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永
(旺蒼縣水務局,四川 旺蒼 628200)
旺蒼縣水土保持實踐
楊 永
(旺蒼縣水務局,四川 旺蒼 628200)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旺蒼縣
在近年來的水土保持實踐中,旺蒼縣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一套工作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做法有:堅持將水土保持規劃與農業富民、工業興縣、鄉村治理等規劃相結合,將水土保持項目實施與資源開發相結合、與環境改善相結合;在項目實施中,推動水土保持投資從以政府投入為主向整合投入轉變、向多元投入轉變、向社會投入轉變;明確土地富裕區、水資源充裕區、水土富足區的發展方向;強化政策指引、資金激勵、典型帶動三項激勵措施;健全宣傳發動、定期督辦、考核考評三項保障機制,確保工作實效。
近年來,旺蒼縣始終堅持把搞好水土保持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筑實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康養區的重要路徑,實現了保水固土、增綠增效、產業富民“三贏”。截至目前,全縣改土興林5 720 hm2,保土增糧1.23萬t,治水興產720 hm2,保水還綠373.33 hm2,森林覆蓋率達57.36%,通過水土保持實現經濟價值7.6億元。
水土保持是一項需要集聚綜合要素、整合系統規劃、多部門協同聯動才能干好的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工作。實踐中,旺蒼始終堅持規劃引領,一盤棋統籌,整體聯動推進。一是堅持將水土保持規劃與多項其他規劃相結合。堅持把水土保持規劃與農業富民、工業興縣、鄉村治理、生態綠化、幸福美麗新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等規劃相結合,出臺了《旺蒼縣2015—2030年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全面實現了“多規”融合、統籌精準、布局優化。二是堅持將水土保持項目實施與資源開發相結合。把水土保持與興林造林發展經濟林木、林下立體經濟相結合,依托青山綠水發展生態休閑游、健康頤養體驗游等,2013年以來建成核桃、茶樹等經濟林8 200 hm2,發展林下特色種養2 573 hm2,建成生態鄉村旅游示范片3個、旅游扶貧新村12個、鄉村旅游示范村22個。三是堅持將水土保持項目實施與環境改善相結合。在水土流失治理區域,建立2~3個水土保持示范點,輻射帶動周邊農業經營主體、集體經濟組織、貧困農戶發展核桃、銀杏、翡翠李、茶樹等經濟林木,鼓勵養殖經營業主、農戶發展飼草、豆類等增收作物,建成8個大型經濟林木基地、500個667 m2以上的戶辦小庭園。2016年,全縣在水土流失治理區域新種植經濟林木100萬株和各種飼草、豆類經濟作物等300 hm2。
搞好水土保持,關鍵在投入,重點在整合,要充分發揮項目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用活水土保持項目資金,實現多元化、多主體、多層次投入,確保水土保持項目效益最大化。一是推動水土保持投入以政府為主向整合投入轉變。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集聚功能,全面整合產業發展、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相似、功效相近的涉農項目資金1.8億元,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0 km2,營造水土保持林640 hm2,水資源涵養量提高275.88萬m3,土壤侵蝕總量減少23.6萬t。二是推動向多元投入轉變。依托水土保持項目,先后在東河、嘉川、高陽、雙匯、普濟等10多個鄉鎮,培育或引進開發型核桃專業合作社、生態漁業養殖協會等農業經營主體150余家,帶動項目區貧困村、貧困戶以林權股份入社、撂荒土地折股入社等方式,增加對水土保持項目投入,2016年項目區農業經營主體累計投入水土保持資金4 600萬元,有效放大了資金功效。三是推動向社會投入轉變。堅持以財政投入為導向,把項目區的撂荒土地、低效林地等資源,通過出租、轉包、承包等方式,規模連片流轉給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用于發展脫貧致富產業,既解決了水土流失治理資金不足問題,又實現了產業富民。2016年僅38家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就投入治理資金2 800余萬元。
