規范。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在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框架下,對環境社會組織的功能以及政策監管方面進一步開放與規范化。例如,2012年北京、廣州分別廢除了對社會組織的原來的“雙管”制度,社會組織可以向民政部門直接申請成立。
政治體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環保組織,19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中環保組織的快速發展,環保運動由政府主導開始向自治轉變,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性使得環保組織可以充分借助社會力量推動環保運動的發展。
(二)國家行政體系碎片化
在我國的行政體系下,各級政府部門之間往往是“分裂的”這就導致了不同的政府部門在處理環保問題的過程中行為不一致。地方環保部門雖隸屬于中央環保部,但環保部的主張和相關政策并未能完全貫徹到具體地方中,因為地方環保部門在人財物方面對地方政府形成了高度的依賴性,而一些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維依然存在,在治理污染過程中,企業的排污費逐漸成為地方政府部門財政收入的來源之一。政府和企業的相互依賴關系,使得相關環保政府部門成為了排污企業的保護傘,無法正常發揮其監管作用。這種碎片化的行政體系就為環保組織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政治機遇。
(三)象征性政治機會增大
首先,中央政府對社會組織控制的減弱,在一定程度上為環保組織的成立減少了障礙,為環保組織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國家對環保的重視以及頒布的多項環保法律法規使得環保組織感知到環保運動的必要性以及正確性。
四、中國環境運動的特點
中國的環境運動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對抗性、生存性、復雜性。
與國外的環境運動相比,中國環境運動主要表現為環境抗爭,很少采用示威、游行等方式。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強政府、弱社會的特征使得政府在權衡弱勢群體的抗議、投訴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時,采取了對多民眾的不滿和投訴置之不理的態度。在中國政經一體的格局下,使得政府與企業形成了“利益同謀”。面對政府部門的消極無為甚至壓制打擊,環境受害者已經不再相信政府,將自己的隱性的環境抗爭轉變為顯性的對立性的抗爭行為。
生存性主要表現在環境在遭受污染之后大多數底層人民會選擇保持沉默,直到環境污觸犯了自己的生存底線,才會站出來反抗。陳濤認為環境抗爭的發生與發展具有規律性,一般都有較長的發酵和醞釀期,中國底層社會的忍耐性較強,環境抗爭一般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發生的 。中國的社會文化也是導致環境運動特點的主要原因,在費孝通看來,中國的差序格的結構和功能決定了中國人以“私”為中心的行為邏輯。
復雜性主要表現在環境抗爭目的的復雜性,不單單是為了保護環境,還包括利益訴求。主要是指向污染企業所求受污染賠償。
五、環境運動的社會基礎
在我國,隨著國家社會關系的轉型,社會組織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并且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本文主要從社會組織多元化以及社會輿論多元化這兩個方面,對中國環境運動的社會基礎進行闡釋。
(一)民間環保組織的迅速增加為環保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和關系網絡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環保運動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中,每年成立的環保組織不斷增長,1994年共有5家環保組織,在2002年已經增加至73家。隨著環保組織在數量上的不斷增加,其影響力也逐漸增強。近年里,環保組織介入多次環境實踐中,成為環境公眾事件的主要推動者和主導力量。如,自然之友參與并主導圓明園防滲工程評議、質疑和批評西南水電無序開發。
環保組織在為環境運動提供組織基礎和網絡資源時,其組織本身所創辦的各種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環保運動的發展。例如,環保組織通過講座、論壇等方式對環保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對環境問題的揭露并通過利用社會資源、網絡媒體對政府形成一定的壓力,進而影響社會決策。
(二)社會輿論的多元化。媒體的日漸開放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環境運動
在19世紀80年代,中國的新聞媒體收到了嚴格的政治控制,對于報道內容和報道的形式缺乏一定的自主空間。新聞媒體等的報道完全是政治化的,完全以政府為服務對象,報道內容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一般來說,即便是發生了突發性群體事件,新聞媒體一般不會過多的涉入其中,即使有報道也是更著重強調事件的負面性質以及政府對群體事件回應的正面性。
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后期,政府逐漸放松了對媒體的控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也逐步的市場化,這就導致了媒體對于報道形式和內容的自主性逐漸增強。在政府放松管控的背景之下,媒體對于環境污染和農民抗爭的報道也開始增多。雖然在《半月談》、《南方周末》、《民主與法制》等一些官方媒體上,也逐漸出現了些關于環境抗爭的報道,但基本不會涉及到抗爭的具體過程,更多的是分析抗爭產生的原因。
