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不要做長輩,要做朋友。不要向下訓導,要向下學習。切記
本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00后最大的快17歲了,最小的才6歲。從“熊孩子”搖身一變成翩翩“騷年”,他們一直是傳媒關注的焦點。他們都是“非常6+1”,即4個老人+一對夫婦+1個寶貝。但就因為過度呵護寶貝通常不買賬。
騰訊報告稱:很多學生為了避開父母堅持用QQ,因為父母多數用微信,又不想把父母拉黑,所以只有各玩各的。他們通常會到微信上領個紅包就閃了。
一家叫Wecut的社交網站最近出臺一份《00后互聯網用戶報告》,三句話概括出00后要點:
50%的00后上網主要是為了網絡社交,對他們來說,網絡關系和現實關系沒有太大區別。
00后十分熱衷興趣圈子,48%的人熱衷追星圈,明星周邊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00后表示最喜歡在社交APP上發布的內容就是心情日常與自拍,Wecut上80%的圖片是自拍,轉發只占00后用戶行為的6%。
深夜在線的互動中,00后們的回復往往跟戀愛和情感有關。例如,“你最想知道答案的問題是什么”,80%的回復與情感相關——我會不會跟他在一起;他到底喜不喜歡我;我們可以一直到老嗎?“什么事能讓你高興一整天”,62%的回復與情感相關——喜歡的人也喜歡我;前男友找我復合;他秒回我的信息。
這一點兒不奇怪,00后的十六七歲的腦瓜里就應該裝浪漫和情感嘛,這叫解壓,父母理解不了,就只有避開或拉黑。
《00后互聯網用戶報告》還發現,圈子分化在00后身上更明顯。作為獨生子女,00后通過加入圈子可以很快地找到組織、得到歸屬感。其中,最受歡迎的圈子是追星圈,48%的00后身處其中;其次25%的00后在游戲圈,聯機打游戲,討論攻略;還有24%的00后在二次元圈,一起追番,分享或創作同人作品,甚至一起玩cosplay。
許多新玩法是00后教給父母的。00后是斗圖能手,不發表情包就無法正常聊天,喜歡用短句子,喜歡扒圖。網絡潮文化是00后的共同語言,由此形成00后亞文化圈。因為父母難于理解,所以懶得解釋。
00后比90后哥哥姐姐還分裂,比如對TFBoys會形成截然相反陣營。想拉粉就罵TFBoys吧,準保引發山呼海嘯。就像郭敬明說“我和韓寒都代表不了80后”一樣,越往后人群越分裂。未來,如何團結中國人可真成了個問題。可為什么非要大家一致呢?
00后不拉黑父母就算不錯了,這至少表明他還與你“在一起”。那些經常在微信上能與孩子互動的家長應當珍惜,人家至少還互動,至少還讓你看他朋友圈。如果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能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呢?不要做長輩,要做朋友。不要向下訓導,要向下學習。切記。
另一條忠告就是把決策權交給00后。對于超級自我的00后,把他們當成絕對的主角會更讓他們買賬。有位家長曾有過個買耐克鞋的慘痛經歷:女兒看中了某款跑鞋,800多塊,開始家長不給買,后來拗不過,悄悄給買了,想給女兒個驚喜,結果小祖宗一看大怒,把鞋一摔:“不是這個顏色!”家長當場崩潰。
還有條忠告就是不要把他們當小孩看。00后與成人世界無縫對接,什么沒見識過呀。對于心理年齡超過實際年齡的00后,不要把他們當小孩,互動應避免低幼的風格。當然,懂一點二次元文化是撬開他們成熟又幼稚心理的法門。比如知道什么叫“壁咚”,什么叫“羈絆”,將大獲他們贊賞。
總體上講,我們這群00后受島國影響深重,將來不但流行語而且審美能力都是被島國文化熏陶出來的。你就是課本上講一萬次“王二小智斗鬼子兵”也難掩二次元們對島國的向往。
00后會有中國人自己的青年文化嗎?至少80后90后沒表現出來。00后可能成為“最聰明一代”,但“強大一代”就別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