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佩
(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阿勒泰市紅墩鎮漢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
王 佩
(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7)
通過對阿勒泰市紅墩鎮老戶兒家這一漢人移民社會形成與之后的社會文化變遷的考察,認為移民群體在遷徙至遷入地時,面臨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必然會引發文化適應;文化適應的具體策略受場域的制約,因場域的變化而變化。
阿勒泰紅墩鎮;老戶兒家;漢人社會;場域
從移民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從一個地區進入另一個地區的遷移史。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移民已經從“點到點”的傳統性遷移轉變為從“點到面”的發散性遷移。而在傳統時代,民族國家疆界內部的人口常因國家的疆界固防、邊疆用兵或者中心地帶的天災人禍等原因向邊疆地區遷移。歷史各時期,新疆作為王朝國家的邊疆地區,此種人口遷移始終在進行。近代以來,尤其是清中、晚期以來,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規模性向邊疆地區遷移,這些遷移有的是在清王朝疆域內進行,如向東北、西北、西南等地遷移;有些則跨越了國家邊界,成為國際移民,如東南沿海地區的人口向東南亞甚至更遠地域的遷移。此時,漢人規模性遷入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塔城地區,逐漸形成一個個以漢人為主體的村落,并與蒙古人、哈薩克人、維吾爾人、回族人構成了時下的多民族地方社會格局。阿勒泰市紅墩鎮漢人的遷入以及漢人社會的形成與變遷,正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個案?;赝t墩鎮漢人從近百年前的外來者逐步變成如今“老戶兒家”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新疆北部漢人入遷的種種情形,及其在不同時代因為場域的差異而發生的社會變遷。
(一)相關研究回顧
每一波移民在遷入一個新環境時都會面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價值觀、政治經濟制度等社會環境的沖擊,對新環境的適應是必然的。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梅爾維爾·豪斯科威茨等人在1930年代將“文化適應”引入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國內關于文化適應的研究直到21世紀初才出現。羅康隆認為文化適應是 “一種文化在面對生存環境的變化時,或處于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益的需要,為了使該種文化獲得更強的生存和穩態延續的能力,憑借該種文化所屬成員的經驗積累和技術的提高,并通過實際運行以新陳代謝的方式淘汰、改造或新增某些文化要素,經過逐步地進行文化要素及其結構的重構和整合,形成一種更具生存能力和穩態延續能力的新型文化?!雹倭_康隆充分肯定了群體或個人在面對生存環境變化時的能動性。場域(field)“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正是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們強加于占據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或機構之上的特定性因素之中,這些位置得到了客觀的界定,其依據是這些位置在不同類型的權力(或資本)——占有這些權力意味著把持了在這一場域中利害攸關的專門利潤的得益權——的分配結構中實際的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位置之間的客觀關系(支配關系、屈從關系、結構上的對應關系,等等)”。②布迪厄認為場域中的位置決定了行動者的策略,但是場域不是一成不變的,行動者在場域中的位置也會隨之變化。行動者的策略受到場域中位置的制約,但行動者會通過權力資源優化自身在場域中的位置。老戶兒家移民至紅墩已經有150年的歷史,作為場域中的行動者,在不同時期,他們應場域變化調整自身的適應策略,從而引發了社會變遷。
(二)研究區域概況
紅墩鎮位于阿勒泰市東南12公理,鎮政府駐烏圖布拉克村,轄烏圖布拉克、闊克薩孜、博肯布拉克、瑪依闊勒特克、薩亞鐵熱克等16個村。紅墩鎮轄區內分布有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塔塔爾族等民族。境內有阿勒泰—紅墩公路與市區相連,交通便利。由于從克蘭河引水渠灌溉,紅墩宜農宜牧,主要的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油菜、蕓豆、蔬菜等,主要的畜產品有牛、羊。老戶兒家集中分布在烏圖布拉克、闊克薩孜、博肯布拉克、瑪依闊勒特克、薩亞鐵熱克五個村子,占紅墩鎮總人口的41%,哈薩克人在紅墩鎮的每個村子幾乎都有分布,占總人口的48%,其他民族人口占11%。
“老戶兒家”主要是指清末民初遷移至紅墩的漢人群體的自稱,為了與1950年代后遷移至紅墩的漢人區別開來。《阿勒泰市志》中說:“民國6年(1917),開辦納戶,每戶給地120畝,……當年克木齊納戶120戶,紅墩納戶48戶”;③我們考察查時也收集到了48戶的信息,其中3戶無名氏且已經絕戶,“45戶中,只有36戶的祖籍地有明確記錄,其中陜西9戶、山西5戶、甘肅20戶,另有天津1戶、四川1戶”。④羅意認為老戶兒家的來源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9世紀中葉陜西、山西農民起義失敗后被發配至奇臺的犯人,一部分是受起義影響和沿途跟隨遷移的流民,還有一部分是民國時期遷入的移民和淘金客。老戶兒家一開始被稱作“戶兒家”,1950年代以后,陸續從內地又遷移過來一批批的漢人,為了與新進入的漢人移民群體區別開來,“戶兒家”前面才綴以“老”字。與新進入的漢人移民群體不同,老戶兒家的生活習慣與哈薩克族、蒙古族比較接近,奶制品和肉在生活中占的比例較高,一般不吃豬肉,與哈族、蒙古族通婚,且老戶兒家的老人多精通蒙語和哈語。老戶兒家生計方式多為農牧兼營,種植糧食、蔬菜、飼料等作物的同時也畜養牛、羊。
