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隨著成都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發生顯著變化,新都也迎來了全新的歷史機遇。新,都在這里。
如果你問一個土生土長的成都市新都人“泥巴沱”是什么,他一定會向你道出很多關于“泥巴沱”的回憶:“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野炊都是去泥巴沱,自己撿樹枝搭灶火……”“會在河邊放生鴿子和魚,放漂點亮的河燈,水不大的時候我們就去河里石頭下捉螃蟹。”“小時候在公園逮筍子蟲,掏蒂公主,放河燈,搬螃蟹……”
現在,這個承載著新都人滿滿回憶的“泥巴沱”,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于市民的目光中。據悉,成都市新都區將在此打造一座城市森林公園。
新都地處成都北大門,正由新型衛星城向都市核心區演變。就像這座城市的名字一樣,如果你來到新都,就會發現“新,都在這里”。
僅僅是面積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并不足以表達新都對于生態城市的向往。2016年10月底,一場以“城市生態發展與區域創新”為主題的論壇在新都舉辦。論壇由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主辦,中國新聞社四川分社、成都市新都區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承辦,邀請國內外頂級專家學者、媒體輿論領袖、知名企業家等百余人,在新都匯聚一堂,共同展望生態城市未來,并為新都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提及新都的城市森林公園,成都市新都區政府副區長陳志在論壇上表示:“我們希望把城市森林公園作為一個生物樣本和諧共生的群落,首先定位于生態涵養,其次才是運動休閑避險防災。有一句古話叫鳶飛魚躍,陽光溫暖地打在臉上,風輕柔又和煦。這是我們建設這個公園的理念,雖出人工,宛自天然。”據陳志介紹,為了建設這座森林公園,新都區政府主動將原定的一千畝經營性用地規劃調整,作為生態用地,“為了將來的發展,現在愿意勒緊褲腰帶。”陳志說。
事實上,城市森林公園僅僅是新都這條“翡翠項鏈”中的一顆綠色吊墜。此外還有香城濕地,是新都環城生態體系中“一帶(環城生態帶)、一庫(北湖水庫)、一濕地”之一。項目總占地4900畝,具有生態涵養、休閑游憩、文化景觀、應急避難等多項功能。
新都自古有“香城”美譽,以滿城桂花清香、翰墨書香和寶光寺佛法禪香聞名于世,而城中的桂湖更是家喻戶曉。新都不新,這是一座鐫刻著2800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都,而數百年來綿延不絕的,就是年年金秋八月都會綻放的滿園的桂花香味。此時,無論是行于桂花林彎曲幽靜的小徑,還是坐在樓臺亭閣之中,都能聞到桂花馥郁的芳香,有些姑娘更將桂花用細線串成一串串香氣四溢的花項鏈,掛在身上,戴在頭上,一路留香。桂湖最大的優勢就是靜謐,園林中至今還保留著800米長的古城墻,墻外樹木蔥蘢,墻內古樸安靜,似乎一道音障,把外面街道的喧囂全部隔離了開來。
無論是城市森林公園、香城濕地公園還是桂湖,這一切最誘人之處就在于,它離人們居住和工作的現代城市并不遙遠。據報道,截至2020年,新都范圍內的環城生態區將正式形成。屆時,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鐘即能享受到環城生態區內的山地、森林、湖泊和濕地。

半城繁華半城綠。
但是,新都和中國大部分城市一樣,也曾經歷“發展的陣痛”。民營經濟、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新都帶來經濟騰飛的同時,也給新都的生態本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對此,新都重新設立了目標,要打造“林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的城市生態格局,把最好的空間留給最廣大的人民,把藍天碧水的綠色家園留給子孫后代,努力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目前,新都為建設生態城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遵循“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搶救性保護現有林地,提升森林覆蓋率;率先推行“河長制”,嚴格管控“兩河”流域生態紅線,建設集生態涵養、運動游憩、應急避難為一體的大尺度帶狀開放式公共濱水空間,規劃實施毗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工建設以翠微湖—泥巴沱為核心的城市森林公園;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開展“毗河供水工程”,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黑臭水體治理工程等。“山、水、林、田、湖”,新都正形成一條以生態本底和骨干路網沿線生態廊道的全域生態體系。
新都明代狀元楊升庵曾賦詩“朝暮多奇態,草水含靈氳”。如今,“半城繁華半城綠”已然成為新都嶄新的城市名片。
如果在幾年前,還會有這樣的論辯:動則上千畝的生態濕地規劃,是否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然而,在2016新都論壇上,無論是智庫學者、政府管理者還是國內外專家似乎都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城市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可以相互融合促進。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在現階段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增長速度放慢,而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要把落后的產能和生產力淘汰。以新都為例,生態城市建設能夠實現雙贏:在城市內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由于能夠集約化,其實成本會更低;而生態經濟本身也是一個創造收入、提高福利的過程。因為城市居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對生態建設的支付意愿就更高。演講的最后,姚洋說,“今天我們在新都這樣一個古老的城市來談中國增長的新動力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非常有意義的,我認為,新都真正的‘新就體現在引領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
事實也證明,新都在大力投入生態建設的同時,經濟仍然保持高位運行。過去五年來,新都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百億臺階,從2011年的394.7億元躍升至2016年的625億元(預計),增長8.0%,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城市”“最具國際影響力品牌城市”等稱號,連續5年位居四川省綜合實力十強縣前五。
在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新都進行了一系列的產業轉型升級,這一點,陳志在招商時有深切的體會。“以前傳統的企業,更偏重于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這些要素,而企業在往產業鏈高端走的過程中,會更重視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政務環境。十幾年前在招商的時候都介紹區位優勢怎么樣、地價有多便宜,現在主要是講新都的寶光寺有多少年的歷史,新都的西南石油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和成都醫學院有哪些人才,有哪些科研院所,有了人才就有了產業。”
陳志介紹,新都區在招商時也推行“負面清單”,明確在新都投資的市場準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肯定排除在外,另外萬元工業產值的能耗,廢水廢汽的排放,使用新能源的比例有多少,這也是我們考慮的因素。”通過“負面清單”的引導,將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新都已建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新都是成都傳統的工商業重鎮,產業門類齊全,中小微企業集聚,既有航空動力、軌道交通、能源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也有汽車及零部件、醫藥、物流等優勢產業,還有食品、包裝、建筑等傳統特色產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其中,航空動力和軌道交通這兩大高端成長性產業將成為引領新都未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火車頭”。
新都區內還擁有三所高校和眾多科研機構,具有豐富的人才資源和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2016年,新都區先后向中國“一帶一路”上開放最前沿、創新最活躍的多個城市拋出“橄欖枝”,先后在上海、深圳舉辦主題為“一帶一路”下的新都機遇投資推介會,并與深圳前海金控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強化投資促進、構建金融創新新格局。
作為成都城北的衛星城,新都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新型衛星城。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衛星城的建設,必須重視產業升級、優化、改造和共進的支撐作用。生態文明的衡量標準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如缺乏產業的持續性支撐,生態文明就難以形成或者有效延續。“新都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0多家,這是衛星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一個成功典范。”常紀文說。

新都桂湖公園。
2016年4月,國務院批復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增強成都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成都確定了“157”(一個目標、五維支撐、七大任務)總體發展思路,審議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提出構建“雙核共興、一城多市”的網絡城市群和大都市格局,打造世界級成渝城市群。
隨著成都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發生顯著變化,新都也迎來了全新的歷史機遇。新都被納入了成都市城鎮體系的“8個專業型副中心”之一,成為都市核心區。在此背景下,新都對于新生態、新經濟的探索,無疑會為西部開放與區域創新帶來新的參考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