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利
(潢川縣農村經濟管理總站,河南信陽 465150)
近年來,新型農業主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傳統農業發展中的散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技術上更加專業,在生產上更具規模化與市場化,因此,也就決定了其對市場信息的依賴性。在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嚴重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運用信息化手段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已經是大勢所趨。
首先,運用信息化手段能夠實現科學化管理,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水平。傳統的農業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社會信息化發展需求,在新的環境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應當與時俱進,將信息化手段引入到農村經濟管理中來,從而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1]。其次,運用信息化手段能夠實現透明化管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對農村經濟信息的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信息化的實現能夠確保農村經濟信息查詢起來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能對農村經濟管理信息進行監督,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的透明化。最后,運用信息化手段能夠提升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質量,傳統的農村經濟管理手段主要是由人工操作,操作過程復雜,難免會出現核算失誤,降低了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進一步推進了現代化農業建設的進程。
從當前我國農村信息化管理的現狀可以看出,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水平不高,新型農業主體依然采取傳統的廣播、報紙等形式來獲取信息,對市場信息的掌握相對滯后。另外,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下,農村經濟發展形勢趨向多元化,然而生產規模小,效益偏低依舊是制約我國農業生產主體的主要因素,很多管理者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不高,難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生產規模,推行信息化農業經濟管理。
目前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普遍偏低,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進行相關網絡體系的建設,后期還要對相關硬件設施進行定期維護,導致信息化管理成本過高。
根據相關調查了解,農村地區的專業人才在總的農村勞動力中所占比重不到2%,接受過中等教育的人員比重不足4%,比例嚴重不協調造成了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人才匱乏,加上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及農業生產龍頭企業的工作環境較為艱苦,勞動報酬以及待遇水平較低,很難吸引專業技術管理型人才長期穩定的扎根基層。
首先,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在充分考慮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建立符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特點的信息化、產業化農業發展模式,同時對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提供有效的增產增收政策保障。其次,政府需要加強各個部門的工作配合,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常生產信息的監督和分類,建立與之配套的檔案管理制度,使農村經濟信息的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2]。再次,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政策制度作為保障,因此,政府應當建立一套更加系統的土地管理制度,對原來的法律法規進行細化,增強農業主體的生產積極性,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管力度,確保為專業合作社、規模化農場以及龍頭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市場信息的高效性,從而為農村經濟管理提供切實可行的市場服務信息。最后,新型農業主體作為穩定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保證,政府應當探索出一條適合其發展的模式,將市場化融入其中,發展出一條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的發展模式,同時加強政府貸款優惠政策以及政策扶持,讓技術和人才成為保障,為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農村經濟信息化作為一項具有綜合性技術特點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的扶持,同時還要加強各個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跨單位,跨行業,跨地區的多項農業業務的信息化管理,努力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單位之間相互合作,以新型農業主體為支點的新型農業經濟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不同單位之間的經濟信息交流,實現農業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為各單位部門之間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要求,不僅要建立相應的信息化網絡管理體系,同時也要引進配套的網絡設施與技術型人才。為了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要加強對農業主體的信息培訓與宣傳工作,使農村的信息化網絡管理體系能夠更大程度的為基層農戶所用,讓農戶體會到信息化手段為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從而發自內心的去學習更多的信息技術知識,使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
信息化手段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還能為新型農業主體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要全面加強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水平,為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保證。
[1] 馬克億.淺析農村經濟管理中信息化的應用.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1):143
[2] 陸洪彩.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企業研究,2013,(7X):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