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島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三年來,全球各國政府、企業和利益相關方都在積極尋求發展機遇,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點

12月6日,隨著機車一聲長鳴,載有41車集裝箱的國際貨運班列緩緩駛出西安鐵路局新筑車站,駛向7423公里以外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這是以西安為起點開行的第三條中歐班列運輸線路。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已經三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重點?;A設施在促進貿易、提高生產力以及推動經濟增長方面具有關鍵作用。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實證研究,每增加10%的鋪設道路、減少1%的電力傳輸損失和增加10%的互聯網設施,可分別促進5%、1.1%和2%的經濟增長。
發布“一帶一路”白皮書
一直以來,工程機械產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在鐵路、公路、電力、水利、城鎮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眾所周知,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放緩,工程機械行業陷入了持續時間最長的低迷期,庫存龐大、應收賬款激增、產能過剩等問題讓很多工程機械企業備感壓力。
今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海內外大規?;A設施建設的持續展開,尤其是城市地鐵,鐵路、電力、引水工程,過江隧道等工程建設持續鋪開,市場對工程機械需求急劇擴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海外不斷迎來新發展。
11月下旬,卡特彼勒在北京向媒體公布了《“一帶一路”:共贏的愿景和承諾》白皮書,從“創新”“協作”“可持續發展”“風險管理”“本地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五個維度探討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卡特彼勒全球副總裁、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其華表示,卡特彼勒希望通過白皮書助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工程機械、能源及采礦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期待為國家經濟建設者、倡議者獻計獻策,并與中國合作伙伴實現合作共贏。
商業模式的轉變和創新
最近,讓陳其華印象深刻的有一件事:在白俄羅斯,卡特彼勒支持中國路橋工程有限公司設備完成總長86公里的高速公路。項目時間緊,難度大,在這一過程中,卡特彼勒旗下品牌山工機械向白俄羅斯派遣資深工程師為當地施工人員進行為期兩周的培訓,并在白俄羅斯設立了規劃完善的備件倉庫,以確保對設備維護需求提供高效的響應,最終項目成功完成。
事實上,“一帶一路”項目在規模、工程復雜度和長期執行承諾方面的要求都更為嚴格。為此,卡特彼勒為合作伙伴從項目開始立項到融資解決方案,再到執行以及收尾進行全流程的協助和支持。
“過去承建企業僅僅是建一座橋梁,修一條馬路,現在很多時候是需要企業通過各種戰略投資、戰略融資建設這些項目,而且項目建成后還要負責經營這些項目,成為一個當地的投資開發營運商?!痹诳ㄌ乇死罩С值暮M狻耙粠б宦贰表椖康慕ㄔO中,陳其華發覺,很多“一帶一路”項目對參與其中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使企業必須要順應變化轉變和優化營運模式,進行商業模式的轉變和創新,“開拓他們的商業能力并實現本地化,使這些企業的世界級產品、服務及創新能夠融入‘一帶一路沿線以及遍及全球的社區。”陳其華解釋。
據了解,卡特彼勒在全球有175個代理商,其中很多代理商分布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和地區。為了更好地滿足“一帶一路”項目的具體要求,卡特彼勒已形成相關行動計劃進行業務模式的創新,“我們對代理商的服務能力、技術支持能力、備件情況等做了系統的梳理,并和‘一帶一路項目的實施企業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介紹。”陳其華介紹。
協作開發基礎設施
當前,“一帶一路”項目的合作越來越多地變成了一個跨地區、跨國家的合作。據不完全統計,“一帶一路”倡議預計將覆蓋63%的全球人口和30%的經濟產出,影響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地區60個國家的44億人口,連通東方的亞太經濟體與西方的歐洲經濟體。
卡特彼勒在白皮書中指出,基礎設施合作將展示各方如何攜手在多個層面取得成功。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處于發展初期的國家之間的三方合作將有助于整個區域匯集各自的相對優勢,根據需求協調供給,共同克服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產業升級,并最終將參與各方利益全面融合。
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從50年代開始,卡特彼勒就開始向全球公司轉變。陳其華認為,卡特彼勒的全球化運作經驗,包括對當地政治、法律、環境和文化的理解,都能為海外“一帶一路”項目合作方的協作共贏提供參考和借鑒。
為了在更高層次推動協作,卡特彼勒還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咨詢理事會主持或聯合主持了多個工作小組,就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所涉及的商業議題向APEC領導人提供建議。
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化的發展,然而空氣污染、道路擁堵、社會服務緊張等問題也隨之而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亞和非洲等國家的城鎮化過程中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卡特彼勒認為,“可持續發展”“本地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是“一帶一路”倡議成功的兩大關鍵因素。概括來說,就是必須對基礎建設或其他開發項目所在地產生積極的影響,并建設在環境、經濟和社會等方面都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網絡。
以水資源稀缺為例,由于“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很多內陸和水資源匱乏的地區,水資源往往成為項目實施過程中要關注的重點。2015年,卡特彼勒在印尼Batam城的工廠實施了零排放(Zero Discharge)流程來處理和再利用工廠的廢水。這樣的零排放流程成功實現了每年節水100萬加侖,足夠印尼一個四口之家24年的用水量。
從項目施工的角度來看,卡特彼勒研發的智能設備,在建造4.8公里的公路可以減少37%的燃料和46%的時間,為施工方帶來更高施工效率。同時,創新技術的應用也為作業工人創造了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卡特彼勒還將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整合到公司的持續經營中,通過運用新的技術,對燃料及機械運行的性能進行監測,從而降低燃料消耗的同時提高運營效率,以期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使可持續進步成為可能。
同時,卡特彼勒還在白皮書中指出,“一帶一路”項目必須要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和高效的溝通網絡,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評估,避免因溝通問題導致的負面影響,并實施財務風險管理,降低投資風險,促進投資的可持續性。
據陳其華介紹,今年以來,卡特彼勒在東南亞、中東、俄羅斯地區參與的“一帶一路”項目實現了較快的業務增長;同時,非洲國家也有較多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卡特彼勒在白皮書中還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并非中國一方的計劃,也不可能通過中國一方的努力完成,它鼓勵沿線國家的本地企業、全球性企業和國際組織參與到建設項目中,為所有參與方提供了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框架。
卡特彼勒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與企業和政府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卡特彼勒將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這些合作關系,并回饋當地社區。
“我們很想在‘一帶一路這個包容開放的平臺上,繼續和中國的合作伙伴實現共贏?!标惼淙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