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特派特約記者 張朋輝 李珍 青木 辛斌 ●本報記者 吳志偉 崔杰通 ●柳直 盧昊
日本政府再次扮演“癡情女”角色,首相安倍晉三與副首相麻生太郎將于2月下旬罕見地攜手訪美,向新上臺的特朗普政府高調“示愛”。對一向精明的東京來說,如此謙卑當然是有求而來,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昨天透露,安倍希望特朗普政府將釣魚島置于日美安保條約之下。特朗普對安倍捧過去的“外交炸彈”或許會一臉嫌棄,因為他目前在國內看上去遠遠沒有站穩腳跟:反對他的示威運動遍及美國,人數超過百萬,圍繞慶祝其就職典禮的人數規模,特朗普與美國媒體激烈互撕,凸顯特朗普在美國國內的權威、聲望乃至合法性面臨的挑戰。美國總統上任第一年經常發生大事,肯尼迪上臺當年發動豬灣登陸,克林頓上任數周內發生千人受傷的紐約世貿中心恐襲事件,南海撞機也發生在小布什上任當年,而特朗普被視為“美國史上最難預測的總統”。在這樣的當下,還有哪個國家試圖制造沖突嗎?
安倍急著赴美談釣魚島
“日本首相與副首相將聯袂訪美。”《讀賣新聞》22日曝光了安倍政府的這一計劃,此舉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展示穩固而強大的日美同盟”。報道稱,在日本歷史上,首相與副首相同時出訪一個國家十分罕見,日方認為這樣可以表現出對美方的重視。據報道,日本政府原計劃1月27日前后舉行日美首腦會談,因特朗普的幕僚人選遲遲未完全敲定,故協商后改為2月上旬。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22日參加富士電視臺時政評論節目時透露,下月的日美峰會日方將確認特朗普政權對釣魚島的態度,預計安倍和特朗普會談時“將確認釣魚島是規定美國對日防衛義務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第5條的適用對象”。富士電視臺披露,日美安全同盟、TPP及對華政策將成為會談的焦點。
特朗普20日走馬上任,安倍21日發去賀電,向特朗普轉達了希望盡早舉行兩國首腦會談、就亞太地區和國際事務存在的問題進行磋商的意愿。時事通訊社稱,安倍在賀電中專門針對中國海洋活躍、朝鮮核武器以及導彈開發強調,“亞太地區的安保環境進一步嚴峻,希望能夠更進一步強化毫不動搖的同盟關系”。但安倍注定已無法“搶頭香”,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已確定本周五訪美與特朗普會晤。
安倍政府猛撲特朗普政府示愛,但日本《每日新聞》22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對特朗普就任后日美關系會如何,56%的受訪者認為“會比現在差”,29%的人回答“不會變”,回答“會變好”的只有5%。
“扎緊你的安全帶,祈禱好運吧。”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22日援引巴西經濟學家特洛吉的話描述特朗普上臺后給世界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文章說,法國的民粹分子看到希望,墨西哥領導人憂心忡忡,俄羅斯響起掌聲,英國則驚慌沮喪。巴基斯坦《新聞報》22日報道稱,如果特朗普真推行其就職典禮中強調的“美國優先,買美國貨,雇美國人”,那么在美國的200萬印度工人將面臨難題。以色列《新消息報》則稱,阿拉伯世界仍在適應特朗普上臺這個現實,盡管不少祝賀信與賀電已經發出,但并非所有人都那么高興。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阿拉伯文報紙《阿拉伯圣城報》21日刊登一幅漫畫:特朗普從嘴巴里射出兩枚導彈,擊向一只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橄欖枝上寫著“伊斯蘭”的字樣。“伊斯蘭國”則發布一段視頻,視頻顯示,武裝分子砍下與特朗普相像的人體模特的頭,還宣稱將對白宮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我們將去殺光你們”。
特朗普被許多人視為立場“親俄”,但俄羅斯看上去也并未亂了分寸。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數周后普京與特朗普可能舉行會晤,目前尚未安排。俄衛星新聞網22日引述俄總理梅德韋杰夫的話稱,應放棄有關某些對俄制裁能被解除的幻想,對俄制裁顯然將長期維持下去,不應寄希望于他國選舉及領導人更迭。俄聯邦杜馬議員古捷涅夫表示,只有在俄羅斯科技與經濟力量復興的條件下,俄美關系復蘇才會擁有好的基礎。德國《明鏡》周刊也評論稱,特朗普在扮演“美國復仇者”的角色,對布魯塞爾和柏林來說看起來不容樂觀,歐洲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朗普忙著“后院滅火”
安倍政府緊鑼密鼓策劃如何抱特朗普的“粗腿”時,特朗普在忙著如何在國內站穩腳跟。21日是個周末,但他絲毫不敢懈怠,當天一早便與第一夫人到國家天主教堂為其團隊上任后能順利施政祈福,之后馬不停蹄前往中情局總部。特朗普就任前與美國情報部門交惡,雙方圍繞“俄羅斯黑客插手美國大選”頻頻交鋒,一份“特朗普在莫斯科酒店的不雅視頻被俄特工掌握”的秘密報告嚴重侵蝕特朗普當選的合法性。