進入21世紀之后媒體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間,因此對于環境污染和環境抗爭等時間的報道也逐漸增多,報道的內容也更加全面。更多的環保人士意識到媒體對于開展環保運動加強環保宣傳的重要性,逐漸加強了與媒體的合作,開始向媒體投訴,希望通過媒體的輿論導向以及議題建構,能夠推動環保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環保運動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對于新話題的報道更有利于媒體的生存發展,因此對于環保組織及其動態的報道也加強了關注。
不管是對民間環保組織還是對環保運動本身,與媒體的互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首先,媒體對環保問題的報道,其話題性和政治安全性都有利于媒體的生存發展。
此外,通過媒體對環境問題的專業性的建構,及其對社會輿論的指導能力都可以為環保運動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社會支持。
再次,相關的新聞報道也有利于環保組織合法性的建立。雖然對于社會組織的管理機制在不斷地完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民間環保組織都沒有進行正式的注冊登記,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聞媒體的相關報道有助于為民間環保組織獲取一定的社會合法性。
六、結論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環境運動也開始出現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如怒江反壩運動、廈門PX事件等。本文主要從環保運動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的變遷兩方面來看中國環保運動的發展。
(一)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政治體制的改革
日漸寬松的政治系統為環保組織的產生提供了政治機會。改革開放前政府對社會高度控制,環保運動以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進行,環保運動以服務政府工作為中心。改革開放后國家對社會控制的減弱以及社會資源流動性的增加,使得環保組織等社會組織開始產生并得以發展壯大。
國家對社會控制的減弱使得社會組織成立的可能性增加;中央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為環保組織及其環保運動提供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引導。
(二)在中國環境運動的發展中,環保組織快速增加為環保運動提供了一定的組織基礎和網絡資源
同時環保組織進行的環保知識的宣傳、普及的活動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也進一步推進了環境運動。隨著國家對媒體控制力的減弱,社會輿論趨向多元化、自由化。媒體對通過對環保運動等議題的建構,可以為環保運動進行輿論宣傳提供社會支持。
雖然中國社會的轉型為環保組織和運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但是,近些年來環保運動的發展逐漸令人堪憂,由于環保積極分子對“環境運動”有著過度的政治恐懼和誤解,迫于政治生存壓力和規避風險,在采取行動時較為保守。采取的手段也比較溫和,更多的側重于對政府的游說和環保宣傳上。 一些環保組織在近期的環境抗爭運動中采取了一種觀望,回避的態度。目前環保社團的發展并未能夠正確的引領中國的環保運動,也并未對目前所出現的政治機會和社會結構做出正確地解讀,想要取得環保成就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調整。
注釋:
童志峰.歷程與特點:社會轉型期下的環境抗爭研究.甘肅理論學刊.2008(6).85-90.
張玉林.中國的環境運動.綠葉.2009(11).24-29.
童志鋒.歷程與特點:快速轉型期下的中國環保運動.理論月刊.2009(3).144-147.
金嘉滿.環保社團與公眾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編.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6.
鄭杭生、洪大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主要內涵.社會學研究.1996(1).58-63.
陳濤.中國的環境抗爭:一項文獻研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33-43+90.
郇慶治.“政治機會結構”視角下的中國環境運動及其戰略選擇.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28-35.
參考文獻:
[1]崔鳳、邵麗.中國的環境運動:中西比較.綠葉.2008(6).
[2]洪大用.轉變與延續:中國民間環保團體的轉型.管理世界.2001(6).
[3]郇慶治.環境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以自然之友為例.江海學刊.2008(2).
[4]郇慶治.發展的“綠化”:中國環境政治的時代主題.南風窗.2012(2).
[5]王芳.轉型加速期中國的環境風險及其社會應對.河北學刊.2012(6).
[6]洪大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與環境問題——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東南學術.2000(5).
[7]洪大用.試論環境問題及其社會學的闡釋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5).
[8]熊易寒.環保教育、環境運動與國家戰略.綠葉.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