堅持以水土流失治理為基礎,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高效利用當地資源,有針對性地發展脫貧致富產業。一是在土地富裕區,大力實施土地改造、土地治理工程,重點發展優質糧油、有機蔬菜、茶、核桃等產業,把荒山、荒地、低效林地變成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地”。九龍鎮大竹村村民張明全承包連片荒地、低效林地30多hm2,發展核桃種植,并在核桃林下種植中藥材28 hm2,僅中藥材年收入就達6.3萬元,2016年張明全組織周邊30多戶農戶成立核桃種植合作社,當年社員人均增收4 550元。僅2016年,土地富裕區就整治土地887 hm2,發展經濟作物2 200 hm2,實現經濟收入1 632.9萬元,帶動農戶人均增收680元。二是在水資源充裕區,大力實施保水改造工程,重點發展生態漁業、種藕、養鴨、養鵝等水產業。柳溪鄉前進村楊仕勇租賃廢棄多年的4口山坪塘和2.7 hm2撂荒地,利用周邊冷水資源,發展冷水養魚,創辦了農家樂,年收入20萬元以上。2016年,這類區域的水產業面積已發展到373.33 hm2,水產產量達到4 200 t,實現產值4 500余萬元,帶動項目區農戶人均增收1 020元。三是在水土富足區,重點發展休閑農業、健康頤養產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張華鎮東升村伍仕德承包低效林地、撂荒坡地53.33 hm2和3口山坪塘,按照土雞生長的不同階段,劃區換區輪養生態雞5 000只,利用山坪塘養殖生態魚3 000尾,利用坡地和雞糞資源種植有機蔬菜,辦起了“嘉川慶梁”生態農家樂,僅2016年就實現收入12.6萬元。2016年這類區域建成鄉村旅游酒店5家、星級農家樂12家、特色餐飲22家,接待游客3.3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 66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800余元。
為了充分激發社會主體參與水土保持的內生動力,確保項目高效、有序、深入實施,采取政策指引、資金激勵、典型帶動三項激勵措施,切實提高了水保工作的整體效益。一是強化政策指引措施。制訂了水土保持專項方案,建立了水土保持“綠色通道”,對參與水土保持的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一律免收調查、規劃、審批等環節費用;推行科技“專家智庫”幫扶聯系貧困村貧困戶制度,實現了水土保持工作技術服務全覆蓋。二是強化以獎代補措施。對驗收合格的建在水土保持項目區的新建產業經濟園,按照3 000元/hm2標準予以獎補;成片成規模改造或治理6.67 hm2以上的,按照4 500元/hm2標準予以補助;對開辦農家樂的每戶一次性補助3 500元。2016年,全縣專項獎補資金近600萬元。三是強化典型帶動措施。堅持“抓點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創新推出“專業合作社+基地+集體經濟(貧困戶)”“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貧困戶)”等集中治理、保護、開發“三位一體”的經營模式。2016年全縣引導農戶、業主在水土保持項目區組建種養專業合作社25個、股份制合作社20個,培育林牧、水產養殖等家庭農場45個。
一是健全宣傳發動機制。水土保持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主動參與,才能把這項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辦好、辦實、辦到群眾心坎上。具體是采取“三步走”的辦法:第一步,舉辦了由縣級部門“一把手”、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社負責人、各村社群眾代表參與的培訓、專家講座20余次,讓“四級”主心骨充分認識、全面了解、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第二步,在縣城充分利用車站、碼頭、大型參展會、文化娛樂場所等人流集聚區,借力“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大型活動,借助電視媒體、QQ群、微信群、電子屏幕宣傳相關政策、法律知識等,累計播放宣傳片達538 h,發布微信1 375條;在鄉村充分利用文化廣場、農村公共服務中心等,借助水土保持宣傳入校進班、水土保持演講比賽、農村文藝“三下鄉”、法律“七進”等活動,發放水土保持宣傳畫冊、文字材料、法律知識手冊等宣傳資料12.5萬份,全面宣傳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相關知識和政策,把社會力量擰成了一股繩。第三步,充分發揮典型作用,每年在全縣水土保持項目區,選擇3~5個典型,以召開表彰會、現場推進會的方式,讓廣大群眾跟著典型學、跟著典型干。二是健全定期督辦機制。將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納入全縣脫貧攻堅重點工作責任清單,全面完善職能部門和責任鄉鎮每半月報告一次的工作制度;全面推行每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項目鄉鎮“一把手”、村社負責人、群眾代表“五級”聯動定期督查、現場辦公等專項活動4次以上,有力地確保了水土保持工作高效全域推進。三是健全考核考評機制。將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納入相關縣級部門、項目鄉鎮年度目標績效考核,定期通報考核情況,對于連續2次被通報批評的部門,年終考核降低一個等次,其領導班子成員不得參與評優評先。
(責任編輯 孫占鋒)
S157.2
C
1000-0941(2017)06-0063-02
楊永(1969—),男,四川旺蒼縣人,局長,長期從事農業農村工作。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