(一)生計方式變化
文化適應的實質應當是生存適應,即能否解決生存問題。⑤紅墩地處克蘭河上游,屬于山間沖積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水草豐美,原來是少數民族的牧道,生計方式以畜牧業為主。紅墩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再加上受到當地少數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老戶兒家的日常飲食中逐漸加入大量的肉類和乳制品,為了滿足對肉類和乳制品的需要開始養牛羊,逐漸形成了農牧兼營的生計格局。
(二)語言變化
從內地遷來的老戶兒家先民多為不識字的農民,但是他們卻以自己的智慧熟練地掌握了蒙語及哈語,與當地少數民族建立了有效溝通,為融入當地社會開通了便利的渠道。據老戶兒家的楊家后人楊自治統計,1949年以后到1980年代老戶兒家共出現了46位哈語翻譯,在阿勒泰市各個政府機關任職,甚至有人在中央國家機關任哈語翻譯。
(三)飲食結構變化
老戶兒家剛遷入紅墩時,當地的主要族群是蒙古人和哈薩克人,⑥受天氣及在地主體民族飲食習慣的影響,老戶兒家的飲食結構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日常飲食中牛羊肉的攝入量增大,蔬菜的攝入量相對較少,一般不吃大肉,日常生活中他們連豬字都不直接稱呼,而是以“哼哼”“啰啰”代替。他們也喝奶茶,吃包爾薩克及各類民族特色的糕點,老戶兒家的婦女一般都會擠牛奶、搗酥油,包爾薩克及民族特色的各類點心也都會做,調整后的日常飲食結構更接近當地的主體民族。
(四)婚姻圈變化
剛進入紅墩時,老戶兒家在紅墩是“少數民族”,整個阿勒泰漢人都不多,為了保證族內婚姻,老戶兒家的婚姻多發生在彼此不同姓氏之間,這種閉合的婚姻圈使得老戶兒家的不同姓氏之間幾乎都存在親戚關系,小范圍內閉合的婚姻圈必然無法長久維持,所以娃娃親、寡婦再嫁、過繼、換親等方式都被用以保證人口的再生產。但從老戶兒家的第三代起,封閉的婚姻圈被打破,族際間婚姻開始廣泛出現并且集中在老戶兒家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人身上,老戶兒家第三代和第四代人中與蒙古族通婚的有25例,與哈薩克族通婚的有5例;第從五代開始族際間通婚的現象急劇下降,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1960年代有將近2萬漢人新移民進入了阿勒泰,為紅墩老戶兒家提供了大量的漢族婚姻資源;其次,老戶兒家與哈薩克人之間存在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宗教邊界,族際通婚的難度更大。⑦
老戶兒家在遷入紅墩時,面臨不同的自然及社會環境,經過長時間的適應,已經完成了在地化。但是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老戶兒家又展開新一輪的調適與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環境的巨變,老戶兒家的社會文化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主要體現在:①生計方式更加多元化。1978年以后,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老戶兒家除了經營農牧業外,還可以選擇外出務工、經商、進入國家及企業事業單位等多種方式,群體和個人都得以與市場建立直接聯系。②哈語能力迅速下降。1970年代后出生的老戶兒家后代,會講哈語的人數急劇下降,1980以后出生的老戶兒家后代能講哈語的人數更加稀少,現在老戶兒家能講哈語的也就剩下老一輩人了,而且他們的哈語使用頻率也大不如前。③飲食結構更加包容。老戶兒家在飲食上還是比較愛喝奶茶,喜歡吃牛羊肉,不吃豬肉,但是受現代化的影響,食品的種類得到極大的豐富,各種各樣的食品都被呈上老戶兒家的餐桌。④婚姻圈進一步擴大。1980年代以后,各地人員流動頻繁,老戶兒家兒女嫁娶的范圍都已經不受地域限制,但是族際間的通婚依然少見。⑤隨著新的漢族移民的進入,老戶兒家開始愈加重視自己“老戶兒家”的身份。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老戶兒家于2009年在幾個精英人士的召集下專門召開了老戶兒家的聚會,所有在紅墩的老戶兒家幾乎全部參與;②老戶兒家的幾家“大戶人家”(人口比較多的姓氏)基本上都在近幾年內編寫了家族的族譜,其他人數較少的姓氏也有不少戶開始著手家譜的編寫事宜;③2012年老戶兒家后人曹忠偉之妻李紅秀在政府的幫助下還成立了“戶兒家”民俗展館來展示老戶兒家的文化;④在與老戶兒家的一些訪談中,他們有意無意會提到自身與新進入的漢人移民群體的區別,尤其強調自身不吃豬肉及其與當地少數民族和諧的民族關系。
文化適應是“與他文化的融合過程,是文化間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的過程”,⑧但是老戶兒家遷移至紅墩第一次的文化適應中,在語言、飲食、婚姻、族際交往等方面做出的變化都是調適自身文化以適應當地的少數民族,當地的少數民族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老戶兒家的影響,但是影響比較??;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老戶兒家在語言、婚姻、族際交往方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但是這一次的文化調適明顯不用再“刻意迎合”當地的少數民族,而是更多地體現在對社會現代化的適應與調試。不同時期老戶兒家呈現出了不同的適應策略,是什么規制了老戶兒家的社會變遷?