“我1000%地跟你們在一起”,特朗普在中情局總部展現出了令人驚愕的“180度大轉彎”。《紐約時報》嘲諷說,在15分鐘的演講中,特朗普刻意展示自己對情報界的支持,而一周前他還抨擊這批人是納粹。特朗普對數百名中情局員工強調,“你們是第一站,我愛你們,我尊重你們,我對你們的尊重超過其他任何人”。特朗普將“惡人”甩鍋給美國媒體,宣布“正與媒體進行一場戰爭,他們是地球上最不誠實的人群之一,他們制造了我與情報界有仇的印象”。《今日美國報》說,特朗普還利用在中情局的演講自夸其大選中取得的勝利,“可能這個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都選了我,不過我不會要求你們舉手”,他痛斥媒體低估慶祝其就職典禮的人數規模。
特朗普任命的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瑟21日在白宮舉行記者會,憤怒斥責媒體故意低估慶祝特朗普就職典禮的人數規模,在特朗普努力團結國家之際試圖“播種分裂”,他警告說新政府將會讓媒體承擔責任。
美國媒體鋪天蓋地報道該國21日“百萬人示威反對特朗普”的事件。《今日美國報》發自華盛頓的報道寫道,源于希拉里去年11月敗選后一名夏威夷老奶奶的一條臉譜發文,這次示威演變成包括所有年齡、種族以及宗教信仰的人涌入華盛頓,他們稱之為一場“革命”,以此作為對美國新政府以及共和黨主導的國會的一道防洪堤壩,害怕人權以及市民權利遭受打壓。報道稱,據統計,示威包括全美50個州,還有許多其他國家,共進行了673場反特朗普的游行,從布魯塞爾到新西蘭共約260萬人。英國《金融時報》22日稱,這一波示威是人們近年記憶中美國最大規模的政治示威活動之一,也是對上任伊始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嚴厲譴責。
特朗普治下分裂的美國會引發上世紀60年代那樣的社會動蕩嗎?美國《沙龍》網絡雜志22日稱,會的,也可能回到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內戰。文章稱,特朗普的上臺是美國長期以來文化和政治沖突的產物。現在,美國正處于這種沖突走向公開化的階段。這是美國自由和保守的沖突,過去和未來的沖突,也是美國都市多元化與鄉村傳統的沖突。文章說,很多美國人認為,美國對世界出現的民粹主義有免疫力,美國政治的起起落落可以自我消化。但這是個愚蠢的錯誤。現在,特朗普引發的海嘯已經使美國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2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媒體如此規模報道反特朗普大游行,特朗普前往中情局示好,加上媒體與特朗普激烈爭吵到底多少人慶祝他的就職典禮,這是相互聯系的,說明特朗普在國內地位還不穩固。這對他來說才是最大挑戰,那么多人不服氣、在情感上不接受,將困擾他的任期,他必須將此作為最優先解決的議題。
特朗普會盯上香港嗎?
“由于特朗普的難以預測,一種不確定感在全世界增加,包括中美關系。適逢香港特首選舉,它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北京對香港形勢的判斷。”22日,香港《南華早報》從香港視角提出預警。文章稱,從政治上來說,特朗普已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通了電話,并且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進一步激怒了北京,因此不得不為香港出現最差情況做準備,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北京近來反復強調香港和臺灣的任何鼓吹“獨立”的幻想都將完全失敗,這釋放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國家主權和安全是不可妥協的,不管特朗普心里是否打算改變對華政策。文章還稱,兩年前的非法“占中”中,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承諾美國不會“干涉”香港事務,但美國議員盧比奧日前宣稱特朗普上臺后不久美國國會將引入包括香港在內的人權法案。此外,據信操作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的幕后人物葉望輝,也是一名香港事務專家,可以理解,北京將密切關注香港是否被特朗普拿做中美關系的“籌碼”。
據臺灣多家媒體22日報道,代表蔡英文率團參加特朗普就職典禮的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在美期間見了共和黨大佬福伊爾納,他當面追問臺灣會不會被特朗普“出賣”?福伊爾納稱,“臺美之間有‘對臺關系法啊,要怎么出賣?”這番對話凸顯蔡英文當局對臺灣可能成為特朗普對華關系“籌碼”的焦慮。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22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認為,所有國家的關系,核心都是力量對比和利益,這兩條不變,外交、國際關系就不會有太大變化。當前中美關系面臨的直接挑戰是兩國之間過去行之有效的溝通方式受到了挑戰。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援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黎安友的分析稱,特朗普如執意把一個中國政策等拿來交易,將導致中美關系急劇惡化,阻礙兩國在共同利益領域里的合作,并使經濟關系無法獲得改善。他認為,要解決西方在經貿方面對華的不滿,比較好的方法是通過經濟磋商。“這雖然不容易,但只要耐心、合理地專注于長期共贏的關系,磋商是可以取得成果的。▲
環球時報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