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助推精準脫貧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來,中央再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林權制度經歷了數次變革,始終圍繞廣大林農與集體林權關系進行調整,探索“分與統”“放與收”的林業管理和經營模式。為發展現代林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生態文明,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了決策部署。改革平穩順利、成效逐步顯現,初步解決了集體林產權不明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調動了廣大林農經營林業的積極性,釋放了集體林的巨大潛能,增加了林農財產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國已確權面積27.05億畝,累計發證面積26.41億畝,占確權面積的97.6%,共有1億多農戶直接受益,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但集體林業發展中,仍然存在產權保護不嚴格、生產經營自主權落實不到位、規模經營支持政策不完善、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這也是出臺《意見》的根本原因。
《意見》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標: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產權保護更加有力,承包權更加穩定,經營權更加靈活,林權流轉和抵押貸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實現集體林區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農民林業收入顯著增加、國家森林生態安全得到保障。
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核心是要建立健全集體林業良性發展機制,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林地經營權,推進集體林權規范有序流轉,促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扶持政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產權模式和國土綠化機制,廣泛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發展林業,充分發揮集體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戰略構想。
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實質就是要讓廣大林農能夠享受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這也是集體林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意見》提出,一是對仍由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要依法將股權量化到戶、股權證發放到戶。二是要探索創新自留山經營管理體制機制,讓林農的自留山活起來,獲得更大經濟收益。三是采取多種方式興辦家庭林場和股份合作林場。四是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聯林帶戶的機制,為農戶提供林地林木代管、統一經營作業、訂單林業等專業化服務,實現林農不流轉林權也能享受規模經營效益。五是規范工商資本有序流轉林權,不得強迫、欺詐林農流轉林權,也不得損害農民權益,要加強全過程監管,將工商資本流轉林權行為和林地林木開發利用情況納入信用記錄體系。六是鼓勵工商資本與農戶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戶從涉林經營中多重受益。
這是國家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林農實現脫貧致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