清代中晚期,整個阿勒泰地區駐牧的主要是蒙古人各部,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大量哈薩克人東遷至今阿勒泰地區。1913年科(科布多)—阿(阿勒泰)戰爭期間,大量的蒙古人為躲避戰亂外遷導致人員大減;1933年馬黑英禍亂阿山時,部分蒙古人遭到屠殺,部分逃至了外蒙的科布多一帶,哈薩克族發展成為人口最多的民族,民國33年(1944年)哈薩克人口已增至16912人,哈薩克人口占到了承化縣(今阿勒泰市)總人口的68.53%,蒙古人只剩下1206人;1950年代至1960年代,內地青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新疆,承化縣陸續接收了將近兩萬人的支邊人員。1964年人口普查時,全縣人口增至69781人,其中哈薩克族26806人,占總人口的38.4%;漢族36363人,占52.11%;蒙古族1103人,占比1.53%。⑨最早有關于漢人定居紅墩的記錄在1869年,沒有明確的年份表明哈薩克人與漢人誰先進入的阿勒泰,但是哈薩克人與漢人進入的時候,蒙古族是最有地方影響力的群體;1933年以后,哈薩克族發展成為人口最多的民族,群體的地方影響力轉移到了哈薩克族手中;一直到1949年,哈薩克族都是阿勒泰境內人口最多的民族;1960年代漢族成為最有地方影響力的群體。1980年代以后,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漢族在阿勒泰的地方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不同時期,老戶兒家在場域中掌握的權力不同,位置在不同時期發生了改變,文化適應的策略自然也不相同。
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講,移民的文化適應與變遷都是不可避免的。新移民與當地人構成的新“場域”中,新移民作為后來者,在場域中處于相對不利的位置,但他們不會被動地接受場域的制約,會通過力量的博弈來改變其在場域中的位置,進而改變甚至創造出新的場域。通過以上梳理和簡析可以看到:如紅墩老戶兒家百年的社會變遷一樣,移民群體在進入遷入地后,會根據不同的場域重塑自身的社會文化,此種重塑會堅持一些固有的文化特質,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據當時各種力量的考量與場域的規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最終導致社會變遷。
注釋:
①羅康隆.論文化適應[J].吉首大學學報,2005(2):69-70。
②[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③馬祥琛,惲之艾,主編.阿勒泰市志[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245。
④羅意,王佩.生成與重塑:阿勒泰市紅墩“老戶兒家”漢人族群關系記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4):108。
⑤劉明.遷徙與適應: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36。
⑥羅意,王佩.生成與重塑:阿勒泰市紅“老戶兒家”漢人族群關系記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4):109。
⑦羅意,王佩.生成與重塑:阿勒泰市紅墩“老戶兒家”漢人族群關系記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4):109。
⑧李加莉,單波.跨文化傳播學中文化適應研究的路徑與問題[J].南京社會學,2012(9):80。
⑨以上資料收集整理自馬祥琛,惲之艾,主編.阿勒泰市志[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84,457。
[1]羅康隆.論文化適應[J].吉首大學學報,2005(2):69-70.
[2][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3-134.
[3]馬祥琛,惲之艾.阿勒泰市志[Z].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245.
[4]羅意,王佩.生成與重塑:阿勒泰市紅墩“老戶兒家”漢人族群關系記憶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6(4):107-114.
[5]劉明.遷徙與適應: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236.
[6]李加莉,單波.跨文化傳播學中文化適應研究的路徑與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2(9):80.
G05
A
王佩(1988-),女,漢族,河南省中牟縣人,碩士,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專業,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社會研究。