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朋輝 高石 本報特約記者 徐珍珍
21日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就職的第二天。正當人們期待他將如何實踐“讓美國更偉大”時,美國本土和世界多地爆發抗議他的女性大游行,美國主流媒體也被關于游行的報道淹沒。特朗普去年在競選中多次發表歧視女性的言論,現在全球逾兩百萬女性走上街頭,表達不滿。美國《華盛頓郵報》稱,從華盛頓到巴黎,再到倫敦,抗議人群所到之處都回蕩著人們對特朗普登上美國最有權勢位置的擔憂和憤怒。
“反特朗普女性大游行”最初計劃在華盛頓舉行,后得到全美和全球670多地響應。據報道,華盛頓的示威人數超過50萬人,紐約有40多萬人,芝加哥和洛杉磯也有數十萬人。在美國之外,幾大洲都上演了類似的抗議活動,包括巴黎、特拉維夫、巴塞羅那、墨西哥城、柏林等。其中倫敦的示威規模達到10萬人。
華盛頓的游行是當天規模最大的,同時也創下了近年來當地示威規模之最。《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游行過程較為平靜。人們舉著反對特朗普政策的標語,高呼“拋棄特朗普”“婦女是半邊天”“女權即人權”“更多社會公正、更少社交媒體”等口號,在國會大廈附近聚集,并一直延伸到憲法大道和獨立大道。不少人頭戴游行的標志物“小野貓”粉色毛線帽,把幾條大街變成粉色的海洋。
美國《紐約時報》稱,20日和21日兩天,同樣的地點上演了截然不同的情形。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職,表示要讓“病態”的美國社會重新偉大起來;21日隨即發生“反就職”抗議,示威者提出了一個可能會受到特朗普威脅的完全不同的國家愿景。他們支持墮胎、要求同工同酬、反對性騷擾,并將訴求擴大到移民權益、警察過度執法、大規模監禁、壓制選民和環保等問題上。
英國廣播公司稱,華盛頓的游行吸引了不少政客和知名演員參加,陣容被認為甚至超過前一日的總統就職典禮。女歌手麥當娜在游行中稱,“很多次都想炸毀白宮,但我知道這什么也改變不了”。影星斯嘉麗·約翰遜則表示:“特朗普總統,我沒給你投票,仍希望能支持你。但首先我要求你支持我和我們所有的女性朋友。”
據法新社報道,剛剛卸任的美國前國務卿克里帶著他的寵物狗一起出現在抗議人群中。在大選中被特朗普擊敗的希拉里未親自現身,但在推特上發文力挺游行說,“感謝大家為了我們的權利站出來、說出我們的訴求,并用游行表達我們的觀點,我一直相信當我們一起,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此次游行的規模被認為在美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華盛頓郵報》稱,抗議人群盡可能近地包圍白宮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但“白宮泡泡”(意指白宮周圍的安全圈——編者注)21日似乎忽視了門外發生了什么。在沉默了一天后,特朗普22日在推特上回應說,“昨天看到了抗議,但給我的感覺就像選舉剛剛舉行一樣,為什么那些人之前不投票呢?”特朗普還表示,電視收視率顯示,3100萬人看了他的就職典禮,比四年前多了1100萬。
《紐約時報》認為,示威活動的起因,源于女性對去年那場聚焦于性別的選舉產生憤怒和絕望情緒。特朗普在其內閣和核心集團中僅啟用了少數女性;他還表示要提名一名反對墮胎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要廢除涵蓋避孕項目的醫保法案。特朗普任命的官員中,不少都曾投票支持削減反家暴項目經費、反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醫療補貼,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婦女和少數族裔。
但報道同時認為,美國女性對特朗普的態度并不統一。大選出口民調顯示,53%的白人女性將選票投給了特朗普。很多人認為他貶低女性的言論無關緊要,她們相信特朗普擁有獨立的立場和商業經驗,可以為美國帶來改變,恢復高薪工作,保護美國邊界等。
抗議活動的組織者表示,希望示威活動繼續下去,以便在美國這樣一個兩極分化嚴重,因選舉而四分五裂的國家中,引起對美國價值觀、精英階層脫離大眾、婦女追求受阻等一系列問題的重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分析稱,這場“向華盛頓進發”的抗議會否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尚難判斷。抗議者的訴求多種多樣,且對特朗普政府的態度也不盡相同,這都給這場抗議運動的效果打上了問號。
本周五,特朗普將會見英國首相梅,他與這位女領導人的對話備受關注。22日,梅被記者“逼問”她對特朗普歧視女性言論的看法。梅回應說,“我已經說過,特朗普一些涉及女性的言論不可接受,他自己也為一些言論道了歉……當我坐在特朗普面前,我是一位女首相本身就是會談中對女性角色的最好詮釋”。路透社說,在全球女性舉行反對特朗普的抗議后,梅將與特朗普坦誠對話。▲
環球時報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