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然
(江西省新余市委黨校,江西 新余 338000)
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意義和路徑選擇
周飛然
(江西省新余市委黨校,江西 新余 338000)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文章闡述了推動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意義;分析了中國傳統節日在面臨現實困境的同時,有更多好的發展機遇;如何推動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可以從堅守傳統節日儀式的傳承、升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為傳統節日文化注入新質、突出政府主導作用、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等方面入手。
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創新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明,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隨著中國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如何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并進行創新發展,是我們必須思考并回答的課題。
傳承創新傳統節日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重要的源頭就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國節日最早起源于夏商時期,歷史悠久,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反映了長期生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人們的民俗風貌、精神信念,飽含著深刻久遠的記憶,是中華文明經歷千年風雨的洗禮而得以保留下來的文化精粹,也是中國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古國發展歷程的最好見證。因此,傳承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能夠極大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
民族凝聚力最主要來自民族認同。民族認同的核心就是文化認同,傳統節日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已經融入到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脈與骨子里。“我是誰,我來自哪里”,這樣的追問越來越多,恰恰反映了人們在尋找文化之根。而每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正是我們傳遞民族情感、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團結十分重要的契機。春節的舉國同慶、清明節的掃墓祭祖和郊游踏青、中秋節的觀月賞月,這些全民性的儀式活動,都能喚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
(三)有利于提升道德修養
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許多優秀道德觀念,比如春節的感恩和對親情友情的重視,清明節的孝義,端午節的愛國情懷和追求健康,重陽節的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等。這種傳統的道德精華自古以來就起到了維系社會平衡、調節社會和諧的作用,時刻提醒人們要善良厚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一定的思想道德滑坡。我們需要有核心價值追求來引領社會風尚,凈化人們心靈,提升道德素養。因此,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國民道德素養。
(四)有利于構建精神家園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國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蘊含著珍視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體現了尊老愛老、敬重先賢的高尚情操以及愛家愛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體現了人民的勤勞善良、剛健有為以及崇尚和美、吉祥平安的心理追求。中國傳統節日體現的文化,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傳承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有利于進一步構建我們的精神家園。
中國傳統節日發展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如節日文化觀念的淡化、來自西方節日的沖擊等,但更多的是發展的極好機遇。
(一)政府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程日益提高
我國對傳承節日文化的意義有許多深刻論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深入挖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廣泛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黨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008年,國家又將除夕、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文化部等部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這些表明了對傳承節日文化的重視,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新的機遇。
(二)民眾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情感認同日益深刻
今天我們以什么名義凝聚在一起?傳統節日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我國傳統節日萌芽于農業文明之初,至今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只要接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傳統節日和文化都能成為彼此的共同話題,這點在海外華人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我國傳統節日按農歷確定,比如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傳統節日到來,濃郁的節日氣氛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心理認同。每個節日有特定的食品,如除夕的餃子、元宵的湯圓、中秋的月餅,融入了特定內涵,具有象征符號的意義,極易引發文化共振,產生情感認同。
(三)社會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普及逐漸加大
由于政府的重視,學校也開始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宣傳,各級文化單位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創建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在內的許多舉措,都產生了不錯的效果。每逢節日,各級商家雖然是為了利益的炒作,客觀上也起到了推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普及的作用。有調查表明,傳統節日文化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情感基礎,雖然西方節日在他們當中有著較高的認知和參與度,但在價值和情感上,還是更多傾向于中國傳統節日。
(四)世界各國對傳統節日文化日益青睞
文化在國際交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日益得到各國人們的青睞。據報道,今年端午節在贛州過節的留學生,在體驗了編織五彩繩、佩戴香包的活動之后,贊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和獨特魅力。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春節最受外國政府和朋友關注,每逢中國春節,有的國家或是祝賀,有的國家或是參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青睞,為我國弘揚傳統文化打開了世界大門。
在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的背景下,如何推陳出新,繼承和發揚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精華,并與時俱進,賦予它新的內容和形式,必須有新的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徑。
(一)堅守傳統節日儀式的傳承
節日文化包涵儀式帶來的情感體念。過節,也就是過儀式,沒有儀式慶祝的節日是空乏的。春節,人們貼春聯、窗花和年畫,吃年夜飯和守歲、打爆竹、長輩給壓歲錢、小孩給大人拜年等,這些都是儀式。這些儀式,決定了節日之所以為節日,使人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注重親情、熱愛我們的祖國。這些正是優良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今天,很多人感嘆年味、節味的不濃,其實是節日儀式在淡化。除了春節的“儀式”,其它中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儀式”。如端午節吃粽子、掛艾草;清明節掃墓、踏青;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等。傳統“儀式”的節日更有韻味,更能夠感受到過節的快樂。有了儀式的傳承,就會有情感的傳承。我們探究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首先就要堅守儀式的傳承。
(二)升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過節”不單純指過的形式,更強調“節”的意義。在過傳統節日時我們需要突出節日的主題,使個人情感和節日文化內涵得到升華。比如:春節,中國人最看重,要突出闔家團圓、萬象更新的主題,通過守歲、拜年等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國泰民安的喜慶氛圍,激發人們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活力;清明節要通過掃墓、踏青等活動,引導人們感恩先祖,珍視親情,珍惜幸福生活的感情;中秋節可以利用嫦娥的美麗傳說和觀月賞月等活動,引導人們渴望團圓、思念親人的感情。
(三)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注入新質
創新在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中至關重要。為傳統節日文化注入新質,就是要把傳統節日文化與如今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聯系起來,找準節日文化中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一是節日文化內容,可以加入一些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又符合民眾要求的文化活動元素,比如南方地區的龍舟競渡,清明節的踏青郊游,都在傳統節日中充實了新的特質;二是節日文化表現形式,要與時俱進,組織一些形式多樣有現代氣息的群眾性民俗活動;三是節日文化載體上可以推陳出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可以品嘗、觀賞、把玩的節日產品。
(四)突出政府在繼承與創新中的主導作用
從過去來看,中華傳統節日具有自發性強的特征,往往是民眾自發組織、自愿參與的各種禮儀和慶典活動。在當前傳統節日文化出現淡化的趨勢下,政府的主導作用格外重要。一方面,大力加強引導,使政府成為傳統節日文化繼承與創新的推手,同時充分尊重市場規律,調動民間組織、企業、社區在傳統節日活動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傳統節日的政策支持,通過運作模式的革新,打造一些傳統節日文化品牌。
(五)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中國傳統節日包含了自然地理、文化歷史、民俗人情等一系列東西。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給予這些民間節日足夠的重視。讓傳統節日文化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我們需要站在時代的前沿,以更廣闊的視野,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認識、去思考,并有所作為。許多國家,對待傳統節日文化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借鑒。
[1]王文章,李榮啟.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J].藝術百家,2012(3).
[2]肖琴.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船山學刊,2009(1).
G122
A
周飛然(1972-),男,江西豐城人,江西新余市委黨校理論宣講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